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最新觀後感影評5篇精選

《利刃出鞘》圍繞著一個不甚完滿的家庭展開,這一家人聚在一起慶祝家裡長輩(克里斯多福·普盧默飾)——也是一個知名犯罪小說作家的85歲生日。但小說家在派對舉行不久之後就死了,這場聚會也從這一刻開始變得越來越糟。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利刃出鞘》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20xx《利刃出鞘》觀後感

經典最不缺的,就是致敬。

我們越抗拒,數量就越多。

我們期待越高,被打臉就來得越快。

這就導致,在“致敬經典”的世界,總有一類愛和觀眾死磕:

打著致敬經典噱頭的爛片。

比如文藝核心和商業外衣難以平衡的《攻殼機動隊》。

放棄了劇本中原有的悲情核心和思索的它,是一部誠意滿滿的商業片,卻不是合格的漫改電影。

比如沒邏輯、沒劇情、沒演技的《我的新野蠻女友》。

全片純粹是一場屌絲男的YY,而一個“新”字,立馬把男主角唯一可取的“專一痴情”給砸得稀碎。

再比如節奏拖沓、劇情弱智的《功夫之王》。

“致敬”了《功夫》、《西遊記》、《少林寺》、《醉拳》等多部中國經典影片,卻透著一股對東方文化的無知和半吊子的愚蠢相。

好久不見一部“好看”的致敬片。

難嗎?

有點兒。

既要做到致敬,又要擺脫模仿、抄襲、融梗、翻拍...

既要有自己的思考,還不能讓人覺得“哪裡致敬了”名不副實。

這不,最近有一部致敬經典的影片,就做到了兩者兼顧——

利刃出鞘

Knives Out

還有4天正式上映。

期待太多:

美隊和007主演。

一刀未剪。

爛番茄99%新鮮度......

小王很幸運,被“盜夢觀影團”邀請,提前觀影。

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先啃啃“北美首映口碑預告“過過癮~

(提示: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有一說一,我看完的感受,一個詞來形容的話:

意外之喜。

我愛它,因為它致敬了那個人。

誰?

“推理小說女王”。

毋庸置疑,後綴只能有一個——

阿加莎·克里斯蒂。

這個作品銷量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的女人,是真·人氣直逼上帝·流量女王。

我愛它的致敬,但我更要表揚它的大膽——致敬阿加莎,卻又“反”阿加莎。

不賣關子,上硬菜——

致敬·創新

說故事前,先給大家科普一個知識點:鄉間別墅派。

“鄉間別墅派”:阿加莎·克里斯蒂開創了偵探小說的“鄉間別墅派”,即兇殺案發生在一個特定封閉的環境中,而兇手也是幾個特定關係人之一。

說回故事。

一個女傭出現在鏡頭裡,端著準備好的早餐和咖啡緩緩上樓。

臥室空無一人,女傭早已見怪不怪,又緩緩走上了閣樓。

緊接著,一生尖叫響徹別墅。

逼仄的閣樓書房裡,一個滿身是血的老頭躺在沙發上。

現場無打鬥痕跡,死者面相安詳。

儘管在頭一天,死者剛和家人一起慶祝了他85歲生日,還是被判定為自殺。

也許是因為再也不想受病痛的折磨,急於擺脫剩下不多的難熬日子呢?

說不定人家就是覺得人生圓滿,想要時光停留在最幸福的時候呢?

扯淡!

一個推理小說家,邏輯思維、心理素質均線上,怎么可能因為這么虛無的理由結束生命?

一個要啥有啥的富豪,卻堅持每隔一段時間就出一本新書,對創作如此熱忱的他,只會嫌活得不夠久吧?

最關鍵是,來了一個偵探。

一個被匿名邀請來調查富豪死因、頗具聲望的名偵探。

以偵探一對一的審訊形式展開電影,死者的家人們如走馬燈般一個個亮相——

藉助父親的投資發展了個人事業的大女兒,明明是吃軟飯的倒插門卻出軌的大女婿;

一個一天到晚只知道網上懟天懟地,但生活中唯唯諾諾的鍵盤俠外孫;

幫助父親打理所有作品出版等事宜廢柴二兒子;

對長輩們一臉鄙視,卻又玩世不恭的孫子——桃總;

死了丈夫卻還是依附於夫家,不斷揩油生存的兒媳婦;

靠著老爺子每年給予巨額學費才能上學的孫女;

每個人都竭力隱藏自己的秘密,使勁兒往別人身上甩鍋,在大家長死後紛紛撕破虛偽的面具。

乍一看,竟有些“劇本殺”的意味。

發現沒?

