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芙蓉鎮》讀後感

《芙蓉鎮》作者說是想唱一首嚴峻的鄉村牧歌。讀完此書,讀者們的感受是什麼呢?往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小說《芙蓉鎮》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小說《芙蓉鎮》讀後感篇一

隨意翻開《芙蓉鎮》,吸引我的是一句方言——“老表”。頓時讓我們之間感到無比的親切。於是乎拜讀之。

我從未對小說的結構、文字進行什麼解構分析,也沒有那種興趣。我不是文科專業,我喜歡就是小說給我的那種感覺,讀古龍,感受一種瀟灑;讀金庸,感受一種儒雅、正派;讀尼采,感受一種思辨;讀沈從文,感受一種純淨……

那《芙蓉鎮》給我什麼感受呢?這個我沒有感受到,但是作者將我的思緒引導了他描寫的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和事。

在我的只是架構里,對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沒有太多的知識和影像的記憶。知道就是這回事我們在建國初期由於執政經驗的不足,以及一些個人崇拜的嚴重等等原因導致了執政上的錯誤,給我國人民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

一直以來,我對於這種解釋還是非常接受了,試想誰能無過呢?知道今天我才提醒我要用自己的眼光來重新看待這段歷史。

在那個歷史階段有太多的人遭受著精神和生活上的雙重煎熬,毀掉了多少本可以幸福美滿的家庭,毀掉了多少情比金堅的友誼,毀掉了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

難道因此我們就應該反對黨嗎?當然不是!我們更應該仔細學習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想想我們現在正常的社會軌道,是多少個幸福家庭,多少個生命,多少人挨批挨斗換來的。只有更加珍惜現在我們才會擁有更好的未來。

小說《芙蓉鎮》讀後感篇二

這本書是以“文化大革命”為歷史背景的,書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則是文革中飽受冤屈的一個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鎮上開了一家米豆腐攤子,因她待客熱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興隆,於是遭到了另一家飲食店經理李國香的嫉恨。此時正值文革時期,李國香利用職務之便將胡玉音打成“xx分子”,天天批鬥。但胡玉音並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說的話就是“活下去,為了我們的後人,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胡玉音堅強地活了下來。文革終於結束,芙蓉鎮又恢復了勃勃生機,胡玉音成為了街辦米豆腐店的服務員。

下面我來說說我的感想。讀芙蓉鎮時,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這個相信勤勞致富的女子,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財富,賺了錢,蓋起了新樓屋,本應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為“新富婆”。每當讀到胡玉音被社會唾棄、遭到打罵的情節,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同情這個勤勞善良的女子,同時也氣憤不已---要是李國香之類的壞人不曾出現就好了。我無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現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胡玉音勤勞能幹,憑自己的力量發家致富,付出就有回報,這是理所應當的,怎么就成了犯罪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胡玉音是堅強的,這點讓我十分欽佩。面對挫折、坎坷,社會的種種不公平,她沒有喪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頑強地等待著這一畸形時代的結束,永遠積極、樂觀、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經不起挫折的打擊,最終自殺。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終相信混亂的社會終將過去,新的時代終將到來。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無法想像的痛苦,幸福時代的我們更不應屈服於小小的困難。想想胡玉音,我們有何理由不樂觀、自信、堅強呢?

小說《芙蓉鎮》讀後感篇三

談到《芙蓉鎮》,我們就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古華。古華先生生於1942年,原名羅鴻玉,湖南嘉禾人。據資料記載:古華先生的家鄉是著名的民歌之鄉,那些飽和著痛苦、憂傷、歡樂和憧憬的民歌,給了古華最初的藝術薰陶。從農業專科學校肄業後,作為農業工人和農村技術員,古華在五嶺山區一小鎮旁生活了十四年,勞動、求知、求食,並身不由己被卷進各種各樣的運動洪流里,經歷時代風雲變幻、大地寒暑滄桑。遙遠的古老的山區小鎮,蒼莽的林區四時風光,淳樸的民風,石板街、老樟樹、吊腳樓、紅白喜慶、雞鳴大吠。對古華有一種古樸的吸引力和歷史的親切感。與農民長期的共同生活構成了古華創作的深厚基礎,也是他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古華閱讀興趣廣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獵之中。古華雖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學習寫作,1962年開始發表短篇習作,但他創作的黃金時代卻是在“三中全會”之後。他認為正是全會精神提高了他“認識生活的能力和剖析社會、人生的膽識”。《芙蓉鎮》就在這個時期內創作的一部佳作,而他的創作成功也與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他曲折而又多彩的人生豐富了他的創作、成就了他的作品。

