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觀後感範文5篇

感情是沒有邏輯的,即使你很想透過自己的邏輯去歸納感情的生命脈路,卻發現,沒有一份感情能夠找到合理的邏輯解釋,生命與感情對於價值觀沒有任何好處,當感情來臨,即使是流氓痞子你也必須會義無反顧的去愛。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觀後感

電影版《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里的主人公警花呂月月(楊穎飾)就是這樣的感情經歷,她與黑幫痞子正熙(在熙飾)的愛,驚天動魄,撕心裂肺,你無法用高尚或者卑鄙來衡量,甚至警察薛宇(黃曉明飾)與呂月月的感情也無法用因搭檔而日久生情來明白,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內心的感情與感情的本身一樣乾淨而無可置疑,但是,這樣的感情,在一個不該到來的時候到來了,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凋謝的玫瑰注定要與這一場虐戀“灰飛煙滅”。

藝術作品中的感情,往往更注重杯具,這是藝術效果始然,電影藝術里的感情也不例外,慘烈更能夠提升觀眾的觀看欲,觀眾感受著與眾不一樣的感情所帶來的感觀刺激,這樣與主人公一樣撕心裂肺般的感情疼痛,就是觀眾想要的結果。感情就是一枚幸福的子彈,擊穿了卻是杯具的場面。

從劇情看,20xx年奧運會期間,失蹤多年的中國國寶——金佛,重此刻韓國頭號黑幫——金氏家族之手。警方在金氏次子正熙潛入深圳境內避難時,安排女警呂月月以全程保護正熙之名追查金佛的下落,兩人在經歷了險象環生的黑幫追殺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情,並且展開激烈的身體衝突,而呂月月與警察男友薛宇的戀人關聯變得異常緊張。正熙答應配合警方的行動,卻在哥哥正泰的安排下,攜金佛潛逃。正熙失蹤的日子裡,呂月月與薛宇逐漸重修舊好,正熙的突然出現讓呂月月又陷入在正熙和薛宇之間選取的兩難境地。

電影中的飆車追殺,讓電影無論是感情的激烈與衝撞程度,還是狂野的飆車使刺激槍戰,這些顯得異常熱眼的,實際上在給這樣不一樣尋常的愛增添色彩與注角。

其實,電影版《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警匪戀也不是很複雜,感情來的突然,去的也無怨無悔。如果說,警花呂月月是為了警察這份工作使命而犧牲了感情甚至自己也說得過去。但是,經過感情的進度,那些為了使命的感情也不復存在,生命中的種子必須是植根於愛的這塊土壤,這也說中了中國民間對感情詮釋的一句土語:“男生不壞女生不愛”。

與電視劇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相比,電影版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對故事情節的提純度更高,更具有緊湊與緊張並行的場感效果,人物的情感表達也由於鬆散而變得更立體化。

但電影的善良之處也往往也是狠毒之處,呂月月懷上黑幫痞子正熙的孩子,也在預示這生命再次“浮出”的苦澀與不幸。

更多的人把電影《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中呂月月和正熙的感情看做是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的升華版,同樣都有女臥底愛上了被監視對象,但是,我卻認為,呂月月和正熙的感情更具有沖毀《色戒》的力量,讓愛充滿了絕絕與徹底。

這是導演高群書十年打造出浪漫而殘酷的警匪感情電影。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無法辨識的“對與錯,罪與罰”

佛門有語:一個人,做了一輩子好事,臨終做了一件壞事,那么他的罪過是極大的。而一個人如果一輩子都在做壞事,最終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他的功德是無量的。

這種“調調”讓很多人難以明白,“好人”做過那么多的好事,難道不能救贖一次壞事么?“壞人”做過那么多的壞事,難道就能正因做了一件好事而立地成佛么?