看似和諧卻分崩離析的大家族,疑似自殺卻留下巨額遺產的富豪,布景奢華卻壓抑封閉的鄉間別墅,擁有血緣關係卻互相推脫的嫌疑人們,以及浮出表面的“遺產繼承”的殺機......

這些都是致敬阿加莎的地方。

導演選擇大大方方地把這些“致敬”拿給你看,是因為他深知,自己取勝的關鍵並不靠這些。

反而,是要將這些一一打破。

比如,影片中出現的“嗎啡”,正是阿婆小說中常用的毒藥,可這個藥是死者死亡的關鍵,卻不是死亡的原因。

導演通過蒙太奇手法進行多次反轉,將看客利用以往觀看看阿加莎影視劇所得經驗,自己推測出來的“真相”一一反轉。

而最聰明的,大概就是“沒有兇手,只有贏家”的結局。

不懂?自己去看吧。

閉環·破局

影片一開始,那些有著阿加莎影子的情節,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大家的判斷。

每位家庭成員都有殺人動機,可是不在場證明又都很清晰。

就好像,他們之中好像真的沒有兇手。

還真沒有。

大家互相指責的口供,其實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最後見過死者的女主走後,在家門口外孫和二兒子還見過下樓的死者;兒媳婦覺淺,誰要上樓都會把她驚醒,在死者返回樓上後她再沒被吵醒過。

這么一看,難道死者真的是自殺嗎?

不。

至此,影片雖然給出了“劇本殺”的首輪投票,還原了全知視角下的第一次“完整的真相”。

但還有一個非常大的bug——死者的護工兼保姆。

和死者關係親密的她,又會帶來什麼破局的線索呢?

時長還未過半,一看就有隱情。

既然是毒殺,為何屍檢報告中未發現任何呢?

既然毒殺了死者,為何最終調查結果顯示死者是自殺呢?

小保姆是不能說謊的,如何迴避了偵探的審訊呢?

小保姆離開後,死者孫女凌晨三點聽見的狗叫暗示了什麼?

最早離開的孫子蘭森真的沒有任何嫌疑嗎?

看似痴呆的死者母親無意中提供的破案關鍵線索又是什麼呢?

劇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自殺”與“謀殺”之間徘徊,在不同階段揭示了不同的秘密,而不是一蹴而就。

愛推理的我,愛極了它。

悲劇·喜劇

阿加莎的作品,大多充斥著陰謀、暴力、血腥、兇殺,還有人性深處的罪與罰......

無論充滿正義的復仇,還是惡意地為錢所使,故事總是偏向於悲劇,充滿暗黑的色彩。

可是《利刃出鞘》卻不一樣。

它“反阿加莎”的最大創新,就是讓一個悲劇擁有了溫暖核心,並走向喜劇的和解。

即使在探案過程中,影片也儘可能的通過“喜劇”方式,去淡化懸疑推理帶來的嚴肅悲劇氛圍。

而且那些喜劇化的處理,並不低俗,讓看客不自覺就笑出來。

一個例子。

小保姆逃跑,被偵探堵住。面對偵探關於遺產和蘭森的相關疑問,她撒謊了。

然而下一秒,她就在偵探眼皮子底下吐了。

為了掩蓋痕跡,她吐在了可樂杯里。

大部分的喜劇片會選擇非常低俗的處理方式,讓上車的偵探喝掉(我要吐了……)。

然而,《利刃出鞘》屬於少數。

它將這個梗拋出來,就不管了,放任觀眾在“天吶,他不會喝了吧”和“拜託,千萬別喝”的擔憂中徘徊。

最後發現偵探並未中招,偵探躲過一劫,觀眾會心一笑。

除開喜劇,影片對政策的針砭時弊、嘲諷移民政策的部分也拍得很有深意。

比如這家人對待小保姆的態度。

表現得是如何善解人意,視小保姆為“一家人”,可是連小保姆來自哪裡都不清楚。

死者的葬禮也沒有邀請她。“我想讓你來,但他們不讓”,這番話不止一個人對小保姆說過,那到底是誰不願意讓她參加葬禮呢?

還有遺產宣布前後的變臉。沒有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他們就是高高在上的施捨者,“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會照顧你的。”

當發現有人動了自己的利益,馬上對小保姆圍攻辱罵,還拿她母親偷渡者的身份威脅她。

呵,多么虛偽!

