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沉默》觀後感6篇600字作文

《保持沉默》講述的是歌手在密閉化妝間遇刺,當場只有一人在場,而端木蘭律師要怎么樣為他做無罪辯護呢?面對檢控官的針鋒相對,在一次次的激烈爭辯之後,犯罪嫌疑人被曝出是被害人的遺棄私生子,這下案件一下子變了性質,究竟真相會是如何的呢?希望以下的觀後感對您有所幫助!

《保持沉默》觀後感一

非常興奮的是看到了周迅和吳鎮宇在法庭上的激烈辯論,看到一個生活中結巴的周迅,作為演員是多么具有天分。導演說,兩個角色雖然不相關,但她們同作為母親,冥冥之中像是有連結。而周迅說,一個象徵著理性,一個象徵著感性,人的性格都是多面性的,我認為她抓住的人物特性非常準,這也是她的敏銳力和她無可挑剔的演技所在。

這部96分鐘的片子裡包含的東西很多,法庭戲,懸疑反轉,感情線,親情線,還有心理問題等等,所以有的地方沒有來得及深入挖掘,但我依然認為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首先是因為影片的存在不在於取悅大眾,它一心一意在傳達一種良好的價值觀念,是一部走心的電影,具有它的現實意義。導演和周迅都是因為看到了弒母的新聞有所感觸,想拍一部電影來說說這個問題,這是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即使是三年後的現在才上映,依然非常難得。其次是因為影片具備了優秀電影的條件,精彩的劇情,優秀的演員表演,以及配樂等等。我之前說的一些地方沒有深度挖掘,但並不能說,這個故事有問題,這個框架不完整,只能說,影片留給觀眾的空間很大,能夠去主動理解的人看得很過癮,沒有自行填補的觀眾可能會疑惑,但這絕不是邏輯有問題和劇情漏洞,很多東西只要稍微多腦補一點點就可以完全說得通的~而且,該有的故事起因經過結果都是清晰的,沒有一處是多餘的,並且,整個電影看下來節奏很快,沒有拖沓,觀影感受很好。再說一遍,這確實是一部優秀的影片。還有,演員表演非常豐富,不單一。每一條線都是短小精悍的,演員很優秀,所以在短短的幾場戲,就把人物關係交代非常清楚。比如,萬文芳雖然戲偏少,但每一場都不可或缺,她拋棄孩子,愧疚自責,對突如其來的吉米的震驚,喜悅,再到知道吉米身世後的絕望和懊悔,再到受傷後,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保護,交代得非常清楚。而端木蘭,有很大一部分體現在了法庭辯護,追查真相,但她人物的完整性依然沒被耽誤。從一開始的作為理性的律師對於吉米的保護,再到逐漸走進吉米的內心世界,變得懷疑,驚奇,夾雜一點恐懼,她也作為一個母親的煎熬,她曾經離開香港的故事等等,幾場戲就交代得清清楚楚。看起來真的非常過癮,周迅很贊。其他演員暫不列舉。

最後,這個影片作為導演的處女作,確實存在不足的地方,但瑕不掩瑜,真的值得一看。我真的認為,這部影片絕對不止這個分數,低分的人是認真的嗎……

《保持沉默》觀後感二

8月16日,姚晨監製主演的文藝片《送我上青雲》上映8天僅取得1828萬的票房,首日2%的上座率,可以說一上映就和觀眾絕緣了。

雖然豆瓣上7.3分的口碑評論,在同期的電影中格外扎眼,然而一上映,被同期上映的5.8分《沉默的證人》拋到了千里之外,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

無獨有偶,8月23日,周迅,吳鎮宇等影帝影后級別的演員領銜主演的懸疑文藝片《保持沉默》上映,上映首日排片率雖然保持在9.5%左右,比《送我上青雲》要多。

然而,僅2%的票房占比和6%的上座率讓這部電影和《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拉開了千里差距,在強勢的攻擊對比下,毫無疑問的啞火了。

