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觀後感5篇_精彩影評600字

電影《攀登者》“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究竟意味著什麼。攀登珠峰為了什麼?為了捍衛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希望以下觀後感對您有所幫助!

《攀登者》觀後感一

能在大銀幕上看到完整的珠峰北坡登頂,從冰塔林、北坳到大風口…以及傳說中的第二台階和“中國梯”,身為登山片愛好者,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攀登者》是國產電影在此類題材上的突破,論特效水平和專業程度,不輸給《垂直極限》和《絕命海拔》。而且影片還讓觀眾看到了兩次登頂,從1960年的3人到1975年的9人,那種偉大的使命感和堅忍不拔精神的傳承,意義超越登山運動本身。

真實的歷史只有比電影更艱苦,更加悲壯,當年克服萬難的攀登珠峰,每個人都背負著巨大的榮譽感,“唯有犧牲多壯志”,前仆後繼勇往直前,這在電影中多次出現,令人淚目。影片為了戲劇性做了改編,但還是基本忠實呈現了兩次登頂中的真實狀況,如屈銀華搭人梯凍壞腳趾,營地帳篷被風吹走,二登搭建“中國梯”,以及夏伯渝為保暖他人雙腿截肢等,遺憾的是劉連滿沒在片中登場。李仁港把擅長的動作戲集中在了吳京身上,危險處命懸一線,緊迫感撲面而來。虛構的兩段情感戲見仁見智,與其說是想讓人物更豐滿,不如說是補充了氣象、醫療和後勤等支援團隊的形象,歷史上他們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這最能體現出的“團隊精神精神”,在雪山大全景的“航拍”中盪氣迴腸。

劇本結構上,“保護攝影機”才是整部影片自始至終的核心情感,60年的遺憾到75年來彌補,由此關聯起張譯與吳京、井柏然之間的對手戲,也構建起了角色的性格和命運,所有的拼搏,所有的犧牲,都是為了看到隊友們登上珠穆朗瑪峰,把五星紅旗插在我們自己的珠峰頂上。

P.s.映後還見到了屈銀華(片中張譯原型)的女兒和夏伯渝(胡歌原型,四十年後終於登頂),親身講述當年的故事。當看到夏老把褲腿拉起來,露出假肢時,忍不住熱淚盈眶了,他們才是真正的“攀登者”!

《攀登者》觀後感二

有幸觀看了電影《攀登者》的北京點映,觀影之前做了一些功課,了解了電影的歷史背景和人物原型。

我終於明白,電影海報上的“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究竟意味著什麼。

攀登珠峰為了什麼?

為了捍衛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

如果你覺得,這兩句話寫在這裡顯得有些空洞,不妨回憶一下我們國家從鴉片戰爭以後一路走來的歷程。

當國家積貧積弱,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那一條條不平等條約,那一個個外國租界…

當是時,我們的國,我們的家,卻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如果你明白這種滋味,就能明白1960年我國登山隊員冒死攀登珠峰的意義。

晚清之際,我們的國家任人凌辱,我們的國民任人奴役,我們的國土任人踐踏,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僅僅因為西方的船堅炮利?僅僅因為西方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

我想,不僅如此,還因為晚清之際,直到民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上到下都丟了魂。

那么如今呢?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背影已經遠去了,但似乎還在人們的潛意識裡留下了揮之不去的烙印。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這種崇洋媚外,奴顏卑膝的思想,還不能完全從國民心理中抹去。

所以,《攀登者》這部作品講的是什麼?看完電影我覺得,它應該是一部希望為中華民族喚起中國心,中國魂的作品。

這心,這魂,自古就在。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那么,在這部電影中,便是——

在徐纓子筆,在李國梁刃。

為方五洲肩,為曲松林足。

而我對電影中的“中國魂”,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第一點是,血脈相連,息息相通。

或許由於真摯得堪稱“掏心窩”的表演,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攀登者》一般,讓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人和人是連在一起的。

正如主題曲中所唱的“不必有我,登上絕頂”,當第一次登頂時,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搭成人梯,當十五年後,他因為受傷只能困守大本營中仰望著不屬於自己的珠峰,他的眼神中或許有一絲壯志難酬的落寞與不甘,但更多的是心愿得遂的欣慰與成全。

曲松林亦然,他望方五洲、李國梁成功比望自己成功還切。

而電影中出現的藏族同胞們,也讓人感覺這么親。

同一個使命,同一個珠峰,讓他們的心,他們的命,早就連在一起,水乳交融了。

所以是你,還是我,又有什麼分別呢?