《芙蓉鎮》描寫了1963—1979年間我國湘南農村的社會風情: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後,農村經濟剛剛復甦時,胡玉音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書記黎滿庚支持下,在鎮上擺起了米豆腐攤子,發了點兒“小財”,並用積攢的錢蓋了一座樓屋,但卻被被李國香和王秋赦作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證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農”,丈夫黎桂桂自殺,黎滿庚撤職,谷燕山被停職反省。接著“文革”開始,胡玉音更飽受屈辱,絕望中她和得到了“右派”秦書田的同情,兩人結為“黑鬼夫妻”,秦書田因此被判勞改,胡玉音管制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胡玉音、秦書田、黎滿庚、谷燕山等人終於都摘掉了帽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軌。而王秋赦發了瘋,每天淒涼地喊著“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成為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芙蓉鎮》情節曲折,矛盾突出,在醜陋中反射出人性的完美,並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

《芙蓉鎮》的人物描寫也相當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勤勞美麗、熱愛生活、渴望愛情的胡玉音,以“癲”狂方式對抗這個“癲”狂時代的秦書田,“政治闖將”、靈魂扭曲的女人李國香,無知無能,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品行惡劣的“運動根子”王秋赦等等,都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與社會的變遷,並在大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芙蓉鎮的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醜惡。

首先,人物是小說的靈魂。芙蓉鎮雖小,但它是各種人物性格相交匯的一個小社會。人物性格刻畫的深度,決定著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個性愈突出,性格愈豐滿,小說就愈能廣泛深刻地再現社會複雜面貌。古華先生把人物的描寫與整個時代大背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人覺得這是貼切,具有風格的社會內涵。

其次,古華先生的取材也特別好。《芙蓉鎮》緊扣當時的時代主題,充分地反映了人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那場浩劫的態度。古月先生在對這段歷史的再創作時以批判為主,但也不乏客觀理性。正如他在小說中所說:“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這場現代迷信的洪水,是歷史的產物,幾千年封建愚昧的變態、變種。不能簡單地歸責於某一位革命領袖。不要超越特定的歷史環境去大興魏晉之風,高談闊論。需要的是深入細緻的、冷靜客觀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圖根治。”除此之外,他的選材也是讀者所感興趣的、願意接受的,不僅不向某些歷史題材的小說那樣較之無味,而且還能讓像我這樣的90後覺得耐人尋味。

當然,小說之所以吸引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寫作技巧之高超。古華先生的語言生動、幽默、豐富、形象,在《芙蓉鎮》中運用得恰到好處。“烏龜不笑鱉,都在泥里歇。都是一樣落難,一樣造孽。”、“王支書,我們,我們總還算是人呀!再壞再黑也是個人……就算不是人,算雞公、雞婆,雄鵝、雌鵝,也不能禁我們婚配呀!”奉書田這些話,有著鮮明的個性,通過生動的語言描寫,一個備受磨難,混世、樂天,任打任罰,玩世不恭的小知識分子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生成就不是個正經八板的作田佬,而生成是個跑公差吃活水飯的人。兩三年下來,他田裡草比禾深,土裡藏得下鼠兔。後來他索性算它個毬,門角落的鋤頭、鐮刀都生了銹。”這生動的語言描寫將王秋赦好吃懶做、不事農桑、坐吃山空的特點寫得淋漓盡致。另外,像“挖挖你的思想根源”、“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這些那個時代的標語,運用在文章內,使讀者不僅不就得“過時”,反倒是作者語言幽默的一種表現,讓讀者在笑過這些無知、愚昧的話後,更是笑這個時代的無知與愚昧,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