01,觀眾望而卻步的高冷文藝片

在筆者的印象中,國產文藝片似乎從來都是以“高冷”為主,單看名字,《保持沉默》電影的本命為《黑色曼陀羅》。

在自然界中,黑色曼陀羅代表的是顛沛流離的愛和不可預知的死亡,屬於一種不祥之花,讓人在花語中窺探出愛而不得的失落。

可能是片方基於市場的考量,改為《黑色曼陀羅》當然有其考量。

然而,不管是《黑色曼陀羅》還是《送我上青雲》,這些充滿文藝氣息的電影似乎難以集中觀眾的觀影情緒,難以產生爆款話題,難以空降熱搜,自然得不到觀眾的回應。

“如果有來生,我也想做別人的天使。”

如同《保持沉默》一樣,每一部文藝片都有很多能夠觸動人心靈的語句和台詞。

在坎城先聲奪人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保持著傳統文藝片的風格,卻陷入到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爭議中;

姚晨《送我上青雲》以女性的視角大膽的闡述了當代青年孤獨內心的自我治癒之路,然而卻只能依靠導演發千字長文,主演監製姚晨微博呼籲“求排片”!

當今社會,觀眾的碎片化時間較少,每一個人都在高速的利用和分配,而情緒表達為主,“不痛不癢”的文藝片很難讓觀眾提起興趣。

不管是包裹在懸疑之下的文藝片,還是直抒胸臆式的片子,過於意識化的情緒表達,即使觀看,也會被“雲裡霧裡”的觀影體驗占據上風。

所以,我們在影評網站上總是能夠發現,關於文藝片的評分數量過少,甚至不及一些關注度較高的商業爛片。商業爛片被罵至少說明還有“熱度”,而沒有熱度的文藝片給人的感覺總是悄然上映,悄然下架。

02,文藝片到底“難”到了哪裡?

很多的文藝片拍攝成本較低,預期的票房也不高,在內容上,顯得瞻前顧後,顧此失彼。

試想,一個只追求高深莫測的文藝片,連評審和專業人士都看不到,怎樣取悅觀眾?

一個只會跟風取悅觀眾的文藝片,連思想都沒有,怎樣拿到高分評價?

既要取悅觀眾,又想要表現出一定的“高度”和,這就讓國產文藝片“很難做人”。

商業片只注重它的傳播效果和票房成績,即使是評分略低,也影響不大,畢竟他們追求的是快節奏的觀影效果。

比如正在上映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6.2分評論,爛番茄67% 的新鮮度,仍然不能阻止首日2.8的票房好成績;

而文藝片從起點開始,就比一般的商業片要難,成本限制,演員限制,還要拍出有深度,有,能夠有票房成績的片子,實屬不易。

即使是賺得30億票房,備受好評的《我不是藥神》,也不敢只打“文藝片”的噱頭,他們的宣傳也是“商業片中的文藝片”。

03,心靈雞湯變票房毒藥

《百鳥朝鳳》號稱是“中國電影教父吳天明的個人精神自傳”,曾經被東京國際電影節稱為“最有骨氣的中國電影”。

電影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著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

這樣一部名滿國際的作品,卻面臨著排片和票房的雙重尷尬。

首映票房30萬,被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3》以1.74億的好成績甩到了千里之外。

年逾花甲的出品人方勵不惜放下尊嚴,揮淚一跪懇求排片,不想讓好的作品就此埋沒。

也許,是這樣的行動感動了影院和觀眾,周末黃金場增加了排片,也贏得了很多明星如徐崢,韓寒等人的力挺,然而在商業大片的強勢攻擊下,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回天無力。

近幾年來,能夠在院線票房口碑成功的所謂文藝片,大多也只是摸清了觀眾的口味,做到針對性有的放矢的偽文藝快消費作品。

陳可辛曾經說過:

“商業電影最大的方法,就是把大多數的觀眾集中在同一種情緒同一個判斷中,而文藝片恰恰相反,文藝片是給你自己以思考。”

這句話說得沒有問題,但是,只給自己思考,就難以調動觀眾的情緒,難以產生爆款話題和票房成績。

04,也許,你是那個懂它的人......

