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那年讀後感300字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感悟

《十歲那年》以主人公的成長蛻變為主線,傳達了一種堅強、樂觀向上的精神,讓人們在書里見證一個十歲女孩的成長。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十歲那年讀後感300字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十歲那年》讀後感

《十歲那年》是我十歲生日時媽媽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因此,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兒童作家賴清河。裡面主要人物有:河,一個性格古靈精怪,喜歡木瓜的小女孩;魁哥哥喜歡養小雞,跟河的感情最要好;武哥哥喜歡武打,非常崇拜李小龍;光哥哥夢想是當一名飛行家。還有他們的媽媽,他們的爸爸已經死了。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河的家鄉因為要打仗,所以河一家被迫搬到美國南部。他們在那裡認識了一個好心的牛仔。奇怪的是那個牛仔從來不會騎牛。好心的牛仔幫河一家找到了住處,再幫河的哥哥們和河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學校。開始他們還有些不適應那裡的環境、語言、朋友和鄰居。甚至開始有些河的新同學還嘲笑河,還不時的刁難河。不過還好,河樂觀的面對了這一切,現在,不管是河還是河的哥哥們都適應了身邊的一切。跟同學、同事都很融洽!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堅強、樂觀的河。也讓我學習到了遇到困難時,要勇敢,要迎難而上,不能知難而退!

2.讀《十歲那年》有感

在簡短的詩詞中,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和書中靜靜流淌著的文字交流。短短的句子,一行一行的文字,一段一段的故事,一章一章的波瀾,就那樣被作者簡單而純淨的敘述出來。

不似詩集有飽滿得外溢的澎湃激情,也不像普通的小說可以用大篇幅來鋪陳和牽引。《十歲那年》的情感很純樸,語言沒有那么多的修飾,故事情節推進也很迅速。看這本書,其實就是聽一個孩子講故事,孩子用它最乾淨最簡單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心靈成長的故事。

小說的因為行文流暢,語言簡單,所以詩歌所表達的情緒也就特別直接和徹底。當文中的"我",也就是小女孩金河,用她的視角來講來講述她的幸福和哀愁,比如戰爭之前家園的美麗。戰爭來臨時人們的恐慌,逃難過程中家人的苦楚,移民成功後寄人籬下的淒涼,上學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無助,終於在親朋好友的幫助和鼓勵下自強的滿足。當這些故事一個一個展現在我們面前時,詩歌的語言讓我們覺得美麗的更美麗,憂傷的更憂傷。孩子不會不會去渲染痛苦,然而字裡行間的痛苦卻會讓看書的讀者,尤其是大人們,感覺到戰爭對孩子的危害。

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是什麼,看完這本小說,每個讀者都會認真地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簡單,明快的節奏,孩子純潔的語言,敘述著一個並不輕鬆但依松充滿希望的故事。這就是《十歲那年》。

3.十歲那年讀後感300字

在十歲這一年,小女孩金河一家因為一場意料之外的旅行,人生軌跡就此翻天覆地。背井離鄉的哀傷使熟悉的生活、熱情的朋友還有那木瓜樹都變成遙遠的回憶。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金河還會重新變得聰明和自信、勇敢而有擔當嗎?

這本書是關於一場美麗而堅強的成長蛻變,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被詩歌描繪得鮮活無比。敘事詩歌打動人心之處就在於讀者在短短的文字背後品出大大的味道。英俊,溫柔卻永遠只在照片上的爸爸,堅強隱忍,美麗的媽媽,執著堅定,有擔當的哥哥,樂觀結實,灑脫的武哥哥。內斂聰明害羞魁哥哥,當然還有活潑善感體貼的我--金河。

這些主要任務形象連同性格大不同的房東夫婦,善良的家庭教師鄰居,可愛的同班小夥伴,愛惡作劇的調皮同學,有點研究做派的學校老師......他們一起熱熱鬧鬧的在簡短的詩行中豐富著小女孩的生活。( 董寶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