而這樣一個精彩的故事能呈現出來,除了劇本精彩、導演優秀,自然也少不了主角們的演技加持。

007扮演者丹尼爾·克雷格在影片中出演了英國紳士拽著濃厚的美國南方口音、卻又穿著英倫風格的花格呢外套大偵探。

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顛覆出演桀驁不羈的少爺蘭森,後半場才正式登場,卻不容忽視。

恐怖片專業戶托妮·科萊特(《厄運遺傳》、《夙願》)飾演兒媳婦、女強人大女兒由《月光光心慌慌》主演傑米·李·柯蒂斯扮演、《被解救的姜戈》主演唐·詹森則是那個倒插門女婿、以及“反派”專業戶麥可·珊農則飾演努力證明自己地位的二兒子......

群咖雲集,神仙打架,不可謂不精彩。

這不用影片有很多個譯名,《福比利大宅謀殺案(港)、《上流謀殺案》、《致命遺產》......

但或多或少,都有些流於表面。

我最喜歡的,還是《利刃出鞘》。

契科夫說過,“如果你在第一章說牆上掛著一支來復槍,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槍必須響。如果槍沒響,那么它就不該掛在那兒。”

電影中有很多關於“利刃”的意象:富豪自殺的匕首,讓保姆逃過一劫的伸縮刀,致敬了《權利的遊戲》里的鐵王座的滿牆刀劍......

那柄對人性進行考驗的“利刃”出鞘,刺破了人性的虛偽,刺破了人心中的成見,刺破了很多人看到的所謂真相。

而那被一個個謊言編制的迷霧掩蓋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那個印著“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象徵著權利的杯子,又會落到誰手上呢?

答案,11月29日,得你們自己去找了。

20xx《利刃出鞘》觀看心得

今天咱們來聊聊電影《利刃出鞘》,這部由尼爾·克雷格主演的懸疑犯罪電影,主要講述了富豪小說家霍華德·斯隆比在自己85歲生日第二天,被發現在自家莊園離奇自殺,遺留了億萬遺產。久負盛名的大偵探布蘭科(丹尼爾·克雷格飾)突然被匿名人士僱傭調查此案真相的故事。豆瓣評分高達8.5分!

雖然故事本身是圍繞一起謀殺案展開,僅以此為基礎去揭示一些富人的虛偽和自私。觀眾以為影片進行到一半就知道答案了,只是看主角們最後如何處理,但其實故事迂迴曲折,是一場自私的富有階級與淳樸海外移民的鬥爭。Chris Evans等主要演員出演的正是崇尚白人至上的富人階層。很多針對老川移民政策的調侃,才是最終讓部電影容易獲得觀眾共鳴的原因。換句話說,來看的人以為是看一部簡單的破案片,卻看到一部針砭時弊,令人大快人心的諷刺喜劇。

當大名鼎鼎的偵探布蘭科帶著洞悉一切的眼神,繞走,坐定在刀劍陣前的空椅上,甜甜圈終於被填滿,而素來被戲稱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們,在前一百多分鐘劇情的推動下,心底燃起了前所未有,名為好奇心的火焰。仿佛是狼人殺第一個白天的輪流發言,藉助這種形式,覆蓋在上流家族表面的華麗紗幔,被斯隆比家族各成員在警員面前輕飄飄揭開一角,而底下,是專屬名流家族的污泥濁水。斯隆比老爺子生日晚宴的具體情形就這樣,在各人的回憶下逐漸清晰,此刻隨波逐流地跟著導演設定的節奏,與布蘭科一起破案。本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巧妙地重新排列並組合了傳統偵探片的結構,使原本並不出眾的故事變地格外吸人眼球,在各路偵探密自以為掌握關鍵時又迎頭一擊,引出全新的真相。而更精彩的設計,是家庭成員敘述下的回憶鏡頭,多加留心,在偶然交疊處不難看出些隱秘的矛盾。

影片裡面個性的人物和有趣的化學反應是一大看點,虛偽的莫瑞斯,貪財的傑克,嬌生慣養的亞歷克斯,善變的女兒,愛上網的小孩。各個不管善良與否都被斯隆比老先生的遺產所吸引。他們互相吵架,猜忌,埋汰對方,讓你懷疑這些人不僅有理由殺死老先生,還有理由捅刀子指向彼此。這真是一個被錢財和榮譽腐化的家庭,而也許老先生看到這一點才做出驚人的舉動。