答案,其實很簡單,所謂佛,即是心。“好人”與“壞人”之分,就是向善與向惡之分,好人臨終做了一件錯事,說明在最後一刻,他的心“壞”了,無論之前多么發奮,最後他偏離了正果。而壞人臨終做了一件好事,說明在最後一刻,他“良心”發現了,無論之前如何作惡多端,最後一刻他找到了正果。

佛門的這句話,只是在警示世人修行的最終方向是修心,不好半途而廢,鼓勵“識迷途而知返”。

當我們還執著於用“好事、壞事的數量”來決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能說明我們還沒有看破。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不妨“用心、用腦”在高群書的新作《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里搜尋答案。

風花雪月,四時美景,因世人痴戀,最終暗指了凡人沒有休止的私慾,既然這樣,用一場風花雪月比喻一個人的輪迴,並不失當。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講述的是一個女警陷入感情漩渦的故事,跟感情沾邊的故事,基本上迷失、彷徨是主調,正因在這個人情世故、物慾橫流的人間,太多人、太多事正因感情而變得模糊不堪,我們和這位女警月月一樣身在其中,難以梳理出是與非,只是抱著並不牢靠的“道德”跟著感覺走而已。

區別於以往的警匪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用女性的視角切入到警局,讓我們見識到了充滿陽剛的警局另一面——陰柔——人性。

女生是感性的,因此故事情節的發展就很自然的變得發雜起來,原本清晰的案件變得越來越模糊,“情感”慢慢大於“邏輯”,“不可控”慢慢大於“計畫”,“猜測”慢慢大於“堅定”,“動搖”慢慢大於“執著”……

於是,原本刻板的警察臉譜變得活潑了,原來警局裡也可能有這樣非同一般的、在情感上不能自己的主角,這與傳統警察的形象迥然不一樣,對影迷來說,這種窺視的快感,就好比看到寺廟裡有一個小和尚不顧戒律在佛像下喝酒吃肉一般。

這是影片的可圈可點之處,只有讓現實回歸,打破許久以來強行樹立的“硬形象”,才能讓銀幕里的人物有了靈魂,才會讓觀眾拉近與故事的距離,才會有感而發:原來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有七情六慾。

警局也是由人操作的,怎樣能不食人間煙火呢?人民公僕也是要經歷各種煉獄的。

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呂月月,如果卸掉警服,終其在整個故事中的表現,極像那出牆的紅杏——既想在外面的世界恣意搖擺,又不捨得牆內那枝頭之上的眷戀。是停與是留,她搖擺不定,而這動搖之中,卻給身邊對她一切友善的人以最大的傷害。

恰如隊長在片尾所說:你這個女生,太可怕!

這句話,讓觀眾一愣,呂月月怎樣了?整部片子一向處於危險之地且個性被動的她,怎樣最終會得到這樣一個評價?

回到開篇我們所討論的問題,“好人”和“壞人”,到底該怎樣辨識。

呂月月,相貌出眾,選取了警察的行業,讓人欽佩;外語出眾,說明她學習刻苦;委以重任參與此案,說明領導對她頗為賞識。這對剛畢業不久的她來說已經是極大的肯定了;而在保護正熙的整個過程中,她表現出了冷靜、勇猛、無畏和犧牲。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她的生命里,她幾乎做對了全部的事情(好人),然後,在最關鍵的時刻,她脫離了團隊,丟下了薛宇,愛上了金正熙——唯一的錯事,讓人徹底難以理解她。

金正熙,出身於黑社會家庭,偷盜國寶,與其他勢力廝殺,出爾反爾,欺騙警察,連累無辜,在他的生命里,他幾乎無惡不作(壞人),卻在境遇最難的時候,愛上了月月。為了她,正熙欺騙家兄,把金佛物歸原主,並求家兄不計前嫌把月月一同帶走。這份真愛,反而喚起影迷的同情。尤其是當他飲彈自盡的一刻,那種對月月無限的失望和以前寄託無限完美的眼神,讓我們情不自禁的生出一絲對呂月月的責怪。

因此,影片結尾隊長的那句話,讓我們看清楚了眼前這個女生的真實性情,原來,她是一個搖擺不定、唯利是圖的女生,一個放在其他行業當中都能說的過去,唯獨放在警察這個行業,我們不能不譴責。

她究竟錯在哪?