第二點是,前仆後繼,生生不息。

當方五洲臨危受命接過老隊長的棒,當他將那根接力棒交到李國梁的手中…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傳承,讓我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句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正如某位影評人所言:中國梯,其中的精神是傳承。

第三點是,不拋棄,不放棄,讓事情是它本來應該的那個樣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義。

而“義”的意思是,不問值不值,只問該不該,無論何時,都只做該做的事情。

於是當李國梁在大風口猶豫了一下,無奈但又決然地繼續邁開腳步;當他在懸崖上割斷命懸一線的繩索,然後用僅存的力氣將攝影機拋向同伴:“我要你們繼續。”

當方五洲逆風而行,向著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軀守護升起國旗的覘標。

當方五洲用沉靜的聲音緩緩說道:“我會選擇死,保住攝影機。”

我深深體會到,什麼是事情本來應該的那個樣子。

這就是我心中眼中,《攀登者》的中國魂。

下面寫寫我喜歡的人物。

個人最喜歡的人物是曲松林,之所以喜歡他,因為劇作家為這個人物設定了複雜的規定情境,更容易塑造出血肉豐滿的人性。他在每一個情境的變換之下,每一個人性的轉折,都非常動人。

電影開場,一次雪崩帶走了老隊長的生命,方五洲臨危受命接任隊長,他帶領著曲松林、傑布登頂珠峰,曲松林是攝影師,本應在峰頂留下影像,卻因意外,方五洲為了保住曲松林的性命,替他扔掉了攝影機。

“如果讓你選擇,你是願意拚死保住攝影機里的那些數據呢?還是願意丟掉攝影機,自己活命呢?”

自從下珠峰之後,他的人生就活成了這樣一個執念。

生命與榮譽,小我與大我的兩難抉擇,曲松林和方五洲對飲的這場戲,處處充滿尖銳的拷問和凌厲的機鋒。

“沒能留下數據,都是因為我。”

放棄寶貴數據換來的生命,在曲松林而言,只是一具行屍走肉而已。

他想用生命給祖國一個答案,可是這個答案,卻永遠給不出去了。

老隊長的遺像前,他毅然拂袖而去,打落一個空啤酒瓶。

那一刻,仿佛他的性命,也如同這啤酒瓶一樣玉碎了。

那是他用他已經許給祖國但沒能許出去的性命,逼著方五洲誓師。

在電影前半段的這種種情境裡,演員張譯的表演總是斬釘截鐵。他的聲線句句朝下,殺伐決斷,擲地有聲。

很喜歡登山隊訓練營,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練的戲份。

當他說出:“有人能做到。”帶著欣慰的笑容看向方五洲,那一眼,就好像他自己活在了方五洲的身上,活在了方五洲頂天立地的膝蓋上,活在了方五洲背負千斤的肩膀上,活在了方五洲屏住呼吸的胸腔里…

而之後,他把他的命許給了方五洲的繼任者——李國梁。

“我不是針對你,我是珍惜你。”

張譯本人解釋: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練是因為珍惜李國梁的生命,希望他登上珠峰,活著回來。

而我從曲松林身上看見的分明不是這樣,我只看見他將他的心,他的眼,他的腿,都托在了李國梁的身上。

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眼,我的腿,我的心。我的未竟之志,希望活在你的身上…

也許正因如此,他在李國梁身上一手導演了他一直想要完成卻沒能完成的“玉碎”劇本。

拖回李國梁屍體的時候,他步伐沉重,如同一下子老了十歲。

“我錯了…”