有一句話說的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己想要賺取票房的話就需要接地氣,別玩觀眾看不懂的逼格和高深道理。

導演們的心性筆者是理解的,每一個想做好文藝片的導演大多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文藝人,不願意隨波追流,只想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著自己的一份特立獨行。

《陽台上》的導演掌盟說:

“這部電影(《陽台上》)講的是弱者無力地去捅向另外一個弱者,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東西。”

也許,這樣的情懷是不被理解的,現實中一記又一記響亮的票房耳光,讓嚴肅工作的文藝創作者備受苦惱。

曲高和眾寡,沉浸在自己的圈子中,而沒有去深入了解市場,當然不能夠得到大多數觀眾的回響。

久而久之,當文藝片成為了編劇和導演私人訂製式的作品成果時,“導演費心,觀眾不看”這樣的死循環將會越來越嚴重。

不管是高冷還是矯情,希望文藝片遇到能夠懂它的人!

《保持沉默》觀後感三

再給導演一次發言的機會,她可能會說:”相比尋找真相,我做的更多”

20xx年的夏秋相交之際,沉默毫無預兆的成為了主題辭彙。先有張家輝沉默的證人、再有今日的保持沉默,就當我以為沉默這種故作高深的人類行為到此為止時,從朋友圈到各大網站熱點又爆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事件——亞馬遜森林已經燃燒了三個禮拜,而西方媒體、政要卻集體沉默。前兩個沉默無傷大雅,說到底不過是文不對題的吐槽,詬病。而後一個沉默卻是冷漠、無情、對動植物生命的無視。

言歸正傳,最初看到片子是由周迅參演,已經預料到劇情層次上不僅僅是只有懸疑、尋找真相這么簡單。否則真的會辜負她那雙不需要刻意演,就能讀出無盡故事的眼睛。

在影片中周迅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嫌疑人的辯護律師,另一個是死者。這兩個角色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生長環境、生活閱歷沒有任何交叉點,可謂迥然不同的兩個人。在周迅成熟演技的刻畫下,人物特點非常鮮明,絲毫不覺得違和。插敘與現實之間切換時,我一度認為死者並不是由周迅飾演,死者年輕時在成名與捨棄親生孩子之間做抉擇時,沒有撕心裂肺的哭喊,也沒有跪地祈求兩全齊美。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的選擇題裡面沒有多選。

死者選擇了成名,冬粉經濟下明星就意味著不能有孩子,必須是單身的一個人,這才能給冬粉更大聯想空間與動力。導演講的第一個點。

扒掉影片懸疑的外衣後,向人性情感層次挖掘,那男女主角如果不發生點什麼就有點不合適了。

背景重逢的二人

吳鎮宇飾演的檢控官,在法庭上是周迅的對立面,要給男二號定罪。本以為應該是兩大精英律師的對決,可從吳鎮宇第一次與周迅私下會面,那種歡喜冤家的對話氛圍,在悄悄改變著觀影人的劇情猜測方向。導演在這個片段里也是為觀眾的智商操碎了心,生怕看不出來他二人之間的情感糾葛,特地安排胖老闆出來送冷水做助攻。

(因為是第一天上映,就不多做劇透)

總體來說是一種陰差陽錯後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算導演對有情人的一種鼓勵和希冀。

真相在男女主二人極強的職業操守下,還是被扒了出來。而真的扒出來後,還有人計較兇手的善惡么?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被另一個深刻話題所吸引,那就是留守兒童的產生與教育問題。

掀開門帘的娃娃就是留守兒童

注意一下背景牆的數據

影片中死者為了名利放棄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外出務工遺留在家中的孩子,這些孩子從此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在過早的離開父母,在慈濟院中成長,因為自己的身世,會產生自卑、厭世的負面情緒,再加上沒有有效疏導就會心理扭曲,走上一條背離社會的道路。即使有個例被‘愛心人士’收養,但是在成長教育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因為養父母的情緒波動而遭受毒打、虐待。在影片中,這些都成為犯罪誘因。

