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讀後感兩篇

導讀:《創業史》小說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這部巨著蘊藏著作者柳青20xx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柳青同志生前計畫寫四部,僅完成了兩部

《創業史》讀後感篇一

可能是自己出生於農村的緣故,年少時我就非常喜愛讀農村題材的小說。記得上國中一年級時,我讀柳青的《創業史》都入了迷,感覺其中的人物是那么真實,特別被主人公梁生寶紮根黃土地、在艱難中不斷思索創造的精神深深震撼。

轉眼間我已進入不惑之年,飽嘗人間艱辛,求職屢屢受挫更讓我對未來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今後的日子該怎么過。

一天,閒來無事,我翻出《創業史》重新閱讀,印象中的梁生寶又復活了。梁生寶,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可動盪的社會使梁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梁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一乾就是20xx年。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

想想自己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長噓短嘆,失去與因難作鬥爭的勇氣,失去對美好生活的信心,不禁汗顏。艱難的生活擊不倒人,擊倒人的是悲觀失望。

梁生寶給了我信心和力量,使我重新振作起來,找回失去的自信。

自此,我不再彷徨觀望,不再悲嘆感傷,而是根據特長,自己“造崗”闖市場。我去工商部門登記辦了個“美食小吃店”,並認真鑽研了當地以及外地一些特色小吃的製作工藝,推出了“魚湯麵”、“小籠包”、“酥兒餅”、“梅花糕”、“養生粥”等風味小吃。雖然很辛苦,卻消除了那種無聊、空虛、昏昏沉沉的感覺,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經過我的努力,現在,我的“美食小吃店”又推出了晚間特色餐飲系列,生意紅紅火火,,人也精神了許多。

感謝《創業史》,使我看到了一位面對困難不懈奮鬥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英雄形象,讓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重新開創了自己的一片藍天,在人生的道路上重塑起一個嶄新的自我。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也是滋味繁雜的,酸甜苦辣常在其中。沒有月缺離別時的傷心,又怎會有月圓重逢時的喜悅?只要我們像梁生寶那樣對未來充滿信心,並始終不渝地為之奮鬥,就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創業史》讀後感篇二

近日重讀《創業史》,心靈又一次被震撼,深感它是一部樹立民眾觀點、民眾立場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中塑造的一大批源自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非常動人,尤其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學習。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贏得民意不僅是搞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對工作最好的饋贈。猶如中央級媒體組團重訪焦裕祿生前奮鬥過的蘭考、追憶這位真正的共產黨員時評價的那樣: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於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民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而贏得民意、汲取力量最原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密切聯繫民眾。

《創業史》中,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等青年人,一心愛黨愛社會主義新生活,儘管貧窮,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看著困難戶挨餓,心裡頭刀絞似的。他們把領著貧農渡春荒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才有了梁生寶換稻種,帶領民眾進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開展互助合作等舉措,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變化。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不是天然的,面對層層的阻力,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睿智的判斷都來自於鄉、區、縣等各級黨員幹部的正確引導。一有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黃堡區王佐民副書記、中共渭原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等人的鼓勵、幫助和指導,這一切給了這個青年人莫大鼓舞,竟使他為了集體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繫著不知其數的民眾”。

正因為有了這些密切聯繫民眾的好乾部,才使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得以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全面的貫徹執行,共產黨的根基才能扎牢。聽了不了解實情的幹部的匯報,在沒去過蛤蟆灘的領導眼裡,生寶成了一個“解放初期作風有問題”的下作人。慶幸的是腳踏實地,常往基層跑的楊副書記,遇到問題後,認真調研,才弄清了真相。他全力支持給民眾換稻種時,喝五分錢一碗的麵湯、一分錢一碗的開水、吃他媽烙的已風乾的饃、睡車站免費“地板床”、面對著嘲笑心裡卻甜滋滋的梁生寶這樣為黨的事業拚命的人。否則,鳳落沙灘遭雞戲,正直的生寶不知會被落後勢力玷污到怎樣不堪的境地!

如果沒有這些黨員幹部堅持不懈的民眾工作,萌芽狀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依然面臨很大的威脅!心裡恨共產黨剝奪了他“和告債人談話這種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但表面上又擺酒筵拉攏農會幹部的富農姚士傑;對黨的糧食統購政策陽奉陰違、在黑市抬高糧價賣餘糧、時時想見風使舵的郭世富;在民眾中有一定基礎,但面臨新形勢逐漸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了的黨員郭振山;在清朝被損毀了靈魂、堅信“天官賜福”、善惡不分的王二瞎子等,這些都是阻撓新生事物的種種不容忽視的頑固勢力,他們各懷心思,一旦正不壓邪,就會齷齪結合,興風作浪。

然而,在每一關鍵時刻,每個共產黨員就像一面旗幟,總會飄揚在民眾看得到的地方,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帶動民眾、關心民眾,使一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逆流思想無可乘之機!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旁觀,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實施推廣新科技,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團縣委幹部王亞梅在街上遇到徐改霞的一番話,使改霞產生了把團員資格作為優先進城條件是對入團動機褻瀆的羞恥感,增添了農村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王亞梅不搞任何特殊,擔任工作組成員,下鄉駐村,定期組織召開婦女學習小組會,她對有著非議的素芳不嫌棄,手拉著手,用好聽的話語寬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群關係,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

毛澤東曾說過,領導幹部腐化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分講究吃、穿、住和小汽車,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現如今,儘管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要面對、要研究、要解決。但一些共產黨員職位升了,待遇高了,卻時時顯示出一幅“逃亡之像”:忘記了黨的宗旨,不懂得能為民眾服務是最大幸福的真理,時時與百姓爭利,覺悟甚至不如普通幹部民眾。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記了民眾觀點和民眾立場,放鬆了共產黨人的修養。如劉少奇所分析總結的那樣:濃厚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思想占了上風,對個人享受孜孜以求,更談不上追求模範共產黨員的標準了。長此一往,必將被人民唾棄,被歷史拋棄。

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形勢下民眾工作需要大家共同來做。民眾工作是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的經常性工作,採取臨時報佛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是做不好的,必須建立健全制度、認真執行制度,提高規範化、制度化水平”。民為邦之本,願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勤政善政,贏得民意的持久支持。希望我們的黨員幹部也能像《創業史》中的那些黨團員幹部一樣,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巨粉娥、趙彥龍一樣,多到民眾中去。始終能做到“秞山浮雲,來去一絲無牽;朗鏡高懸,淨噪兩不乾心”。堅持實事求是,杜絕欺上瞞下;堅持調查研究,杜絕恃才武斷;堅持真抓實幹,杜絕昏庸無能;堅持浩然正氣,杜絕貪污腐化,光明磊落、取信於民。就像要求的那樣,把廣大民眾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共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