既然是女性視角的表達手法,自然離不開女性內心細節的捕捉。呂月月愛上金正熙必須有她的道理:

女生喜愛一個男生,其實跟這個男生到底是“壞人”還是“好人”的關聯不大,關鍵是這個男生要對自己好。

顯然,金正熙作為陌生人,在醉酒之後尚能記著月月的生日,換做是任何一個女孩,都會有所感動。這種情形,我們即便同情薛宇,也無濟於事。換句話說,大部分女生都很容易被他人一個細緻入微的關懷而打動的,而且不排除有些女孩會一時衝動,做了對不起長久以來深愛自己的人。

這也許是兩人情愫開始的地方。

隨後,在仇家的追殺之下,兩個共同經歷了生死。生死劫是一種特殊的經歷,無論男女老少,從厄運中一同逃離出來,都會讓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刻,劫難給兩人鋪墊了情感基礎。

緊之後,就是物質上的輔助推進了。金正熙闊綽的為月月買了最新款的名貴包,月月是個性喜愛的,但她糾結,其一,真的很喜愛這個包,憑著自己的工資怎樣買的到?其二,我拿了人家的東西就意味著什麼。其三,那么多同事暗中關注著我,即便是想要,也不好意思。

她的糾結最終轉移到她的敏感神經,一句“小姐”,正因敏感,她竟一巴掌打向了售貨員。

故事繼續發展,月月陪著金正熙出入高檔場所,一切都是那么高端、大氣、上檔次,這是那個啃著油條嚼著榨菜的薛宇永遠不能給她的。

選取白馬王子還是選取粉刷匠,是每個女生都會面臨的選取。在這個抉擇的問題上,其實,無所謂對錯,只是哪一種更自私一點而已。正正因如此,《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在結局的處理上,並沒有徹底否定呂月月,只但是借隊長之口,嚴肅批評了她人性中的弱點。

就在她猶豫的一刻,金正熙用金佛換得美人歸的舉動徹底搞暈了她。在這個過程當中,月月但凡想跟組織上取得聯繫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她沒有。但是,這尊金佛對呂月月的心態變化卻發揮了微妙的作用:

就像當你先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你會覺著我再做一件壞事也沒什麼。金佛的回歸,讓她為自己選取跟著罪犯逃離的決心找回了點平衡。月月覺著:就算是我不對,金佛我也給你們找回來了,最壞的結果也是將功補過。

之後,她心甘情願的跟著金正熙“逃亡”,一路溫存,做愛也是那樣投入,她在享受,並非勉強。

只可惜,她這種變態的心理平衡並沒有持續太久,在香格里拉這樣一個洗滌眾生心靈的地方,她的內心開始躁動,正因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更何況,一旦離開,她將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母親,繼而她又想到了同事,想到了警局,另一個充滿關懷的“家”,最後,她拿起了電話。

可惜,她的“無聲”再一次流露出了她的糾結,她既放不下眼前的,又割捨不掉過往的。

這個電話最終暴露了金正熙的行蹤,一幫歹人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耐人尋味的細節出現了:

在金正熙被扣押的一刻,應對薛宇,呂月月始終持續沉默,她清楚,此時唯有沉默才會有更多的機會為自己辯白。但是,當金正熙飲彈的一刻,她最後控制不住對正熙的愛,提醒他,你是金家唯一的後人了。這一句提醒,著實傷了薛宇,他再不願意理解現實,也讀懂了一切。

故事的最後,應對專員的例行詢問,應對各種質問,月月一反常態,竟然是那般冷靜應對自如,只是這些回答讓人覺著心驚膽顫,體會不出一絲情感,這讓一向以來替她說話的隊長都感到吃驚。眼前坐著的,仿佛一位陌生人。

至此,這位讓我們一度為之同情,擔心,抱打不平的女孩,就這樣在冷漠之中謝幕。

但是,她究竟錯在哪呢?