被金錢、名利所誘惑、引導時,還要多關注一下身邊的孩子,擁有生育的權利,同時要履行好養教的責任。這是導演最想傳達的聲音。

影片主題立意都很有看點,同時諸多槽點也是非常明顯。

1、來自海報的誤導。祖峰的頭髮問題,我承認九十年代,玩音樂的男人一頭飄逸長發,很符合時代特質。可是海報上的祖峰的精幹短髮在影片中壓根看不見。

2、電影名字的誤導。沉默的證人與證人沒什麼關聯,保持沉默也和片子主題沒什麼關係。除了影片開頭在製造懸疑氣氛時,周迅提了兩次。

3、劇情上故弄玄虛。劇中用了大筆墨強調這是一起密室殺人案,男女主都對排風同道產生了懷疑。結果壓根沒有關聯。

4、台詞邏輯。劇中有一段台詞關於辯方律師存在意義的描述。“是為了檢控官更積極的尋找真相?”,這句話的邏輯好奇怪,難道辯方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嫌疑人脫罪么?不然花錢叫你來幹嘛。如果你早認定嫌疑人無罪,那你拿出證據就好,為什麼還要把希望寄托在檢控方上,希望對方找出真正的兇手,以證明嫌疑人無罪。說到底,這句話是為了美化辯方律師,使其行為正義化!

影片總體來說值得一看,除了腦子以外,導演用心了。

《保持沉默》觀後感四

四星全給zx

看完不得不說一句周迅牛逼!

演律師氣場全開,一個平時講話結結巴巴的人,居然可以妙語連珠且語速快到飛起!開門的一瞬間,下蹲的一凝神,庭審時下巴一揚,思考時眼神一瞥,舉手投足之間,尺度狠準穩,節奏短平快,台詞字字擲地有聲,粵語飆起來流暢自如,狂拽酷炫!一人分飾兩角,歌星與律師涇渭分明:萬文芳多半呼吸急促,手足無措,臉上寫滿了迷茫,掙扎和不安全感;端木蘭底盤極穩,氣勢恢宏,庭審風雲變幻,均能應付自如,面面俱到,和舊情人私下會面陌生感中透著熟悉,距離感中有著親昵,分寸拿捏恰到好處……兩個人物如兩部電影,相差甚遠,卻被周迅處理得妥妥貼貼,各自精彩,這絕不是僅靠特效妝和體重增減就可以做到的,深藏其中的是精湛的功底和純熟紮實的演技,這關乎經驗,閱歷,但更多的是她的能量…我一直覺得周迅是一個充滿能量的人,大概就是那種不懼碾壓的鮮活,小小的身體蘊含巨大的能量,看完電影有人覺得她有甚至有一米八幾,從《荊軻刺秦王》里的那個小盲女開始,她就注定以能量成就自我,為角色注入生命力,閃耀銀幕。

但是,這些還不是周迅真正的牛逼之處

最最令我敬佩的一點是,當各大媒體的宣傳噱頭都集中於什麼撲朔迷離的弒母大案,周迅一人分飾兩角,影帝影后同台飆戲的時候,周女士卻誠懇地說,我接這個電影主要是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原生家庭之於孩子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包括她在採訪中提到的浦東機場的案件,都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從心底里具有很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演員,每一次的全情投入和付出,都是想和大眾探討一些什麼,她從不把自己當成是高高在上的明星,獲獎無數的影后,也不是僅期望優秀票房的賣家,她只是一個演員。演員是有責任的,那就需要用演員的號召力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她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

畢竟,她從不忘電影初衷

這些年,她不斷嘗試,只要是自己想做便做了。到了她的這個段位,電影的成績或許已沒那么重要,意義是比成績重要百倍的東西,她只想在這個有所限制的環境中,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儘管可能不夠完美,但她儘可能地把需要關注的問題帶給公眾,實屬不易……有時候真的想感嘆一句,愛豆真的可以拓展一個人對世間萬物的認知,包括對時間的認知,對人的認知

有人說,周迅像一塊琥珀,身上封存了一段恣意的少年時光…到了這個人生階段,我覺得她更加自由和豁達了,眼睛中的靈動又更添幾許風情,瀟灑中增加了一份通透…

她是一個有光亮的人,是我渴望活成的樣子

《保持沉默》觀後感五

作為一部懸疑電影,《保持沉默》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案件的真相。很多人認為的真相就是冒充萬思成的張小傑是本案的真兇。但是我要告訴你未必。

沒錯,真相未必就是片尾所告訴觀眾的。

下面我就帶大家了解真相的秘密。

———————————————— 劇透預警 ————————————————

場間吐槽【端木蘭的父親:失蹤了(雙規了)→ 被抓了(進去了)→自殺了(滅口了)】

開始

1.4個真相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事實:真相不可抵達。由於歷史的不可溯洄性,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就不可能再對它進行觀測,我們只能通過事件的痕跡去推斷最有可能的真相。

