讀後感如何寫

很多人都糾結,讀後感的格式是什麼?應該如何寫?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讀後感如何寫,希望你喜歡。

讀後感如何寫篇一

讀後感的意思就說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佳句後,把具體的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這就稱之為讀後感

讀後感的格式:

第一段把書裡面的一些主要的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些什麼,想表達些什麼。

第二段選擇一個其中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一些地方,把它表達出來,切記是要用記得語言最好不要摘抄。比如說我覺得那些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有隱含的意思,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聯繫實際的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的實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樣,我覺得怎么怎么樣,我學到了些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么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事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讀後感如何寫篇二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閱讀了《一夜的工作》,讀完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後,讓我思緒萬千。《一夜的工作》主要描寫了周徹夜地工作,十分辛苦,而他的日常生活,卻十分簡樸。文中多處細節使人感動。周恩來,他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他每天日理萬機,忙個不停,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文章中寫道:他每天晚上都要批閱“一尺來厚的檔案。”讀到這裡,我想到了我自己,每當老師布置的作業稍微多一點,我就不高興,說:“做這么多功課,累死我啦!不做好了。”有時候,我還臉皮厚厚的,懶做作業,寧願被老師當眾批評,被同學嘲笑。

周不但工作繁重,而且他對待工作的態度更是一絲不苟,從不囫圇吞棗。周審閱檔案時,是看完一句就用鋼筆在那一句話後面畫一個小圓圈。他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還詢問他人。我聯想到自己,有時候,我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去玩,把作業馬虎了事,對比起周對工作的一絲不苟精神,我真是慚愧極了。周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簡樸的生活作風更值得我們學習。周辛苦了一個夜晚,只吃幾顆花生和喝一杯熱騰騰的綠茶充飢。可見周對自己的生活多么簡樸和多么隨便。

記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時,不小心弄破了褲子,媽媽說幫我縫補好,而我卻說:“補一塊爛布在褲子上多難看,乾脆扔了它吧!”媽媽又說:“這條褲子只破了一個小洞,何必要扔掉這么可惜呢?只要縫補好就可以穿,你要學會簡樸啊!知道嗎?”媽媽的一番話,使我內疚地低下了頭。從今以後,我要學習周對生活那樣簡樸。

通過《一夜的工作》讀後,周每天廢寢忘餐地工作,無私奉獻為我們國家效力,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活得開心、快樂、幸福,使我內心震動很大,尤其是周對生活的要求是那么的節儉,我們身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後報答我們敬愛的周,報答我們偉大的祖國!

讀後感如何寫篇三

此處填寫內容提起魯濱孫這個叫得十分響亮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他是世界聞名的早期探險家。前幾天,我剛剛閱讀完了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飄流記》大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直到現在,我還想著《魯濱孫飄流記》的驚心動魄。

《魯濱孫飄流記》講的是魯濱孫從小就想在海上航行。稍長大些,他隨好朋友一起出去航海,學會了些本領,但幾次都十分失敗,都是死裡逃生才活過來的。有一次,他從巴西出發,航海遇到巨大的海嘯和風暴,全船的人除他一人外,全部被淹死,他游到一個無人的荒島,利用在破船上找到的東西和在森林中採到的野果,還有捕捉到的野獸,在那個毫無人煙在的小島上住了整整二十八年又一個月,才和一些外來的人經歷了些戰鬥,回到了巴西。

讀了這本書,我感觸很深,一個普通的人,怎能在島上僅用幾支槍、一些數得清的大米小麥,甚至連鞋子都沒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這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魯濱孫辦到了。他曾在無藥而發高燒的情況下,利用簡單的菸葉、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一種可以吃的東西。他一連幾天四肢無力,但他堅持到底,堅信自己的病一定會好的。他不因一些很難辦的事情而絕望的精神鼓舞著我。

在這方面,我也有同感。有一段時間,我的成績都大浮下降,我想:我為什麼會考得那么差。後來,我尋找原因,重新振足起來,努力複習。終於,我又一次我考了前幾名。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個人要取得成就,就要堅持不解的奮鬥到底。要不被客觀的條件所束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學習,同樣如此。一次容易,難的在於要堅持每次。我想,只要自己勤奮、努力、持之以恆,我心中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一個問題:我們生活道路還很長很長,以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重重困難、克服重重困難,是魯濱孫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回答。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島,戰勝困難,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小說寫得真實自然,富有傳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島上種莊稼,搭木屋,吃了千辛萬苦,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後於1868年回到闊別20xx年的英國

翻開書的第一頁:"謹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當我從扉頁上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便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反感.任性,嬌氣,依賴性強而動手能力差,這的確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缺點.但我們不甘心承認這些,我們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嗎?可為什麼,周圍的人總要給我們戴上這頂"帽子"呢?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時,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震動.一個個問號不由地縈繞在我的心頭,如果我是魯賓遜……

如果我是他,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重燃生的希望嗎?不,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

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類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鬥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咀嚼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