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古田軍號》觀後感怎么寫 觀看《古田軍號》有感5篇範文

《古田軍號》這部影片的背景是眾所周知的古田會議,以一個紅軍小號手後代的視角,來感受這段鮮為人知的歲月。那么關於古田軍號觀後感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田軍號電影觀後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田軍號》:歷史由人創造,並選擇智者

雖然很多獻禮片都屬於歷史題材,但是取材歷史後的再創作里,總能看到主創獨特的藝術視角。比如即將於8月1日上映的雙重獻禮片《古田軍號》,在取材古田會議前後一段歷史時期後,選擇了紅軍小號手後代為講述視角。這一嶄新視角,為塑造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空間。本片裡的毛澤東(王仁君 飾)、朱德(王志飛 飾)、陳毅(劉智揚 飾)、劉安恭(胡兵 飾)都不僅僅是對歷史人物的還原,其更多的是一種基於電影藝術的角色塑造。他們之間的人物關係才是影片的看點,也是主創的訴求。

作為歷史意義重大的事件,古田會議已經不止一次被搬上銀幕。不過那些作品更多的是以會議本身為故事重心,創作態度雖然嚴謹,卻在藝術表現上不夠豐富,主題探討上不夠深刻。古田會議在《古田軍號》里所占的戲份其實是非常少的。影片絕大部分時長都是在講述古田會議召開前一大段時間裡,紅軍內部的思想困境,以及主要領導人們在思考如何脫困時所遭遇的思想交鋒。也就是說,對比常規的歷史題材,《古田軍號》的特點在於更著重講述歷史進程中的人物。這些人物自身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碰撞、化解。

經過這一系列的人物塑造與戲劇衝突,觀眾會發現《古田軍號》在還原歷史之外,還有非常深刻且見解獨到的主題探討——歷史是由人來創造的,並且歷史在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選擇更有智慧的人。影片通過歷史大事件(如戰役)和特徵小事件(如鬧事小兵)的結合,很清晰地點出了紅軍在那個歷史階段里所存在的困境和隱患。觀眾通過這些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此時的紅軍對正確思想引領的迫切需要。而毛澤東、朱德、陳毅、劉安恭四人間的矛盾,正是為了尋找出那個最正確的思想。在尋找的過程中,自然有的人會堅定、有的人會猶豫、有的人會偏激、有的人會妥協。經過數次交鋒過後,更加智慧、對局勢更深刻的洞察終會取得勝利,並推動歷史的進程。

其實,人物塑造一直都是電影創作的基礎,並不是哪一種電影的專屬。好的文藝片有好的人物,好的商業片也有好的人物。或者換句話說,只有塑造出好的人物,才算得上好的電影。香港電影的雙雄片出了那么多經典,靠的不就是角色的魅力四射嘛。歐洲、亞洲的名導名作,也都是人物塑造的教科書。因此說,《古田軍號》對人物塑造的追求,與它們在藝術層面上都是異曲同工的。片中毛澤東和朱德、陳毅的情義,和劉安恭的針鋒相對,也都同樣魅力四射。只不過港片的情義是江湖情,《古田軍號》的情義是革命情。站在電影的角度,這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以人物為本,並且啟用青年演員來塑造歷史人物,讓獻禮片《古田軍號》具有了更廣闊的市場潛力。在市場上傳播更廣,也就意味著其人物和主題對觀眾的覆蓋更廣,認同更廣。在藝術上被認同被欣賞的《古田軍號》,也必然會給年輕一代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教育意義,讓他們不僅了解歷史的進程,更看懂歷史的選擇。

觀看電影古田軍號有感

作為一部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和新古田會議召開5周年而拍攝創作的重點大劇,《古田軍號》備受廣泛關注。影片著重表現1920xx年紅四軍到達閩西特別是到古田後,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古田會議”前後發生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既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人之間的情感描寫和精神追求,也有偉人與普通官兵、人民民眾之間的細節刻畫和心靈交流;充分反映了當時良好的黨群關係、軍民關係,也表現出閩西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

《古田軍號》讓我更加明白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必須始終以忠誠二字托舉起黨章賦予的光榮職責,始終以擔當二字追趕超越,推進基層黨建邁上新台階,這是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這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殷殷期盼。