在《保持沉默》中,先後又四個真相出現,分別是:

真相1:吳正為(吳鎮宇)在法庭上提供的真相,兇手是吉米

真相2:端木蘭(周迅)在法庭上提供的真相,兇手是密室中的第三人

真相3:田景程(祖峰)通過端木蘭向大家傳遞的真相,兇手是田景程自己

真相4:吉米(孫睿)在家裡告訴端木蘭的真相,兇手是吉米自己

公訴方吳鎮宇的真相1其實很簡單,證明案發的化妝間是密室,案發時,密室中只有萬文芳和吉米兩個人,所以吉米必是兇手。

辯護方的反駁也簡單,證明案發地點不是密室(比如又通風管道),所以端木蘭的真相是第三人是兇手。但是吳鎮宇通過拿出新證據吉米的社交網路日誌,成功的讓陪審團相信吉米又很大的作案動機,所以真相1打敗了真相2.

接著,田景程故意讓端木蘭找到了真相3,吉米並沒有刺入致命的第二刀,而是田景程自己刺的,並通過端木蘭的“非法”錄音和在法庭上發瘋,讓陪審團相信了這一真相。真相3打敗了真相2。

吉米被釋放後,關於吉米養父母死亡原因的美國來信,讓吳正為懷疑吉米是兇手,進而導致端木蘭到吉米家質問,吉米說出了真相4:萬思成小朋友早在慈濟院的大火中死了,自己其實是張小傑,由於一直嫉妒萬思成的媽媽,所以偷了信物,後來,來到香港認親,卻被發現自己是冒充的,於是殺死了萬文芳。

由於這個真相的震撼性,我們都相信了它,但是注意它的證據呢?拿分親子鑑定報告只存在於吉米的口中,電影中並未真正出現,而十幾年前的大火有沒有見證者,到底發生了什麼沒人能說清。所以啊,相信真相4,只是一廂情願而已。不信的話,我現在拿出真相5,看看有沒有說服力。

2.真相5

其實現在的萬思成就是真正的萬思成,當年在慈濟院,剛來的萬思成,一直以為媽媽在跟自己做遊戲並沒有不要自己,堅持媽媽只是跟自己做遊戲的萬,自然受到了孤立和攻擊。帶頭攻擊他的就是張小傑,張說我們都是多餘的孽障,沒人疼沒人愛。

慢慢的萬思成的大腦里形成了兩種不兼容的想法:媽媽只是在跟他做遊戲和媽媽扔下了他。這兩種想法慢慢變成了潛在的人格。有一天,慈濟院發生大火,萬逃了出來,眼看著張被燒死,深深的震撼了他,這兩種想法也藉此發展成了兩種人格,萬思成擁有了雙重人格:原來自己愛媽媽的正向人格和張小傑恨媽媽的負向人格。而偷信物吊墜的記憶則代表著身體控制權的轉移:從正向人格轉移到負向人格。大火燒死萬思成的記憶代表這一人格被壓制。(這是一正向人格,所以跟它聯繫的是火)

負向人格控制下的萬被美國養父母帶到了美國,沒想到卻遭受了虐待,結果負向人格發展成復仇人格。他殺害了養父母,又來到香港準備殺掉萬文芳。復仇人格以為自己是張小傑冒充萬思成,第一次在衛生間遇到了萬文芳,但是畢竟還是親生母親,潛意識中萬思成在猶豫之時,被進來的老田帶走。

這期間,萬文芳與萬思成又接觸,帶他看醫生,知道了他的雙重人格,希望喚醒他被壓制的正向人格。所以案發的那次見面是萬文芳設計好的想給萬思成一個刺激,她偽造了一份親子鑑定,並告訴萬思成這是老田做的,說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以這種揭穿,刺激復仇人格,喚起他心裡對母親的渴望喚醒正向人格。