不管是中年演員麥可·珊農還是年輕的凱薩琳·蘭福德,演技都非常高超。但是這裡最為突出的是“桃總”克里斯·埃文斯在卸任美隊後貢獻了一次非常具有突破性的表演。他這次真的是不僅放棄正義,說髒話,搞粗氣的態度。他真的成為影片裡你最為討厭和陰險的角色。我很高興看到詹森挖掘了桃總壞壞的一面。詹森不僅在影片的人性上有很多解讀,他還在影片剪輯中利用很多插敘,回顧案發當晚,包括穿插不少人物的動機,讓你一開始摸不清誰是真正的兇手。每次轉折都是伴隨著一些微小的細節和質疑。

拋開以上形式外衣,再從技術方面單看此片,導演對於構圖、運鏡和布景的安排俯仰皆有深意:遺囑被公布後,向護工瑪塔打去電話的孫女踱步著從暗處走向鏡頭,最終一雙略帶慌張,因別有用心而閃爍不停的眼睛獨留在明亮處;先前還矜持著富人優雅的大女婿得知瑪塔不明態度,手中權杖動作的特寫與步步緊逼下的扣心鼓點,敲擊掉了他最後一層偽裝。爭奪遺產的群戲極富舞台效果,晃動的鏡頭緊跟衝出別墅的瑪塔,前後夾擊的斯隆比家族成員將情緒衝擊到了高點,高手對壘,撲臉的炸裂演技,緊湊的節奏不容許有一秒鐘的錯過。

即便已經看過太多反轉又反轉的燒腦神作,依然會被這部陣容華麗夢幻、玩法大膽新潮的探案片徹底擊中。無論是致敬阿加莎還是反阿加莎,都足以沉溺於這場如羅生門般的“靡麗狼人殺”,而兇殺背後的層層推理以及誰也猜不到的結局,更是這場血色遊戲的亮點所在。

20xx《利刃出鞘》觀看體會

具體評論《利刃出鞘》之前,先說結論:不出所料,它就是今年院線片的TOP5。

之前注意到這部作品,還是因為它在多倫多電影節前線時的口碑大爆。而就算是在如此高的期待之下,作為一名經受過幾千個推理故事洗禮的“狂熱推理迷”,本片仍舊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尤其是在這個偵探電影已然“過時”的時代,這部電影的創新與稀缺更是得以彰顯。

(*下文僅有少量劇透,可放心閱讀)

電影以富豪推理小說家霍華德之死作為引子。在自己85歲生日的第二天,他被發現在自家莊園離奇割喉自殺,遺留下億萬遺產。由“007”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大偵探布蘭科,被匿名人士僱傭調查此案,前來莊園。當他和家族的人們對談之後,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么簡單。

傲慢自負的大女兒(傑米·李·柯蒂斯飾)、出軌的窩囊女婿(唐·詹森飾)、料理推理小說著作權的無用兒子(麥可·珊農飾)、做假賬騙錢的兒媳(托妮·科萊特飾)、時刻刷手機的“納粹”小孫子(傑登·馬泰爾飾)、“自由派白雪公主”二孫女(凱薩琳·蘭福德飾)以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由“美隊”克里斯·埃文斯飾演的大孫子,一個渾身泛著油膩氣息的浪蕩兒。沒錯,每個演員,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臉,這家子已經用“好萊塢豪華陣容”這種詞都形容不下了。

除了他們外,還有一個人設詭異的自帶功能玩家,只要一說謊就會嘔吐的護工瑪塔(安娜·德·阿瑪斯飾)。她不僅是霍華德的護工,也是他的知心朋友;但同時,作為非法移民者的女兒,她在表面上備受莊園中所有人的喜愛,實則被所有人在暗中鄙視。

如同步入阿加莎的“大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的系列推理故事一般,一起豪宅殺人案,一個個心懷鬼胎的“寄生蟲”家人粉墨登場。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每個人都想得到遺產,每個人都有殺人的嫌疑。

如果你僅僅把這部電影當作是20xx年的一部阿加莎式偵探電影,那就大錯特錯了。阿加莎的故事,通常會將真正的致死手法留待最後揭曉,中間有著數不清的煙霧彈和連環彎,每個人物的秘密也都會在這個過程中被逐一引爆。

但《利刃出鞘》卻是反其道而行。令人詫異的是,在梳理外每個人物的心路歷程和當晚的時間線後,我們已經大致知曉他們各自的秘密所謂何事。而在進行第一輪蒐證後,電影行至中途,突然以“上帝視角”為觀眾揭曉了霍華德在當晚死亡的真相。

