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觀後感

第一次看完《秋菊打官司》後心裡沒有太多的感觸,看這部電影的最初動機也相當單純。之前剛連續看完張藝謀的《活著》,《我的父親母親》,有種莫名的感動,於是就有一口氣看完張藝謀所有電影的欲望。結果等真正看到《秋菊打官司》時卻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整部電影的敘事語言基本上全部都是清一色的陝西方言,更巧合的是這部電影拍攝地點是在我的家鄉寶雞,於是看電影過程中一直在琢磨電影中的話語技巧,以至於整部電影看完之後,對於其中的故事架構不甚了了。後面又看了一次,終於感覺有些收穫。

故事很簡單,簡單到很多人看完之後都會問:就這樣完了?秋菊是中國西北一個很普通的農村婦女,丈夫慶來跟村長發生衝突被村長踢傷下體,為了替丈夫討會公道,秋菊毅然拖著懷孕之軀,顛著大肚子開始四處告狀,在先後找了鄉縣市各級公安局後,各級裁決都判村長給予秋菊醫療賠償,村長非常固執,雖然答應了賠錢但拒不道歉,但是他遇到了比他更加固執的秋菊,就在秋菊一再告狀時,影片出現戲劇性的一幕:在除夕夜,秋菊難產,村長不計前嫌,組織村民連夜把秋菊送到醫院,使秋菊順利生產。秋菊以為她與村長之間的官司就此了結。所有觀眾也以為故事就此了結時,不料市中級法院此時判決下來,村長因傷害罪被捕入獄。而那天剛好是秋菊孩子滿月的日子。影片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不知所措的秋菊以及回不過神的觀眾若有所思。

很多人看完電影后都會想:秋菊到底為什麼打這場官司?當秋菊挺著大肚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四處告狀時,很多人不解。其實這也是我最初的困惑,第一遍看完影片後很想知道張導到底想說些什麼。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誤解,秋菊打這場官司勞心費神無非就是為了所謂的面子,因為愛面子所以她近乎執著地非要向村長討一個公道,回過頭我們看影片,當法院判決下來村長答應賠錢但拒不道歉時,很多都想,就這樣算了吧,丈夫都臥病在床,況且秋菊自己的也有孕在身,錢也拿到手了再這樣告下去就執迷不悟了,但是秋菊不願意,她就是要村長道歉。看到這也許大家會簡單地認為影片只是想說:人活一口氣。如果真這么想就流於膚淺了,也不可能真正體會到導演拍這部戲的良苦用心。中國五千年來都是一種人治社會,法制觀念在中國普通大眾當中還相當淡薄,維持社會秩序的往往不是不是法律而是一些久已有之的社會習俗,道德觀念,人情關係。在這樣一個大眾法制觀念普遍淡薄的大時代背景下再看秋菊打官司就有些非同尋常的意義了。在中國,歷來都有民不告官的傳統,民告官往往以為著挑戰權威,挑戰一種久已有之的潛規則,這是要有相當大的勇氣的。秋菊在村長已經答應賠錢的情況下依然不依不饒要討個說法的做法就難能可貴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很快,然而經濟發展只是一種表面繁榮,硬體上發展了,軟體就要做出相應的配合,然而再看中國普通大眾的法律意識維權觀念普遍淡薄,於是當許多糾紛出現時,再沿用老傳統去解決就有些跟不上節奏。可以說秋菊打官司是對觀眾進行的一場法律宣講會,影片一再強調的秋菊運用法律武器跟村長較勁實際也是在強調法制的重要性。

其實秋菊在打官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她打官司也是在蒙昧與覺醒的人文環境下無意識的一種個人行為,她最初打這場官司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自身的性格決定的,然而在事情慢慢的演化之中,她的法律意識也開始慢慢強烈起來,然而最終法律體現出來的嚴肅性,又是讓她無法接受的,包括很多觀眾也無法接受,村長幫了秋菊那么大的忙,按道理說這場官司也就到此結束了。但是最終結果卻是村長由於傷害罪被逮捕。從人情事故,從情理上看,這樣做的確欠妥,但是法制社會法律的嚴肅性恰恰就體現在這裡,法制社會與人治社會的根本區別也正在於此。