唉,這真是,一生一死兩難忘…萬古只有雪茫茫。

寫完喜歡的人物,最後再寫寫個人心目中,這部作品的遺憾吧。

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愛情線相對多餘,分散了作品的核心主題。

愛情固然是藝術永恆的主題,但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題仍然是愛國。所以愛情如果不能與愛國融合在一起的話,就會打散了一部作品的“神魂”。

好的作品應當是“形散而神不散”,個人理解,“神不散”的意思就是,主題只能有一個。

正如某位影評人所說的,一部作品只能有一個核心矛盾。

章子怡的表演很好,但徐纓這個人物是一個愛情至上的小女人,不是說她不愛國,而是說她的最高任務和貫穿動作是愛情。

那么李國梁和黑牡丹、楊光和趙醫生的愛情戲,其實也沖淡了作品那種“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感覺。

甚而楊光這個人物的動機設定,也與影片的主鏇律頗不協調。

也正因為主題被打散了,所以使得每個人物的心、力無法擰成一股繩兒。

其次,劇作家、導演、剪輯師對情節結構、節奏的把握還有一些不足。

如果說,愛情線的設定是這個劇本的先天不足。那么,登山戲的節奏,則是作品的重大遺憾。

本來就是一部登山題材的作品,但登山的驚險場面運用太多,後面高潮上不去,容易審美疲勞。

所以,中間那次登山拉練,是不是可以考慮取消?

劇本的起承轉合,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是不是可以再好好斟酌一下?

如若不然,就顯得情節有些平,不說流水賬吧,也有平鋪直敘的感覺。

最後一點,可能是我個人的高標準要求了。

那就是不妨思考一下,影片的藝術性如何提高?

目前作品對登山的表現,還是偏於寫實。

這就容易使那些攀登場面變得只是攀登了。

而攀登背後蘊含的精神,卻並沒有從鏡頭語言中體現出來。

導演本身是動作片出身的,而演員吳京也以驚心動魄的動作見長。

突出動作,這並沒有錯,但如何使得動作背後蘊藏的精神和,以一種近乎象徵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便考驗導演的功力了。

寫到這裡,我不由想起陳凱歌拍攝《黃土地》時對演員說的話:“你肩上擔的那不是黃河水,那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技術本身是電影的外在形式,那么如何做到“以形會意,意因形生”?如何進一步做到“以神馭形”乃至“惟存一神,脫略形跡”?

這便是劇作家、導演值得思索之處。

作為觀眾而言,比起驚心動魄的動作戲,我更加希望看到,攀登者的每一個腳步,是如何走出信仰,走出神魂的。

是想通過登山場面,看到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如何站起來的。

而不僅僅是感官上的驚險、刺激乃至懸念。

補充一點遺憾,正如本文評論中的所言的,影片未能突出登頂珠峰的歷史意義。

整部作品的兩次登峰行動,都沒有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其中蘊含的國家、民族感情,也不容易呈現。

其實這部作品如果處理不好,容易拍成一部純登山題材的動作片,目前的呈現不能說盡如人意,如果能將當時的歷史背景、國際關係,好好寫一寫,不是以方五洲個人為視角,而是以國家為視角,去寫寫我們國家的處境。則愛國主題更加凸現,而國家和個人之間,也能夠聯繫得更加緊密了。

愛國愛國,立場自然是國,不站在國的立場上,愛國感情自然難以呈現。(這一點《走向共和》就很好)

總體來說,演員五星,劇作、導演三星。出發心和情懷五星。

草草成文,言不盡意,容後補充。

《攀登者》觀後感三

作為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一部題材影片,觀影前,特別查閱了歷史資料,梳理時間線,整理出來,能夠幫助更好的體驗這部電影。

· 1920xx年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里攀登珠峰時,不幸失聯。在此前一年(1920xx年),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留下了傳世名言佳句:“因為山就在那裡”。這成為了諸多攀登者為什麼要攀登珠峰的座右銘(電影中也多次出現這句),這句話成為一段攀登者的信仰,貫穿全片。