這座好似建造於幾個世紀前的哥特建築,讓電影一度產生了某種“古典氣息”的迷惑性。但很快,在看似古典的影調質感、空間環境中,在看似標準模式的黑色喜劇與懸疑推理的類型中,導演萊恩·詹森採取了他一貫的做法:大膽的顛覆與革新。他將故事的內部邏輯與講法都進行了解構,隨著瑪塔的記憶閃回,“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由此形成。

死亡方式的揭曉,並不意味著電影開始泄氣,恰恰相反,這才是正式打開這部電影的鑰匙——真相背後還有多重真相,反轉之後還有瘋狂反轉。隨著遺產繼承人的意外公布,最終的謎底漸漸開始浮出水面。

需要注意的是,《利刃出鞘》看似是為觀眾打開了“上帝視角”,讓觀眾宛如成為狼人殺遊戲中的“上帝/法官”。但實際上,我們也只是擁有了瑪塔的一部分視角和每個人的陳述證言,無法從中得出誰才是真正的“隱狼”。在不斷的懷疑、推翻中,就連真相本身都變得不再那么重要,在這一過程中所造成的觀影心理的巨大跌宕,才是影片真正想要突出的部分。

另一方面,導演破除影片表面古典感的做法,還在於安插了眾多的當代元素,以重巒疊嶂的筆法將美國社會的問題拋了出來,讓人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影片的當代性。拋開非常明顯的對於上流社會白人生活的嘲諷暫且不談,電影中很多草蛇灰線的細節梗,更加讓人感到驚喜和有趣。

比如,整個家族的設計會令人聯想到 《權利的遊戲》,包括那面用大量刀與刀鞘製作而成的裝飾品與鐵王座也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勾連,最後的一個反轉更是令人咋舌。又如,電影中大量涉及的對於移民問題爭議,這家人各執一詞、各有說法,但一旦涉及自身利益,狐狸尾巴盡顯,變臉只在一瞬間。而台詞中諸如網飛(Netflix)、Instagram、《極盜車神》(Baby Driver)的小聰明,更是一刻都沒有消停過,全程吊著人的胃口。

此外,還有幾個值得被提及的、細思極恐的地方。一個是印在杯子上的:“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這個杯子形成了整個案件的閉環與互文。另一處則是霍華德的巨型畫像,這個畫像在全片中一共出現三次,前兩次面帶愁容,第三次出現時,嘴角卻含著笑意,仿佛他早就預料到了最終結果。

在這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那個帶有南方口音的偵探,時不時總會突然脫線一下,又可愛又神經質。他提出了兩條理論,一則是頗為詭異的“萬有引力之虹的終結”,一則是更加詭異的“甜甜圈裡的甜甜圈”,下面簡單地做點閱讀理解。

《萬有引力之虹》是美國作家托馬斯·品欽的小說,講的是二戰期間,德軍正在製造一種威力巨大的火箭,而美軍與其盟軍一方的科學家們則竭盡全力試圖找到火箭基地。所有出場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捲入了偵查與反偵查的鬥爭中。《萬有引力之虹》是一部頗具荒誕色彩的懸疑小說,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不公與分裂,即便戰後的美國在國力上逐步強大,其潛在的社會結構仍遍布瘡痍。在電影中,這個引用既是致敬,又是對影片主題的一種暗示。

而拿甜甜圈來比喻案件的真相背後的真相,所謂的“中心缺失的甜甜圈中還有一個中心缺失的甜甜圈”,這段繞口令恰恰道出了影片的敘事結構和導演如此安排的意圖所在——真相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接近真相(虛空)時所感受到的“無中心感”,伴隨著家族中每個人的心思和選擇在我們面前曝光,人性的多面與複雜也得以呈現。

最終,再提一下影片中極其突出的演員群戲。如開頭所言,這部電影在我眼中是年度院線片中的TOP5,而它的群戲更是年度院線片中數一數二的存在——尤其是兩位主演丹尼爾·克雷格與克里斯·埃文斯的顛覆演出。他們在對待各自角色的處理上,都和之前的經典形象有了很大的轉型。

