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牧馬人的觀後感評論_牧馬人觀後感

由謝晉導演,朱時茂和叢珊主演的《牧馬人》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深受歡迎的影片,影片改編自張賢亮的《靈與肉》,小編整理了關於電影牧馬人的觀後感評論_牧馬人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

電影牧馬人的觀後評論

謝晉導演出身書香門第,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解放前接受過正規的電影導演教育,後又經歷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建設浪潮激情、後來的歷次運動,以及撥亂反正後重見天日的百感交集的喜悅。有這樣經歷的藝術家,身上往往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還接受過革命主流思想的洗禮。所以,影片會不時流露出一些直接或間接的類似說教的成分。不過我並沒有覺得這些“說教”有什麼不妥,或者覺得彆扭。十年動亂毀了他們本應最有創造力最輝煌的黃金年華,但國家的政治生活變得正常以後,他們獲得了藝術生命的第二個春天,想必在動亂年代他們一直在關注和思考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現在他們迎來了新的時代,怎能不歡欣鼓舞,怎能不在藝術活動中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影片中,通過李秀芝的口,反覆說道“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段話是李秀芝和小姐妹們在看露天電影《列寧在1918》時學到的。這句話充滿了暗示,即是對個人和家庭生活的未來憧憬,也是對國家前途的憧憬。

但這部電影並不給人以沉重的感覺,相反,還有一些輕鬆幽默的場面,比如相親們為了保護許靈均,連哄帶騙的要隊長同意他們趕快帶著許靈均進山放馬,避免了許靈均被。後來許靈均的右派帽子被摘掉,上級給了他500塊錢的補償款,他的兒子說“我長大了也要當右派”,簡直就是黑色幽默。

電影牧馬人的觀後評價

能從這部電影中引發出的思考真的有很多。

第一是許靈均的堅強意志。本來是一個無辜的人,卻硬生生的被打上了右派的標籤,在生活受盡了苦難,也受盡了很多人的冷眼,就連小孩子都叫其老右,我看到這裡覺得特別的心酸。這換做是我或者是其他人應該都受不了,因此他也想到過要死,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下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他相信總有一天是能見到陽光的,他堅信自己只要要緊牙關就能堅持過去,因此他選擇或下去,獨自忍受,堅強活下去。這真的不得不令我佩服!

第二,是許靈均的愛國主義。電影中,許靈均拒絕了出國,選擇了回到大草原。其實我相信許靈均樸素的情感,我知道現實中真的有這種捨身取義的人。我相信許靈均那種回報草原的真誠。美國在那時就是先進,富裕的代名詞吧,而祖國那時相對是很貧窮的,出去外國可以看到從來沒有見過的世界。但他卻相信祖國正在走上坡路,相信祖國一定可以變的繁榮富強起來,而且他也願意用自己的雙手與祖國人民一起去建設祖國,這體現了他強烈的愛國精神。

第三是牧民的質樸和熱情。許靈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勞教”的,那時,他感到孤獨、絕望,差點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勞教”後他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帘擋風,董大娘給他送去熱騰騰的麵條,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吃飽飯,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樣”。為了能讓他留下牧馬而不至於被送去學習班報導,大家齊心協力、想方設法保護他。後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組建了家庭。那一堆糧票、兩袋米還有每家五毛錢的份子錢。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時

代,那樣的條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儉用省下來的一點點積蓄慷慨、熱情的幫助他。

善良質樸熱情的牧民溫暖了他的心,在他們當中,他找到了親情,找到了溫暖和希望。我想許靈均沒有去美國原因不僅僅是他自己說的那樣,“我看到了祖國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進的時候離去”,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妻子說的那樣“你捨不得學校的孩子,捨不得這裡的熱情的鄉親”。

第四是許靈均在逆境中的堅持學習的態度。從電影中可以知道,許靈均儘管被打為右派,但是他一直堅持努力的學習,勞動改造時也看很多很多的書,或許他這樣有兩個原因吧。一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素質,為了讓自己能過度過艱難的生活因而尋求精神上的升華。二是為了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可以做出貢獻,後來他之所以能做老師也正因為他平時堅持讀書的原因,讓他可以為了下一代而努力。

第五是許靈均和李秀芝的真摯的愛情。這兩個人的結合奇特、偶然,甚至有些荒唐、可笑。男方一窮二白,除了一件破屋之外一無所有。女方流落他鄉、無處安身,只想找到一個棲息地。。雖然他們的結合荒唐、將就,但他們的感情忠誠、牢固。許靈均認為自己是“右派”,有比女方大十五歲,就拉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四十元錢和二十斤糧票)要送李秀芝回家。可李秀芝認定了他,堅決的留了下來。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沒有戀愛,直接結婚生子,李秀芝的善良、勤勞讓許靈均感動。彼此就這樣相扶的走完一生。

許靈均的父親說,“婚姻本身是一種條約和義務,不管有沒有感情,都要把感情守候到底”。而在許靈均夫婦的眼裡感情就是信任對方,真誠守候一輩子。許靈均說,“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闖進了這樣一個善良的人,好像彼此等待多年了,我們之間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李秀芝也說,“他就是當上了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馬,我也不嫌棄,我把心交給他了”。