一方面,要以黨建工作為指導,加強基層乾伍建設。當下要牢牢把握十九大的要求,牢固樹立政治忠誠、擔當作為、民眾公認的選人用人導向,解放思想,創新舉措,精準發力,不斷激發鎮村幹部主動敢擔當、砥礪奮進促發展的精氣神,鼓勵激勵幹部擼起袖子加油乾。另一方面,要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推進陣地建設亮點工程。新形勢下,要運用好創新“三融合”工作法,著眼於“融”,落腳於“合”,實現於“贏”,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黨建融合創新作用,凝聚鎮村黨員幹部合力,打造出“一村一品”的“融合”黨建標準化,力爭發出黨建標準化的“好聲音”,為基層黨建持續煥發活力注入“新動能”。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歷史進程中,我們應切切銘記:沿著先輩探尋真理的足跡,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電影《古田軍號》精彩影評

這是一把浸透鮮血與榮耀的軍號。它那悲涼雄壯、深沉悠遠的鏇律,恰似晨鐘暮鼓,警醒著我們……

電影《古田軍號》取材於1920xx年古田會議前後的一段歷史,真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艱難歷程。編導在挑戰面前,顯示出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藝術駕馭能力。

首先是戲劇衝突的把握恰到好處。古田會議是中共黨內、軍內鬥爭的產物,是正確思想戰勝錯誤思想、正確路線戰勝錯誤路線的產物。這種鬥爭必然要反映到毛澤東、朱德、陳毅、劉安恭等領導人物當中。編導一方面不迴避矛盾,大膽地揭示這種矛盾,另一方面又準確地把握這種鬥爭的“火候”。影片濃墨重彩地刻畫了這四位領導人的極為鮮明的個性:毛澤東原則性極強、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後退一步;朱德善氣迎人,又有其倔強的一面;陳毅為人隨和,但不失知錯即糾的黨性原則;劉安恭處事刻板、教條,卻富於犧牲精神,可謂姚黃魏紫、各有千秋。但是他們的性格又有其一脈相通的共性,這就是對於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磊落襟懷。正是這種共性,使得他們即使發生再大的衝突也不會破壞純潔的同志關係;正是這種共性,使得他們經過激烈的衝突後能夠形成思想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和新的基礎上的緊密團結。這種矛盾衝突的把握,是歷史邏輯、性格邏輯和藝術邏輯的統一。如果為了某種考慮而把他們的矛盾衝突人為地降低強度,則不足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如果人為地誇大他們的矛盾衝突,則有可能產生某種消極的社會後果,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這就是藝術分寸的絕妙所在。

其次是自覺的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來自人民,又是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組織。沒有人民民眾,中國共產黨和的一切都無從談起。編導匠心獨運,在有限的藝術空間內儘量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充分展示人民民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從而為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深厚的民眾基礎。例如林裁縫的形象,雖然戲份不多,但是憑藉孫維民的出色表演,極為生動地表現了閩西人民的政治訴求和精神風貌。

再次是宏大敘事與藝術細節的完美結合。整部作品氣勢磅礴而不失於粗疏,精緻典雅而不失於匠氣,使人如入“大伽藍中,但見全體非常宏麗,眩人眼目,令觀者心神飛越,而細看一雕闌一畫礎,雖然細小,所得卻更為分明”(魯迅《三閒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語)。比如毛澤東與劉安恭在紅軍領章設計的問題上曾發生分歧,但在劉安恭犧牲以後,毛澤東卻主動選擇了劉安恭生前選定的那種款式。看到這裡,誰人不被毛澤東的寬闊胸懷和真摯的戰友情義所深深感染呢?

古人說:“行百里者半九十。”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然而,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備加艱難,越是容易懈怠,越是有可能出現功虧一簣的錯誤,越是需要慎終如始、日乾夕惕。《古田軍號》的上映,為我們進行了一次提醒。

古田軍號觀後感

《古田軍號》這部電影以紅軍小號手孫子的視角講述了革命前輩在艱難的歲月里所堅守的初心,展現了在國民黨圍剿下毛主席對革命道路的堅定,體現了一種紅色文化及紅色基因的傳承。這部電影裡的主鏇律就是傳承,是信念的傳承,道路的傳承,作風的傳承。