總而言之,《利刃出鞘》是一部在觀影過程中不斷為我帶來驚喜的電影。宛如一把刺入甜甜圈中心的刀子,這部電影在甜美與血腥中,給人以時而輕巧靈動、時而如“過山車狂飆”式的觀影體驗。它能叫人完全沉浸於此類懸疑喜劇最純粹的觀賞性中,又能在不說教的前提之下,靠大量細節的鋪陳來展現社會問題。

話不再多說,一定要去看,必須二刷。

20xx《利刃出鞘》觀看有感

來讓我們先開始一場猜謎遊戲,看看有多少小夥伴知道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在多倫多首映後口碑大爆,爛番茄8連鮮開局,100%好評,均分高達8.88;MetaCritic的開局同樣高達82,最高漲到了85。

陣容有:“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007”丹尼爾.克雷格,奧斯卡級別的托尼·科萊特、麥可.珊儂、克里斯多福.普爾曼……

這是什麼神仙電影?!想必很多影迷已經知道答案了,那就是《利刃出鞘》。

這部懸疑新風格電影劇情那是相當吸引人啊,比玩狼人殺還刺激,更酷似劇本殺。身為犯罪小說家的別墅主人過完生日的第二天,就被割喉而死。當晚參加生日宴會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兇手:從主人的兒子、兒媳,到孫子、外孫女,再到女傭、護士,每個人都各懷鬼胎,誰會是兇手呢?

丹尼爾·克雷格開啟偵探模式,與每個人進行談話,並勘查周邊,試圖尋找出蛛絲馬跡,抓到真兇。

當你覺得一個人是兇手,沒想到下一個人卻背上嫌疑,劇情不停的反轉,導演對“上帝視角”的創新……電影看點十足。

在電影中,美隊克里斯·埃文斯飾演自以為是的白人富豪子弟,他跟丹尼爾·克雷格會碰撞出什麼火花,令人期待。

除了以上看點外,《利刃出鞘》還有一個看點,那就是極盡所能,諷刺美國政府和特朗普。影片中映射現實社會的鏡頭比比皆是,對於美國政府以及特朗普的諷刺,也讓這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都充滿黑色幽默” 。

20xx《利刃出鞘》觀看感想

在剛結束不久的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利刃出鞘》憑藉其出色的口碑,爛番茄100%新鮮度以及Metascore85,豆瓣9.1的高分吸引了全球影迷的目光。

從官方釋出的中文預告來看,《利刃出鞘》頗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風格,復古奢華的室內陳設,精緻華貴的妝容與服化道,家族情仇、懸疑與喜劇的多重元素疊加,無一不讓人充滿期待。

一部好的推理題材電影,演員的表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刃出鞘》的演員陣容方面則是“有生之年”系列夢幻級的:“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007”丹尼爾·克雷格 、麥可·珊農、傑米·李·柯蒂斯、托妮·科萊特、克里斯多福.普爾曼、唐·詹森、傑登·馬泰爾……

國內觀眾最熟悉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風格的作品,便是經典影片《東方快車謀殺案》。作為同樣的群像推理元素影片,《利刃出鞘》中每個人背後都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在此基礎上予以致敬,卻又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全新風格——觀眾作為上帝視角,從一開始便了解每一個人的行為,以此做出的主觀論斷隨著劇情深入一步步被推翻,直到最終的結局出乎了所有觀眾的料想。

儘管《利刃出鞘》表面是一部關於家族之間恩怨的懸疑片,通過多米諾骨牌式跌宕的劇情,將人性的貪婪與欲望展現的淋漓盡致。但黑色幽默的表象下其實也在暗諷現實社會中的負面現象,四世同堂的一家人,更像是美國當下社會階層的縮影,看似祥和的背後,實則暗流涌動。家族中的每個人都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懸疑片與政治批判相結合,這種觀影體驗也是非常奇妙。

甚至作為主演之一的“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現實生活中也經常在推特上批判社會不良風氣。其發布的針對美國大選的一些言論也被不明真相的網友誤解成是在聲援NBA,其實克里斯本人從不看NBA,也從未關心過他國的發展情況,回到電影中,這次美國隊長可謂算本色出演,懟就完事兒啦。

《利刃出鞘》作為一部神仙陣容,有著極高可觀賞性懸疑片的同時,也是一部暗諷美國政府,映射美國社會不同階層的電影作品,同時給觀眾提供了一種新奇獨到的觀影體驗。如果有機會引進到國內,相信會在精彩的戲劇結構之外,讓我們多一重了解美國社會形態的視角。不少國內影迷已經將其封為“年度最期待”,更有不少提前在國外看過電影的影迷將其評為“年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