對與錯,罪與罰,

在內心幽處,

在寂靜的山谷中,

在一聲聲終結的哭喊和新生的叫喚之間,誰又聽的明白。

但是是一場風花雪月。

《一件風花雪月的事》:風花雪月一場空

“風花雪月”是原指古典文學作品裡描述自然精武的四種對象。之後比喻堆砌辭藻、資料空泛的詩文,同時也指感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在高群書眼裡,郭四娘的文字和電影都屬於風花雪月,而這位拿金馬的高導,這次卻並沒有多不風花雪月。

電影改編自海岩的同名長篇小說,但是改編程度上卻是只留了一個主要的框架,電影裡加入了一些國際元素,全程中文對話加起來還沒日韓英的語言多。這一點使得電影劇情整個框架變大了,但是少了海岩原著的味道。

海岩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早不是新鮮的事情,甚至也捧出了一批當紅小生和當紅小旦,就連甄嬛娘娘也是當年正因海岩作品《玉觀音》一炮走紅。雖然海岩作品的立足點都相對大,但是成品在此刻看來,仍是接地氣的作品。在當年沒有穿越、清宮這類概念時,海岩劇就是收視的標準。

而《一件風花雪月的事》被高群書改編的幾乎沒有了海岩的影子。

電影有一點極好,保留了原著以女性為視角的敘述方式。在如今各種的男生戲裡,雖總有一兩個女性主角點綴劇情,但是最終這些女性多成為了炮灰。而《一件風花雪月的事》雖然也是一部主角多為男性的電影,但是從一而終就是以“呂月月”這片子唯一的女性作為主線進行敘述。這樣不一樣的視角使其在情節方面更為多樣,尤其是更能將感情這一主線表現的細膩,浪漫。而這樣的設定,也是讓黃曉明這個擁有主要戲份的主角在劇情作用上形同炮灰。

再說說電影,雖然包著警匪題材的外衣,但內在實則就是一部浪漫感情電影。從這部電影看來,高導內心實則就是一個浪漫至極的的人。影片中那幾個長鏡頭也好,或是實際到AB、在熙、黃曉明三者之間的感情,也著實要比其中的破案的情節來的精彩。個人覺得,尤其是AB和在熙一齊離開至香格里拉的時候,兩人之間的感情到達高潮。伊始還會覺得兩人之間更多是在熙一味的喜愛AB,而AB純粹的只是為了破案而在一齊。

AB所演的刑警算是滿足了海岩原著中的設定,呂月月一角在原著中是在該案件之後離開了警局,成為了一個夜總會的陪酒小姐。因此AB的形象算是滿足了原著里“呂月月”的形象,漂亮,充滿稚氣,即使穿上警服也不像一名警察。而本片最關鍵的一點就該屬,AB到底愛哪個?在影片快結束的時候,當初一向挺AB的伍隊竟然說AB可怕,她只是一味的想著去實現自己的事情。也許就是這點,在熙對AB的好,讓AB對在熙開始動心,甚至到最後為了她,把金佛給她。

那為什麼AB又要離開在熙呢?個人覺得還有點隱線,那就是家庭。AB對警局開始有意見是警局不讓她請假去祭拜父親,而在熙和AB第一次見面,在熙就談起了他的家族,他和他父親的關聯。在結合上呂月月在拿到電話的第一個電話就是打給其母親的情節,或許AB愛上和離開在熙都是正因親情吧。

其實電影的主旨和很多內在都略虛,更多就如同其他人評論的一樣,得益於原著。而會選取這部電影,除了正因原著打的基礎之外,也更多是當年《東京審判》和《風聲》高導給了極好的印象,雖然到近幾年,高導在網路上越來越和其微博名一致,也拍出眾多學院派嘖嘖稱讚,而我等屌絲實在無法明白的《神探亨特張》。

這部電影在《風聲》之後,《神探亨特張》之前,但卻依然屬於失望,全戲看得我熱血沸騰的地方唯有公路飈車那一段,其他時候,我都抱著處處是伏筆的心態在看,生怕會之後錯過什麼,結果這一切都是我自以為是的想法,結果就真的結束了。

之前看到微博里一句話,高導,潘瑋柏也是拿過金鐘獎視帝的人。或許用來說說這部片子更加適宜但是了。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觀後感

