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觀後感500字作文5篇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著人們的神經。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1942觀後感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裡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徵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但是,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我的娘時,從自我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我賣給了別人……不僅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明白,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20xx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蹟!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此刻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那裡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仿佛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茲”(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

29號首映那天和兄弟姐妹一齊去電影院看了這部沉重的電影,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300萬人在飢餓和戰亂中死於非命,一個個悲慘的場景讓人窒息。人們不能忘記歷史,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

咱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xx年賀歲檔帶著咱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可歌可泣造句)

讓這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影片最後以一首基督教的讚美詩《性命之河》作為結束曲,我想這也是馮導在為那些死難的同胞所作的祈禱吧,願逝者安息,而咱們也就應為這天的愉悅生活而感恩。

1942觀後感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饑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的訊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飢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衝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徵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是國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後感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蕩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徵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藥,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么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1942》觀後感500字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饑荒的背景下,曾經的財主東家和佃戶的悲慘境遇。因為饑荒,災民可以變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為了有口飯吃不被餓死,男人可以賣掉自己的妻兒,女人可以出賣自己的身體,甚至為日寇服務打雜。影片大膽地描寫出人性的醜惡,讓人壓抑、悲哀,但真實。

影片明星眾多,張國立、李雪健、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說。而一大幫中青年演員馮遠征、徐帆、范偉、張嘉譯、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而實力影星張涵予在片中的表現虎頭蛇尾,最後淡出比較突然,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說一下影片中長工“拴住”的扮演者:張默,一直以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著其父張國立的名頭,後又接連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後,形象更加的負面。但這回戲中演技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在度過了內心的迷茫煩躁之後,張默才真正成熟起來。另外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勞迪(“金剛”男主演)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羅賓斯(“肖申克的救贖”主演)這些實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說明華誼和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期待不僅僅只是國內的票房冠軍。

縱觀馮小剛這些年的影路歷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轉型之路,從過去令人捧腹的賀歲片,到近年來《手機》、《一聲嘆息》、《集結號》,再到《1942》,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宣告了馮小剛已經完成了從迎合市場到領導市場的風格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