· 直到1953年,英國登山隊多次從北坡(也就是珠峰靠中國一側)登山,最終失敗,得出結論【從靠近中國一側(北坡)根本不可能登上珠峰!】,自此全球登山隊均從南坡攀登。在1953年,一位尼泊爾籍的英國嚮導和另一位紐西蘭探險家組隊登頂,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成功從珠峰南坡登頂的隊伍。

· 1960年前後國際上經常有人質疑“中國人沒有登上過珠峰頂端”。

· 同年3月前後,中國組織登山隊計畫從北坡登山,搶奪談判主權的時間。

· 1960年5月25號凌晨4點20分,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支從最難的珠峰北坡成功登頂的隊伍。可惜的是,這珍貴的歷史性時刻,卻沒法被記錄下來。(在國際上,證明成功登頂是需要拿出360°環繞影像資料的,遭到了國際上的質疑。)

· 1975年,中國再次組織登頂珠峰。這次,中國人不僅又一次證明了自己可以登上珠峰,還用更加專業的設備,成功給珠峰量了新身高——海拔8848.13米。與此同時, 珠峰“第二台階”,掛上了一座6米長的金屬梯,被稱為“中國梯”。20xx年,這段梯子被收進拉薩的珠峰登山博物館。

這段珠峰攀登歷史許多人不是很清楚,這部電影也是根據這一段時間進行了戲劇改編,搬上了大熒幕。特別是對於【北坡】、【第二台階】的關鍵性描述,影片前後出現了多次對於【第二台階】的細節拍攝,也是為了展示其難度如同地獄。中國人能夠征服珠峰,也是讓更多世人知道,中國毅力和中國信仰。中國主權不可分割的決心。

《攀登者》作為國慶節前的獻禮影片,在籌備拍攝前期就有非常強的影響力,片中雲集吳京這種億級票房演員,章子怡、張譯、胡歌、王景春這樣的絕對實力派,井柏然這位新生代潛力股演員。

如此強大的演員陣容,對於演員來說不僅可以塑造演繹生涯中的類型角色,也起到了作為公眾人物的影響力。讓人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了解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的不可退讓,和爭取主權的決心與意志力。

當然演員在角色塑造上面,也是可圈可點。特別的是中國影史上吳京和張譯“戰狼”“蛟龍”合體,有點看頭。

吳京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的還是比較遊刃有餘,赤手空拳的攀登珠峰動作做的乾淨漂亮,這也和他是武術演員出身分不開。他漸漸為自己貼上了“中國隊長”的標籤,用極強的意志力不斷挑戰自己武術動作的極限。

在文戲方面,吳京的演出也是有突破,被下放到鍋爐房之後,成天堅持身體鍛鍊,心中一直盼望著“再次攀登珠峰,證明自己上去過”。眼神里有著自己活下去的動力。與章子怡飾演的纓子分別時,吳京飾演的方五洲正在給鍋爐加煤,纓子說自己要離開去國外。吳京眼神里泛出一絲淚光,但是迅速彎下身子繼續加媒,轉移自己難過的注意力。

最後在廠房外,看著纓子離去,終於忍不住,在纓子的身後留下了眼淚。這次對“鐵血男兒也有柔情”的一麵塑造的還算比較成功。

演員中對人物刻畫最生動的當屬張譯飾演的曲松林。影片中也是珠峰攝影師的原型。1960年因救自己而丟掉了攝影機,曲松林從下山之後鬱鬱寡歡不得志,回到空無人煙的攀登隊訓練營,在這裡張譯的演技逐漸變得有血有肉起來。最引人注目的一場是1973年重組登山隊時,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梁(同樣是攝影師的身份,和張譯當年一樣的任務)前來報導,在訓練過程中,張譯化身魔鬼教練的角色,對李國梁格外嚴格。

第一次訓練完成後,因為李國梁少了10秒,張譯咽了咽喉嚨,咬肌發力,讓李國梁再一次加入訓練,所有人都不解,但是張譯非常堅持,眼神特別堅定,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張譯對角色的把控十分到位,用眼神就演繹出“恨鐵不成鋼”、“不敲不成器”的決心,演員實力發揮無疑。

這一段也成為全片比較出彩的一段。不難看出導演並不是一味炫技攀登過程的艱難(加重攀登珠峰過程的片段),而是描述了攀登營訓練過程的艱難。張譯完全領會到了導演的用意,通過對角色的理解,讓影片增加了閃光點。

當李國梁問曲松林:“你為什麼針對我?”