雖然筆者既沒看過海岩原著,也沒看過當年的電視劇版,但看到電影版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還是能看出同原著相隔近二十年,影片是如何引入時代氣息,又是如何持續原著傳統核心的。韓國人的加入和滿口英文的對白,肯定是原著沒有的,正因在那遙遠的1994年,韓流還未在中國颳起鏇風。中間的槍戰追車戲,原著中也就應是沒有的,那時候好萊塢大片才剛剛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作家還不會有這種大片范兒的追車想像力。結尾的西藏戲,原著肯定也是沒有的,正因那個年代還不像此刻這樣,一個個裝逼范兒地把西藏作為“心靈歸宿”。但是,女主角內心理智與情感的鬥爭、身為警察的職責所在與身為女生的情感所系之間的矛盾掙扎,在原著、電視劇和電影版中就應都是共通的。正因外部包裝能夠隨著時代變遷調整更換,但思想核心往往反映的是人性和情感的某些本質的東西,具有穿越歲月而不變的永恆魅力,因此這方面影片勢必會持續原著的精髓。

看《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是一件搞笑的事,這部1994年的小說用此刻的眼光看,許多方面都顯得有些古板了,而我們此刻又是處在商業娛樂化浪潮席捲影壇的時代,那么導演高群書就務必不斷在影片中做加法,把眾多商業元素、時尚元素和大片元素往裡面塞,觀察和分析這些元素就顯得很有意思了。男女主角的外國留學生同學身份、中英韓日四語混雜的對白模式,還有日韓黑幫鬥法、中國警察坐收漁利的背景設定,無疑是大片兒范兒思維的體現,要玩警匪戲就玩出國際格局嘛,幾種語言混著說才顯得洋氣嘛,而且加入韓國影星無疑能夠吸引中國超多的韓流粉。而那場公路槍戰追車的動作大戲,無疑是影片向好萊塢范兒的一次發奮。高速追逐、車流穿梭、反派車輛的破壞力和壓迫感,各種眼花繚亂的翻車鏡頭、破壞力強勁的碰撞,匪夷所思的轉向掉頭和過道併線……這么一看追車戲還真有點《速度與激情》的意思,只是場面和精彩程度相差很多罷了。但至少構思動作戲的許多理念是一致的,只但是呈現潛質已經到達國產動作片的極限了。但是依然還有幾個鏡頭令人印象深刻,慢鏡頭中一輛車擦著牆飛躍起來,男女主角的車在無路的狀況下從施工工程車的車身上開過。總體來收,這場追車動作戲的精彩程度就應還是超出了觀眾對國產片的預期的。

男主角的富二代形象無疑是呼應了當下物質化中國社會的心理需求,隨便一出手送給女主角的生日禮物就是3萬塊的包包,吃飯也是私人定製的雙人燭光晚餐。他隻身幹掉日本黑幫老大的戲份,也頗有些向《教父》致敬的意味。正邪雙方爭奪的“寶貝”,也從原著中的十七世紀義大利納格希尼小提琴,變成了國寶金佛。金佛作為“寶貝”無疑在大眾傳播層面更易於被觀眾明白,而且金佛帶出的“詛咒”含義,似乎也預示了片中主角的結局。而且那個金佛一看就是藏傳佛教的歡喜佛,這也算是呼應了影片為何在西藏上演大結局。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設計了在熙、Angelababy、黃曉明這個三角關聯,讓身為女警的Angelababy在充滿魅力又神秘而危險的黑幫二代在熙,以及陽剛冷峻又細緻體貼的同事警官黃曉明之間搖擺不定。而更大層面的“三角關聯”,是她同時作為一個女生和一位女警,在情感和職責之間左右為難,而這比“情感三角”更難以抉擇,正因一旦選取一邊,賭上的就是他人的性命和自己今後的人生。毫不意外,Angelababy在經歷幾番痛苦掙扎之後,還是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取,這個選取關乎主流價值觀,就算是好萊塢來拍也不會有第二條路可走!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一段血色浪漫的感情冒險