影片基本上採用了紀實性的拍攝手法,除了為數不多的專業演員之外其餘演員基本上都是本色出演,影片中的農民就是現實中的農民,警察也是現實中的警察,某種程度上講這些人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都不能稱之為表演了,因為本身他們只是在電影中做會自己,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到了電影中還是什麼樣子。不得不承認,由此帶給觀眾的感官衝擊,比張導之後拍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要實在的多,因為很多人已經習慣了看“演”出來的電影,猛然接觸這種現實色彩很濃厚的電影時,生動逼真的效果會讓他們感覺《秋菊打官司》不是演出來的,而是現實生活中真真正正存在的事。從這點上看整部片子的風格跟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後者將紀實風格發揮的更為徹底,在《一個都不能少》上面看不到一個專業演員,所有的小演員基本上都是本色出演,很可能他們在拍攝電影的時候都不知道這是在拍電影,如果你細心你會看到影片中最小的那個小女孩,老師提問總會舉手,在她那個年齡段,其實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說些什麼,只是看著別人舉手自己也就跟著舉手,仔細想想那個年齡段的小孩子不都是這樣嗎?這就是影片的魅力,從每一個細節處都可以看到現實的影子。尤其影片中小老師和一大幫孩子一起算搬多少磚頭可以賺夠老師去城裡的錢那一幕,讓人看到心裡有莫名的感動。秋菊打官司中,當看到秋菊挺著大肚子拎著大包小包站在街頭,身後是小販,身前是穿梭而過的三輪車,小轎車,你會覺得一切都再也熟悉不過了,90年代初的中國不就是這幅畫面?

秋菊可以說是中國農村婦女中的異類,在人們傳統觀念中國的農村婦女大都是一幅任勞任怨的形象,可以秋菊成功顛覆了人們的觀念,她非常固執要強,以至於在她軟弱的丈夫面前反而她更像一家之主。在中國農村一般都是男人當家做主。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普遍不高導致很多時候她們沒有太多的話語權,然而秋菊不一樣,套用一句時髦的話,秋菊絕對可以算是一個女權主義者。鞏俐在該片中的表演相當精彩舉手投足徹底融進了生活本身,在表演分寸的把握上完全切合了影片紀實性的總體風格。當你看到她挺著大肚子說著陝西方言時,儼然一個典型的西北農村婦女的形象。最初接觸鞏俐是在《紅高粱》中,然而印象深刻的還是她在《活著》中的精彩表演,演的相當內斂,但很傳神,演技真的沒的說。

我個人認為張藝謀早期的電影幾乎個個精品。《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以及集大成的《活著》無論從影片內容形式上看都是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其實對比看,和《秋菊打官司》最為相像的就是《一個都不能少》。在敘事手法上二者都採用了典型的紀實風格,大部分演員都是本色出演為影片增色不少。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通過秋菊持之以恆的告狀之路給觀眾上了堂法制教育課,影片針對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剖析,具有很高的普世價值。而《一個都不能少》則通過中國農村的一個國小生失學打工的社會現象引起人們對中國教育環境的思考。少年強則國強,而在中國一些偏遠山區,由於經濟限制,很多孩子都沒辦法正常完成義務教育,同時很多家長也簡單粗暴的認為讀書沒什麼用,於是導致很多失學兒童過早進入社會,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影片通過一個普通農村教師進城尋找失學兒童喚起了人們對中國教育的思考,同樣也有很高的普世價值。同樣《活著》也是通過對文革的思考,將那個苦痛的年代展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對於生活的思索,活著似乎已經變成一種很堅定的信念。毋庸置疑張藝謀早期的電影都跟《秋菊打官司》一樣具有很強的人文關懷。然而和很遺憾,等張藝謀開始拍他所謂的大片時,這種關懷已經基本消失,從《英雄》開始到《滿城盡戴黃金甲》幾乎所有影片都已經失去了基本的敘事能力,觀眾看了之後除了感官刺激之外似乎別無所獲,故事情節也開始變的支離破碎,或許張導已經開始追求前衛以及所謂的後現代,看不懂是應該的,看得懂是超常的。扯遠了,這些都是題外話了。

言歸正傳,《秋菊打官司》總體來說是一部難得一見的佳作,影片簡單的故事情節下面隱藏的卻是深刻的社會人文關懷,大量民眾演員的出演,紀實性的拍攝風格,使得影片達到一定的藝術高度,值得大家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