張譯飾演的曲松林說:“不是針對你,是因為更珍惜你”。

曲松林柔情的一面,在夕陽的照射下無比溫柔。這就是一位攀登過珠峰,受過傷的鐵血男兒的內心,角色非常的飽滿,非常鮮活。

總體而言,《攀登者》的幾位演員都表現不錯,年輕演員井柏然在影片中也有淚點。不為人知“攀登珠峰”這段歷史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到,比較推薦。

《攀登者》觀後感四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這是毛主席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下的詩句,1965年完成,1967年發表在詩刊上。1975年5月27日後的幾個月,因中國登山隊第二次登上珠峰,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反覆引用它,使它成了傳誦最多、影響最廣的名句。

這次登頂成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女性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

找到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頂留下的證據,“中國人最早從北坡征服珠穆朗瑪峰”得到世界公認;

首次以渤海為海拔零度確立珠峰高度;

多項開創性的科研活動……

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我國經濟狀況、綜合國力遠遠無法與今天相比,甚至登山隊員們補充熱量的朱古力都需從國外進口,在裝備、後勤、組織等方面,均有不足之處。

用今天的眼光看,這次登頂成功堪稱是一個奇蹟。正因如此,它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地標,曾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人們。

感謝《攀登者》將這段傳奇搬上銀幕,留下了寶貴的集體記憶。一個民族理應牢記曾創造過的那些奇蹟,因為在奇蹟的背後,是人類的勇氣、忠誠、熱愛與奉獻,不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有義務將這些精神財富傳承下去。

作為藝術作品,《攀登者》對具體史料會有取捨和剪裁,對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觀眾,也許會產生一些誤解,但願本文能對理解本片有所幫助。

為什麼蘇聯教授寫信質疑首次登頂

在《攀登者》中,主角方五洲(吳京飾)作為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中國登山隊隊員,卻遭蘇聯教授寫信質疑,這成為壓在他心頭20xx年的、沉重的精神包袱。

不少觀眾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蘇聯教授要寫這樣的信?

一般認為,珠峰北坡難度的攀登難度大於南坡,人類從南坡登頂珠峰後,幾十年來,多次試圖從北坡登頂,均告失敗。上世紀50年代,中蘇關係密切,蘇聯表示願組織聯合登山隊,和中國人一起攀登珠峰。

1955年,蘇聯邀請中國運動員一起攀登了蘇聯的團結峰(海拔6773米)和十月峰(海拔6780米),中國派出4名隊員,與蘇聯運動員成功登頂,此後,中蘇聯合登山隊又先後登頂了幾座高峰。這大概就是《攀登者》中,方五洲等人赴蘇“學習”的經過。

為此,我國成立了中國登山隊,計畫在1960年5月登頂。

然而,中方很快發現,蘇聯想獨享首登成功的榮譽,遭中方拒絕後,態度開始冷淡。當時我國尚不具備航測珠峰的能力,便向蘇聯購買兩架新型飛機,但蘇聯反覆拖延,並提出一個奇怪的藉口,稱蘇聯登山隊已解散,暫無法與中國登山隊合作,登頂時間應推遲。

反覆溝通無效後,中國登山隊只能靠自己。

1960年,中國運動員在沒有航測、沒有線路規劃,甚至在衝刺階段沒有氧氣、沒有食物的前提下,完成了登頂壯舉。

在《攀登者》中,真實地記錄了當年為突破第二台階,曲松林(張譯飾)光腳攀登的細節,這段其實特別有當年攀登者英雄屈銀華身上的影子,他為此失去了10個腳指頭和1根手指頭,戲稱自己成了“小腳老太太”。