對於以前拍攝過一部紅遍大江南北電視劇《征服》的導演而言,警匪題材影視劇在其手上絕對是遊刃有餘了。然而,你還是很難想像對於一個光著膀子,晃著一身肥膘坐在馬路牙子上吃燒烤的糙漢子竟然也能拍出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感情片。導演高群書每次出手都不走尋常路,勇於嘗試各種不一樣題材類型。

片名《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很美很文藝,乍一看還以為會是一部唯美感情片,但影片中的感情故事卻殘酷而悲傷,與片名呈現出的氣質相差甚遠。其實影片在上映前期的預告海報中也透露出了影片的整體氣質,海報中那隻燃燒未盡的玫瑰便預示著這並不是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而是一段充滿子彈與玫瑰齊飛,血色與浪漫共存的感情冒險之旅。

整部影片自始至終都呈現出一種比較灰色壓抑的風格基調,無論是對於片中警匪之間的對決,還是感情關聯的描摹,導演都沒有讓觀眾好好的享受本就應帶給觀眾的觀影快感,而是以更接近寫實的筆觸去直觀的展現生活的世事無常與感情的情不由己。

在追車槍戰的段落中,導演透過各種鏡頭的調度,將車輛追逐拍攝的緊張刺激,不斷衝擊著觀眾的感官神經,在必須程度上帶給觀眾一種亢奮快感,然而,警察的不斷受傷、死亡卻又在必須程度上衝擊著觀眾的這種觀影亢奮。而在感情關聯中,作為呂月月(Angelababy飾)的正牌男友薛宇(黃曉明飾),他幾乎在這個三角感情關聯中處於一個缺席的位置。在影片中,對於兩人情侶關聯的描述十分模糊,僅有一個石頭魚的段落。薛宇始終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處於呂月月與正熙之間,更多的是以沉默靜止的方式來表達對呂月月的情感。而呂月月與正熙之間這種略微帶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關聯,也並非只有風花雪月,更多的也是那種愛不由己的無奈與悲涼。呂月月在陷入薛宇和正熙之間選取的兩難境地與左右為難,還有正熙在應對失去哥哥和愛人背叛的絕望之後,飲彈自盡,鮮血濺在土牆上,慢慢渲染,猶如一朵綻放盛開的玫瑰,暴力中帶有一絲血色浪漫氣息。

看完《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之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部影片:李安的《色·戒》。的確,這兩部影片在故事資料上確有相似之處。一個是警察愛上了逃犯,一個是愛國女大學生愛上了漢奸。《色·戒》中,在暗殺行動的最後關鍵時刻,王佳芝忽然發現她愛上了易先生,並放走了他,真正原因並不是易先生最後送的那個鴿子蛋,或許鴿子蛋只是一個誘發情感的一個導火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正因之前影片中多次發生的那種充滿原始獸性的性關聯,王佳芝由性而產生了愛。那么,在《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中,呂月月愛上了具有黑幫背景的逃犯正熙,是否也是由性產生了愛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儘管兩人在片中也出現過比較含蓄床戲,但這一床戲的設定主要還是為後面呂月月懷孕帶給一個合理而充分的解釋,並且呂月月跟正熙走之前兩人並沒有發生任何關聯。因此,呂月月對於正熙的愛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於新鮮刺激事物的強烈好奇心驅使。那裡面更多的是一種非理性化的情感訴求。相較於薛宇的呆板木訥與不解風情(僅會做石頭魚),正熙的浪漫多情正好滿足了呂月月對於激情的渴望,於是展開了一段血色浪漫的感情冒險之旅。而對於最後,呂月月又最終背叛了正熙,選取回到大家庭,則可視為其對於自己身份、家庭與職責的一種回歸。

整部影片雖然整體基調比較沉重壓抑,過程比較痛心,但是結尾卻一改海岩原著小說中的悲慘式結局,以比較溫馨的方式收尾。影片最後,懷有九個月身孕的呂月月即將臨產,那長時刻的素顏面部特寫,並伴以臨產時的陣痛一陣陣的撕裂著對於過去的記憶,有命運的無奈,有悔恨的傷痛,還有對於新生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