電影《古田軍號》將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展現出了我們黨和人民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感受到在那個年代,革命軍民為了國家所作出的無私奉獻和無畏犧牲,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龍凳舞,龍凳舞是福建等南方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普遍存在於南方一些盛大的活動。影片的開始以龍凳舞引入故事,毛主席站在人群當中,嶄新的龍凳舞與長衫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跨越時空的安排心思非常的巧妙,包括影片中毛主席卸任前委書記轉移到其他地區,人們舞龍凳歡迎,這時整個畫面偏暗色系破舊的龍凳讓人感受到歷史與滄桑,龍凳舞的插入讓我們對這段歷史感覺歷久彌新,帶著我們回溯歷史感受炙熱的革命情感。最後朱毛分開作戰,朱德揮一揮手中的板凳與毛主席告別,一條板凳里蘊含了太多,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吵不散的革命友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歷史反覆證明的客觀真理,是社會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劉安恭作為中央特派員來到紅四軍的隊伍中,蘇聯作為當時的“老大哥”十月革命的勝利雖然振奮了很多共產黨人的士氣,但是照搬蘇聯的一套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電影中毛主席與劉安恭作為一個矛盾點,故事的發展過程與結果也就是我們道路選擇的結果。毛主席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深入到工作的內部,了解實際情況,尊重事實規律,我們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道路,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傳承好我們的中國道路。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影片中,毛主席的一句話非常引人深思 “你們要清楚你們是在為誰打仗”,直到現在這句話還在耳邊迴響。隊伍士兵毆打百姓,就關禁閉加強演練,毆打俘虜就讓士兵伺候俘虜照顧俘虜的起居。毛主席始終把隊伍作風問題思想問題當作帶隊伍的重中之重,定規矩,講章程,不拿民眾一針一線,團結民眾也是我們黨取得勝利的制勝法寶。電影中出現的官僚作風,流寇主義,形式主義,這些問題追根溯源就是一部分人忘記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無論什麼時期,我們都應該以人民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擁不擁護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爭取做到“五個過硬”,答好時代的卷子。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安平的台城精神,紅色因子生長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成為我們的骨血,鑄就我們的精神。軍號在一代代的傳承,嘹亮的軍歌,是對我們英雄的贊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人的責任就在一絲一粒,一釐一毫之間。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要落在實實在在的小事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在一代代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古田軍號》:大膽突破,直面“朱毛”情感衝突

1920xx年的古田,風雨飄搖中又充滿了濃濃的火藥味,一方面是因為建軍不到兩年的紅軍從井岡山輾轉閩西,被各路xx武裝逼入絕境,陷入重圍之中危機深重,另一方面,外患未解,又生內憂,毛澤東與朱德這對完成無數壯舉的搭檔,也在此時為革命的初衷,為黨為軍的原則問題而開始發生激烈爭論。

我們看過無數次偉人於歷史中“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從未見他們如此真切的煙火之氣——影片《古田軍號》呈現的視角與以往抗戰題材影片,有著鮮明的殊異,它以一位年齡弱小的小號手跟隨“朱毛”這對搭檔的腳步進入影片,將紅四軍到達閩西後鮮為人知的那段崢嶸歲月,演化為其親眼目睹的一次次為理想為信仰的爭吵辯論,從而去再現“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會議”之前那充滿熱血負重的激盪歲月。

作為一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古田會議勝利召開90周年、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召開5周年的獻禮影片,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20xx年重點國慶獻禮片,《古田軍號》帶著突破與勇氣並存的強烈基調,一改偉人的臉譜化敘事,更加專注在情感的“鬥爭”中,它記錄爭執的矛盾所在,也凝望小號手還有老裁縫、造紙廠廠長、女學生等等感情質樸但內心火熱的“小人物”,與偉人並肩同行的執著與深情,他們和偉人並行的腳步以及情感交融的日常生活,激發出人物更加真實更加動人的一面。目睹爭吵,不迴避不粉飾歷史上我黨內部曾經發生過的激烈爭論與分歧,並目睹這爭吵帶來的巨大轉折,這是創作上的技巧,更是創作中的莫大勇氣。

因而,“爭吵”的語境,也讓觀眾有撥開雲霧見晴天之感,朱、毛兩位拍桌子大吵的背後,並非完全是情緒的對抗,而是當時對理想的探索與執著,當時,路線出現了哪些問題,中的士兵又出現了哪些問題,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都是需要釐清的重大問題,從特派員劉安恭的到來直至犧牲,無數次的爭吵最終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所以,兩人的爭吵也像是與當下觀眾的一次討論與激辯——並非娓娓道來的爭吵,顯然更讓觀眾投入情感的去思考和分辨,所以,當他們最終坐在一條板凳上的時候,並非是情感上的和解,而是風雨同舟,找到了航行的嶄新方向。

也因此,《古田軍號》成為一部回望初心的影片,穿過歷史的血與風采,讓視線抵達爭吵背後,也讓重大歷史題材在此找到與年輕人同步的情感和語境,與“朱毛”一起,尋找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面臨著生死攸關的根本問題,確立方針,尋找到理想和信仰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