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樂趣讀後感

《思維的樂趣》,通俗易懂但不乏品味,幽默中充滿理性。那大家從中得到什麼樂趣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思維的樂趣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思維的樂趣讀後感篇1

第一部分作者寫在農村插隊時,帶去的一本奧維德的《思維的樂趣》被隊里的人傳來看去,弄得不成形,最後被人看沒了。那知青插隊的時候,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還是其次,最大的痛苦還是精神上沒有寄託。人們的頭腦里被塞滿了革命思想,沒有任何“閒書”的一席之地思想被禁錮的程度可想而知,還哪萊的樂趣。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么他的第一個欲望就是學習。而連學習的機會也沒有,那快樂也就隨之泯滅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們除了“享受”毛澤東思想,就別無選擇。有些“不耐寂寞”的人看一些或寫一些別的思想的書,就會被立馬揪出來批鬥,遊街,而有知識的人更是首當其衝。所以,那個時代的人沒能體會到思想的樂趣,反而是恐慌。而它的後遺症是使現在社會上的人敢怒不敢言。

第二部分一個學者如果被剝奪了學習,交流,建樹的機會,就失去了起碼的樂趣,即使證出了某某定理,也不能平衡他失去的樂趣。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里,假如一個人每天吃一樣的飯,乾一樣的活,在加上八個樣板戲翻過來倒過去看,看到聽了上句就知道下句的程度,作者對此寄予很大的同情。而這些人就是被剝奪了“有趣”的人。生活真得應該參差多態,否則腦子裡一味是些機械的,呆滯的東西,社會如何向前發展。無論是科學,藝術還是別的東西最終都會給我們帶來省身心上或思想上的樂趣。而“文革”把這一切都摧毀了。

第三部分讀了這段後,十分贊同作者的觀點。頭腦是自己的,無須他人灌輸所謂境界高尚的思想;人是善與惡的綜合體,善與惡為一,就像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條路,沒有惡哪來善。知識雖然可以給人帶來樂趣,但如果把它壓縮成藥丸子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我們學習知識,是在學的過程中細嚼慢咽,感受其中的樂趣,如果囫圇吞棗,那還能嘗到什麼滋味?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學習,根本不是為了從知識中獲得樂趣而學習,完全是為了考試,為了文憑,為了讓我們身上塗上一層文化外衣而學習的。為此,作者寄予了很大的同情。還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所以就不斷往我們的頭腦中灌輸善良的思想。畢竟善良而偉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絕無僅有的。因此作者寧可下地獄也不同願擔負起灌輸的任務。

第四部分作者認為愚蠢是極大的痛苦,以愚蠢教人那時善良的人所犯下的最大的罪孽。我認為作者好象把愚蠢當作了善良,而把思考動腦筋當作了不善良。但作者褒“不善良”貶“善良”。古代的君王為了鞏固統治,封鎖知識,鉗制思想,灌輸善良。讓老百姓愚昧,怯弱,對此稱之為良民。而若有一個提出反對意見或改良方法,大多會背上叛逆的罪名。致使國家或社會失去了許多發展的機會。以前看到過這么一個故事,老師問雪融化後是什麼,甲回答是水,老師打了個紅勾;乙回答是春,被大上一個叉叉。由此可見,我們隨著傳統的思想下去,後果會使什麼。

第五部分在這一段我發現作者是一個喜歡新奇,有趣的人。如果終極真理被發現,人們就只能依據這些真理作出價值的判斷。而這樣的生活也沒有樂趣可言了。但畢竟時世會造英雄,當有人思考的很多,或成為思維的精英後,總有人喜歡插槓進去。誠然,若沒有這些人,前景當然十分美好,但這似乎有些不太可能,但也因為有這些人,才會有阻力,才使我們更多的思考,體驗更多的樂趣。

思維的樂趣讀後感篇2

讀這本書幫我解答了何為讀書學習的意義:“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獲得快樂,那么他的第一個欲望就是學習。”沒有思想的樂趣、內心的充實,只能“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

書里的舉例是家常的,用淺顯的話語講述遺失已久的常識及道理,我想他最想喚起的就是一般大眾的理智,去“認真地思索,真誠地明辨是非”。讀這本書我也得到了直接的“讀書的樂趣”,見識了小波式的黑色幽默,比如他說知識分子的批判火力,“對兩類人最為猛烈:一類是在校學生,尤其是中學生;另一類是踩著地雷斷了腿的同類。這道理很明白——別人咱也惹不起啊。”“知識分子可以乾兩件事:其一,創造精神財富;其二,不讓別人創造精神財富。中國的知識分子後一樣向來比較出色。”

在讀到下面兩段話時我深受感動,記在這裡:

“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

“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間。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隻藍蜻蜓。”

我雖明白事理晚,速度慢,至今不過在起跑線附近,但好在已經起步,我希望自己至少不遜於那隻特立獨行的豬,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愛平等,愛自由,愛智慧。

思維的樂趣讀後感篇3

讀《思維的樂趣》,或者說讀王小波成熟期的文字,有三種享受:文字之趣、哲思之辯、閱盡人情世態之超然。

其文字,幾乎字字句句都很拙樸,似乎所用的每個字都只需要國小畢業就會讀會寫,但是串成句子、寫就篇章,卻似乎很難找出第二人可以有這種寫法。

也許是研究邏輯的父親的潛移默化吧,其文通篇幾乎全是邏輯推演,把不起眼的小事以一種小兒鬥嘴的樣態鋪陳開來,滿紙閒話,通篇機鋒。

如果,你有幸如王宮裡的快樂王子,不知生之艱險;或者,你正身受世事艱辛,卻自嘆命運不公而不知道有更多的人一樣生存艱辛或更艱辛;如果“大人們”如君父般抹去歷史陰毒殘冷的一段,讓追溯者無從回視。那么,你可以去看王小波的雜文,可以去看這本《思維的樂趣》,它就像一種特別的史書,把沉澱在個人記憶里的小事件偶爾翻揀、東拉西扯,而那被抹去的時代,就以清晰的高像素呈現。

王小波的雜文,似乎都是閒扯,卻絲毫不扯淡。他是因人之難而痛,因痛之徹而思,因思之深而文。

智者的呢喃如夏晚的涼風,在無解的沉悶中送來心靈的清涼,願你喜歡這如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