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楊靖宇》觀後感

電影《少年楊靖宇》本片講述了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少年時期刻苦學習,與地主惡霸李二鳥不屈不撓作鬥爭,以及上國小後在進步教師領導下,參加反帝愛國活動、抵制日貨、焚燒日貨等英勇事跡。下面是少年楊靖宇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電影《少年楊靖宇》觀後感

楊靖宇是愛國革命家,他192024年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202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堂。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7月楊靖宇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

“五四”運動席捲全國,年僅十四歲的楊靖宇投身於火熱的戰鬥之中。1927年4月豫南農民起義,楊靖宇被調到河南省委工作,其間曾在洛陽、開封三次被捕入獄。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同年秋又被捕,在獄中堅持鬥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出獄,任哈爾濱市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代軍委書記等職,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盧溝橋事變後,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鬥爭。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幹部開會,討論堅持游擊戰爭策略。會後,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鬥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1938年冬天,由於漢奸告密,日本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楊靖宇將軍,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敵人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將軍死後,經日軍解剖,發現他腹中竟有棉花、樹皮、草根等物,原來將軍在斷糧後的一個多星期,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上的樹皮、雪下的草根為食,渴了就以地上的積雪當水喝。聽說當時日軍驚得目瞪口呆,然而他們又對將軍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禁全體脫下軍帽向將軍告別。

楊靖宇將軍生前恪守黨的紀律,不拿民眾一針一線;楊靖宇將軍一生勤儉節約,在餓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就靠樹皮、草根等充肌;楊靖宇將軍在極其險惡的條件下,依然頑強地堅持對敵鬥爭。在楊靖宇將軍的帶領下,戰士們打了許多勝仗,他的名字令日寇膽寒。

楊靖宇將軍的故事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雖然富裕了,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在學習上我們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像將軍那樣藐視困難,頑強拼搏。

電影《少年楊靖宇》觀後感

五星紅旗迎著朝陽冉冉升起,在晨風中飄揚著,在這土地上灑過多少英雄烈士的鮮血。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這勝利來得曲折坎坷,來得刻骨銘心,包含著太多太多......一想到楊靖宇,就有一中感情湧出來,是憤怒?是悲傷?是惋惜?還是崇敬?各種歌曲交織在一起,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楊靖宇烈士那感人的情景把我整個心都牽了進去。

1938,日寇為鞏固其戰略後方將關東軍的兵力擴大了3倍以上,並以偽蒙軍替換作站不積極的偽滿軍。加強對南滿的“大討伐”。一些非黨的山林武裝經不起艱苦考驗紛紛瓦解和叛變,楊靖宇率部突圍進人長白山區建立密營。日寇在誘降碰壁後。於1939年大雪封山時又展開封鎖和“討伐”。因敵追蹤雪地腳印和炊煙,部隊又衣食無著,楊靖宇決定分散突圍。最後,他自己帶60餘人東進。因有一個參謀叛變使行蹤暴露,激戰後他身邊只剩兩人,被日寇封楊靖宇鎖在伐木場附近的山中。1940年2月18日,兩名警衛員下山找糧殉難。日寇從遺體上搜到楊靖宇的印章,估計他就在附近的山上,於是加緊封鎖各條道路。五天后的下午,楊靖宇隻身到路邊,碰到幾個大柴人,便請他們帶買糧食,棉鞋。這幾人中有一個是偽滿的“排長”,回村告密。討伐隊迅速開到。將已無力奔跑的楊靖宇包圍在一片小樹林中。2月23日,他孤身下山也被圍,戰至最後,壯烈就義。日寇根據估算,認為他缺糧已有半個月。完全斷糧也至少在五天以上,能在零下20攝氏度且沒房屋的山林中堅持下來簡直不可思議,於是將遺體送到醫院解剖。當腸胃被切開後,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在場的中國護士禁不住流下熱淚。

多么可惜呀!——一個年輕的生命。多么頑強啊!——一位勇敢的戰士,一位偉大的英雄。我在想,難道他是神仙?在這這么長的時間裡只靠草根和棉絮充飢下能堅持下來。不,他是人是要吃飯的人。我想到這淚水從眼睛裡奪眶而出。

楊靖宇他本人以草根草根棉絮充飢戰至一人的氣概在我心頭樹立不朽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