蘇聯教授刻意挑刺,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首次登頂為什麼沒留下影像證據

首次登頂為什麼沒留下影像證據,成為《攀登者》中重要的故事線之一。並藝術地處理成方五洲為救隊友曲松林,不得不拋棄攝像機,曲松林因此對方五洲充滿怨言,也為曲松林後來衝動決策提供了心理基礎。

從藝術角度看,這種處理的效果可能更好,因此對歷史事實有所改動:其實,中國登山隊當時帶了攝像機,但登頂時正趕上夜晚,無法拍攝。下山時,在海拔8700米處又拍了兩個鏡頭,但拍攝技術不高,鏡頭晃動而模糊,這是那次登頂成功留下的唯一膠片證明。

中國登山隊在山頂留下了物證(五星紅旗包裹的毛主席像),後來國外登山隊從南坡登頂,未發現這些物證,因此國外輿論一度不承認這次登頂。

但中國登山隊在第二次登頂時,找到了當年的物證,如今,國際上已承認這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登頂時,為測量珠峰高度,中國登山隊在頂峰中心點豎立了覘標,過去登頂需360度環繞拍攝,才能得到國際承認,現在只要和覘標合個影,就能被承認。

為什麼非要趕在當年登頂

在《攀登者》中,中國登山隊一度遭遇挫折,錯過了登頂的視窗期,氣象科研人員徐櫻(章子怡飾)認為當年視窗期比往年多3天,在她的堅決要求下,再度嘗試,最終取得成功。

對於這一情節,可能有觀眾會認為:人命關天,第二年再登頂不行嗎?這是不是劇本中的一個BUG?

這就要還原歷史背景。

1972年,中國登山隊重建,原計畫在1976年攀登珠峰,但1975年,日本登山協會宣布,田部井淳子計畫在5月登頂,如果她成功了,她將是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女性。為搶在日本人前面,中國登山隊提前了登頂計畫(原計畫在1976年5月登頂)。

氣象部門曾警告,4月會有大風,不適合登頂。中國登山隊為了搶時間,以致第一次衝擊失敗。5月5日,再次沖頂時,第一突擊隊隊長鄔宗岳不幸犧牲。在搶救過程中,原計畫沖頂的主力女隊員桂桑、扎桑體力耗盡,已無法沖頂,不得不和另7名男隊員下撤。

鄔宗岳當年已40多歲,體重上升,被隊友戲稱為“鄔胖子”。他扛著攝像機跟在突擊隊後面,可能是為了拍攝效果,他未與其他隊員編組,因此在掉隊時未被及時發現。

鄔宗岳犧牲延宕了中國登山隊沖頂時間。5月16日,田部井淳子登上了珠峰,比中國隊早了11天。所以中國登山隊選擇當年登頂的方案。

潘多創造了歷史

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9名成員登上珠峰,其中潘多成為首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

潘多當年已36歲,是3個孩子的母親,體重增加,上山前因又一次懷孕,剛做完人流手術,所以未被列入主力隊員。做完人流手術歸隊時,中國登山隊已經進行了兩次適應性行軍,潘多直接參加了後幾次適應性行軍,爬的距離相對少。登山隊照顧她剛做完手術,只安排她運輸給養。同伴不讓她負重,所以她背的東西較少。因此在沖頂時,她成了當時體力最好的女隊員。

雖然潘多登頂時間晚於田部井淳子,但她同樣創造了歷史。畢竟當時中國登山隊仍沒有詳細的登頂線路圖,運動員只能憑感覺前行。當時第二台階依然難以突破,在此次登頂中,中國登山隊架設了金屬梯子,使後來登頂的難度大大降低。

登山對團隊配合的要求極高。1960年第一次登頂時,中國登山隊被凍傷了50餘人。1975年時,為確保登頂成功,大量後勤保障人員雖然也具備登頂實力,卻甘願付出犧牲。比如後來在武警總院婦產科工作的邢玲玲,負責將給養送到7900米營地,當時營地尚有20多名隊員。晚年她回憶這段經歷時,仍覺遺憾:“就差一點,就上去了……”