現在社會愛情觀可能很少是這么純潔的了,現在變得很現實,沒房、沒車、是結不了婚的,沒錢是見不到丈母娘的。這部影片告訴我們,我們心中的那份天然的、真誠的感情埋藏的太久了,我們應該拿出這顆心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

第六是它傳遞出的價值觀。許靈均的父親在美國是一個億萬富翁,他回國本想讓兒子出國繼承財產,重新認識“人生的價值”,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當他聽到了許靈均講述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後看到兒子有那么豐富的精神生活,反而羨慕起來,感到自己的物質生活雖然十分優裕,但並不幸福。因此不得不感傷地承認:“在財產上,我是富翁;在感情上我卻一貧如洗,準確地說,是個乞丐”。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能不承認,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由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少來確定的;我們不能不承認,兩代人心中的價值觀,幸福觀會有怎樣的不同.

電影牧馬人的觀後心得

許靈鈞解除勞教後,因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帘子擋冷風;董大娘送來了熱騰騰的麵條,他很感動。十年動亂中,郭子等牧民想方設法保護他免遭橫禍。在他們之中,他找到了父親和母親,找到了溫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氣和力量。“”中,從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場的農村姑娘李秀芝,舉目無親,無處安身。善良的郭子將她帶到許靈均的小破屋裡。秀芝不嫌許靈均是“右派”,許靈均感激秀芝對他的信任。因為秀芝的勤勞賢惠,許靈鈞感到溫暖。也因為周邊的這些善良淳樸,在困難中大家一起咬牙度過,互相幫助,讓許靈鈞這個從小就沒有得到完整家庭的愛的人珍惜這種相濡以沫。人民民眾的愛撫慰了他中受傷的心,讓他重拾對這個國家的希望。是大自然純淨了他的思想,是勞動陶治了他的感情,是質樸、善良的牧區人民溫暖了他的心。愛人民必然愛祖國,相信人民必然相信祖國。

為了祖國和人民,許靈鈞放棄了優越的生活環境。父親許景由本想接兒子許靈鈞回美國接管他的公司,但父子之間,除了漫長三十年的情感隔閡,還有深深刻在兩人身上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特徵。父親許景由在美國待了三十年,早已去中國化,成為外中內西的人,他說:“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玩耍的動物’。”他帶許靈鈞吃高檔的菜,挑選昂貴的瓷器,而這些都是許靈鈞陌生的,不習慣的生活方式。他顯得和父親格格不入,他的身上,更多體現了中國農村人的質樸和堅毅。當父親提出帶他回美國時,他拒絕了,他說現在的中國需要自己,他熱帶中國,熱愛人民,正如艾青所說的:“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裡有他的妻子兒子,有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朋友,有他需要教育成才,報效祖國的學生,有他牧馬二十年的廣闊的草原……許靈鈞選擇回到西北敕勒川,回到妻子兒子身邊,回到患難與共的朋友身邊,留在好不容易煥發新顏的祖國身邊。

要相信中國,相信古老中國具有扭轉乾坤的力量,這是許靈鈞的堅信,這也是影片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和我們作為新一代中國人要銘記的。

電影牧馬人的觀後感

由謝晉導演,朱時茂和叢珊主演的《牧馬人》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深受歡迎的影片,影片改編自張賢亮的《靈與肉》,張賢亮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右派作家”復出的,他的小說《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著作。謝晉選擇了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是由特定的原因的。演員朱時茂和叢珊在影片中塑造的許靈均和李秀芝也成為觀眾喜愛的熒幕形象,20xx年兩人再度聯手,出演了由路學長導演的《兩個人的房間》。值得一提的是,《牧馬人》中由牛奔塑造的郭口扁(piǎ)子的形象更是光彩奪目,牛奔也曾獲得金雞獎和百花獎的最佳配角獎。

謝晉可以說是跨越了“十七年”和“新時期”的名導演,五六十年代曾經拍攝了《青春之歌》和《紅色娘子軍》,新時期以來著名的就是《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青春之歌》和《紅色娘子軍》可以說那個時代的樣板電影,人物形象單一單薄,好與壞之間涇渭分明,階級之間森嚴並且對立,林道靜和吳瓊花是成長中的女英雄。《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則取材於“傷痕文學”,講述的是個人在“中的遭遇以及個人的信仰與信念。

如果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前者多遵循一種“英雄救美”的模式,林道靜和吳瓊花分別是在盧嘉川、江華和洪常青的引導下成為堅定的革命者,她們的成長與男性分不開,那個時代特定的氛圍就是“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這其實是泯滅了性別差異,女性仍然屬於從屬地位,男女之間不是平等的,而是用男性來領屬女性,這才是真正被遮蔽了的東西。後者則遵循了“美救英雄”的模式,胡玉音之於秦書田,馮晴嵐之於羅群,李秀芝之於許靈均,無疑都是男性在女性的溫暖中找到了生活的信心,男主人公大都是“右派人物”,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中遭了難,但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只是生活和精神受到了暫時的挫折,而此時一位美貌的善良的沒有政治偏見的女性正是男性生活下去的支撐與勇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