但結果沒控制好,復仇人格刺了他第一刀,萬文芳想反正都挨刀了,不如順勢又把刀插深了一下,以再次刺激萬思成並釋放他的怨氣,結果自己死了,死之前告訴老天要救萬思成。

而在萬文芳順勢插了第二刀時,萬思成的正向人格終於被喚醒了,他不知所措,以為是別人殺了萬文芳,他逃到水邊,選擇了跳水,跳水則像慈濟院的火一樣,代表著負向人格的壓制。

接著,正向人格在端木蘭的幫助下被釋放,然後再北京的家裡,端木蘭的逼問下,兩個人格再次混亂,說出上上面的真相4。接著被圍攻掉進冰窟窿的記憶代表著負向人格的壓制,正向人格放了人質端,又再失落中跳樓自殺。

關於那份假的親子鑑定,端以為是田做的真鑑定,田以為是萬文芳做的真鑑定,死者為大,他們互相沒有再仔細討論,所以最後墓碑上寫的是張小傑。

怎么樣?這個真相5可以嘛?

也許吉米的跳水,同年的掉進冰窟窿,以及慈濟院的火都是一種象徵吧。

但這到底是不是真相,你同意不知道,你只能去選擇信與不信,真相是不可抵達的。

真相是不可抵達的(當然同前4個真相一樣,真相5中也是有很多漏洞的)。

再說回到電影

其實這部電影的推理設計並不是那么令人滿意的,最後找到“真相”的關鍵是那封美國來信,而不是主人公的能力過硬,而且,最後給吉米的動機歸結於原生家庭引起的精神問題也有些牽強,片尾的溫情照片更是讓人摸不到頭腦。

案情刨去設定的不是很好的這一點,也沒有讓主人公通過案件有顯著的成長,所以整個電影會讓人感覺到乏力。

3.對稱設計

如果說真相5中的水與火是對稱的設計,那么整個電影的結構中還有明顯的對稱性設計,如周迅的一人飾兩角。這是一種暗示,暗示萬文芳和端木蘭互為鏡像,萬文芳是單身媽媽,端木蘭也面臨了做單親母親的風險;祖峰和吳鎮宇也一樣,他們喜歡的女人都有一個別人的孩子。只不過他們做了不同的選擇。

不考慮真相5,張小傑身上也有著萬思成的影字,偷信物就是表現。可以說相對於周迅一人飾兩角,張小傑可以說是兩角飾一人,萬思成被媽媽拋棄已經夠慘了,單是還有著羨慕他的張小傑。張小傑被美國夫婦領養也一定被其他慈濟院小朋友羨慕,但其實他的生活是虐待。

但是問題在於,端木蘭與萬文芳的對稱,祖峰與吳鎮宇的對稱,以及張小傑身上隱約的對稱,在片中並沒有起應有的作用,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很多觀眾看完之後會對周迅一人分飾兩角的用意感到困惑。

像案件設計一樣,這一設計也讓人感到乏力。

4.整體平庸

在劇情的設計中,可以看出導演是用心的,但完成的作品還是平庸。首先主角端木蘭在故事中並沒有面臨嚴重到足以暴漏其真我的內外部衝突,有限的衝突也只是限於因為老公出軌而離婚,以及在是否生下孩子的抉擇上,衝突太小所以角色沒有成長,沒有弧光。在情感故事之外就是案件的邏輯故事了,前半部分還可以,但後半部分有些生硬,前面被吊起的胃口得不到滿足。

影片中最能打動人的是周迅那幾段約會中,情愛兩難的表演,不漏痕跡,盡得風流。為此也值得一看了。

《保持沉默》觀後感六

翻轉點連貫,故事性完整,細節對應很好。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沒有太多的廢話,每次剖析的過程的每句話每個眼神每個神態都是不浪費的表現但卻不刻意。

衝著迅哥去看的,難得的有節奏的有思想的有演技的電影,迅哥講粵語真的好好聽。

但總體故事質樸,端木與正義的情感線則可以作為整體沉重故事的輕鬆調和劑。印象很深的是在當庭釋放前一晚倆人私約的喝一杯,一張一弛中展現兩位演員演技線上。

端木面對媒體說過:我們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為了尋找真相。

但是真相往往是殘酷的現實。最後一點要說的是,結尾做的很用心,也對應張小傑/萬思成面對同一種事實的不同認定。希望大家能夠重視原生家庭教會給孩子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