《攀登者》中還記錄了夏伯渝的故事,他在這次沖頂時被凍掉雙腿,但晚年戴著假肢,終於在20xx年成功登頂珠峰。

影片中包含的那些歷史細節

在《攀登者》中,不少細節來自歷史:

登山靴:受技術條件限制,當時的登山靴用鯨魚皮製成,特別沉重,這就可以理解,片中登山者為何行進速度緩慢。此外,行進中,腳趾要經常撓一下鞋底,保持血液循環,否則很可能被凍傷,這也影響了行進速度。

編組:在《攀登者》中,登山者採取了編組行進的方式,彼此用繩子連線在一起,一般是4人一組。編組登山是當時蘇聯的標準操作,以對抗滑墜,但從結果看,編組反而加大了傷亡,如今這種方式已不常用。

化石:在《攀登者》中,方五洲送給徐櫻一塊從珠峰上獲得的海洋化石。珠峰所在地區原是海洋,即喜瑪亞拉古海。1920xx年,首次發現了海洋化石。不過,中國登山隊首次登頂帶回的9塊岩石標本是奧陶紀灰岩。不過,據曾參與攀登珠峰的人介紹:“在海拔幾千米的高山營地,你可能會隨手撿到一塊海螺化石。”

第二台階:在《攀登者》中,對第二台階有較多刻畫,從北坡登頂珠峰,最困難處在第二台階,海拔在8600米左右。英國人曾7次嘗試從北坡登頂,始終未能突破它,並得出結論:“這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障礙,再也不必浪費時間去爬它了。”1975年,中國登山隊在這裡架設了金屬梯子後,北坡登頂難度大大下降,超過1500名登山者使用過“中國梯”(20xx年,在此又修建了一個新的永久性金屬梯,“中國梯”被收藏)。

珠峰高度:在《攀登者》中,多次提到重測珠峰高度,並展現了覘標的影像。1975年,中國登山隊不辭勞苦,將5公斤重的覘標背上峰頂,正是為了重測珠峰高度。此前英國人曾以印度為海拔基準,為珠峰測量過身高,1975年,中國科技工作者以渤海為海拔零度,測出權威數據,即8848.13米(20xx年,又有新的測量數據),得到國際公認。測高背後,有維護主權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沖頂時,只有侯生福一人帶了攝像機,而侯生福並非專業攝影師。幸好測量隊有40倍望遠鏡,在一個觀測點上,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攝像師拍下了沖頂瞬間。

珠峰的風:在《攀登者》中,較多展現了珠峰上狂風的威力。其實,受海拔影響,珠峰頂端70英里/小時的風力僅相當于海面40英里/小時的風力。當然,珠峰頂部的風確實很恐怖。

人活著,總要有點精神

在《攀登者》中,反覆提出一個根本之問:人為什麼要登山?

其實,老體委主任賀龍元帥早有回答:“中國這么大,高山這么多,山多寶多,解放的中國人民要踏上祖國的每一座高山, 要給每座山峰作出結論,這是光榮的職責。”

《攀登者》講述的是一段漸行漸遠的傳奇,隨著“商業登山”活動風行,如今每年都有數百人登上珠峰,其中絕大多數是業餘選手。

這一方面表明,我們的綜合國力確實有了很大提高,過去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做的事,現在普通人也能做了;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不論做什麼,開路者總會承擔最大的風險,後來者則容易得多,如果大家都等別人去冒險,那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永遠無法進步。

不否認,在物質保障、科學決策、關注個體價值等方面,已經今非昔比。作為後人,我們很容易發現前人的疏忽與不足,他們並不完美,但我們也應反躬自問,是否還保持著他們同樣的勇氣?是否還有他們那樣的奉獻精神?

所謂強者,就是能戰勝所有困難的人。人人嚮往富裕與安定的生活,但不應因此降低精神品質。遙望曾經歲月,我們常常被前輩們大無畏的氣概所震撼——他們不為一己得失而失魂落魄,他們在不斷尋找更高的山峰,因為他們堅信一定可以征服它。還有什麼,能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好地概括這種精神呢?“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所以他們能創造出無數個第一。

表面看,《攀登者》講述的是一段歷史,但更深去體會,它其實回應著時代的問題:除了庸庸碌碌、每天重複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別的活法?人能不能活得更豪邁一點?

《攀登者》觀後感五

感謝網路評論和基友成功讓我降低對這部電影的期待。

否則我不會還能心平氣和地給這部電影打個6分。

衝著京哥和娘娘去的,沒注意導演,也不了解導演。

開頭挺澎湃的,我來之前知道感情戲尬,我一直以為是男配女配那對。

……我是真的萬萬沒想到是男女主。

我看到在試攀登另一座峰的時候,男配女配那尷尬的卡位覺得有點不舒服,但尚在忍受範圍之內。

再之前憋氣少十秒那個環節,覺得也還湊合,這畢竟要給教官一個針對的理由 。

男配女配說完了,說男女主了。

前半段部分我在內心瘋狂吐槽怎么京哥這次又是鋼鐵直男本色出演,為什麼這樣的人還有那么漂亮的妹子喜歡,因為他是吳京嗎。

但也還行吧,畢竟我又不是看他們兩個談戀愛的。

就連京哥救了娘娘那一幕,我還在想嘖怎么又是這么巧合的英雄救美,導演編劇好惡趣味喔(指指點點)。

然後京哥受傷,隊長換人,兩位教官存在意見分歧(你們怎么不打一架),然後小隊長犧牲,另一個教官道歉後悔——我腦殼隱隱開始疼了。

犧牲和不犧牲屬於個人選擇,沒什麼好評價的,但是教官因此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由極度的渴望到後來極度的保守,這個轉變和劇本設定只給我一個感覺:編劇在幕後冷笑,看吧,你終究會被打臉的。

接著是觀測到一個新的視窗期,我壓下了心中“其實再等一年也沒什麼吧”的想法,看著男女主突然結緣,苦大仇深地想:為什麼京哥能有女朋友。

又遇到突髮狀況了——京哥一馬當先——為了搶設備京哥遇險——女主開始哭——京哥醒來,某個戴黑色墨鏡的領導說的好啊,憑什麼公器私用,關鍵時刻還在談戀愛。

你以為這裡已經夠公器私用了嗎?

不!

我對女主因為沒得信號硬撐著往前移沒什麼意見,但這個立意真的立得太低了,完完全全落在了對男主生命的擔心上,就不能別的什麼,比如自己提出的空窗期所以無法看到攀登隊員犧牲的責任感,什麼對國家的情懷,再加上對戀人的擔憂——恕我眼拙,我只看到了最後一點。

還有氣象局女主的部下簡直是倒了大霉,她一個人不顧危險往前沖沒事,你要對部下負責啊,加上一句什麼部下都願意和女主往前沖也行啊。

而且女主GG,那一句想說的話是我一直想娶你,尷尬的我沒眼看,鋼鐵直男還是屬京哥直男啊,沒戀愛先求婚,這種操作別人做得到嗎?[夜神月似吶喊]

最後電影的高潮居然是女主死了那裡,我真的嗦不出話。

這部片子說真的不差,雖然bgm一堆槽點吵的要死,攀登出事解決的方法也大同小異(京哥開大啦——),攀登的鏡頭還是挺震撼的,為了救人攝影機沒了這個點也很棒,訓練營里的訓練很有意思。

但基調壞了,沒法救。

感情線不是不能寫啊,女主拼上性命那裡完全沒必要那么興師動眾,就穩一點,強撐著沒讓鋼鐵直男京發現異常,然後登上鼎峰再得知女主死了。

或者“此身既已許國,何以許卿”。

都說了是愛國作品,整部片子最大的愛情線應該是全員→祖國,多的都是喧賓奪主。

欸,想想還是意難平。這么好的題材和演員,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