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孤城》觀後感800字範文

也許,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場殘酷的戰爭,但是,它卻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是被歷史所記載的,我們此刻的日子也都是先烈用血用命換來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喋血孤城觀後感

剛過四個生日的兒子觀察力頗為敏銳,且很善於總結。“爺爺愛看的片子,裡面都有壞人和好人;奶奶愛看的片子,裡面有小偷和警察;媽媽愛看的片兒一般沒有壞人;我愛看的片兒,裡面只有妖精和怪獸!

中央八套一向是公公的大愛,“下南洋、媽祖文化、風雨……”;而婆婆則是經濟頻道的粉,關注的多是拐賣孩子、騙銀行卡這一類的訊息;作為八零後的媽媽,我關注的常常是一些無關歷史,不關痛癢的肥皂。

上周六,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與學生一齊觀看了抗日大片《喋血孤城》,心靈很受震顫!那種久違了的、仇恨的感覺又重新回來了!

實際上,“日本鬼子”是我小時候噩夢的一大主題。那時候,電視上不斷的播放著抗日的片子,再來就是聊齋志異。因此,在小時候的噩夢裡,我以前不止一次的殺死了來我幼稚園侵略的小日本鬼子;也曾不止一次的與各式各樣的妖精對戰。那時,在我的腦海里,日本人全部都是肥腸大肚的草包,他們只會拿著大刀“燒、殺、搶”,只要共產黨一來,他們立刻投降、完蛋!

時光荏苒,這類的電視劇漸漸的越來越少了,我也慢慢的長大,停留在我腦海中的多半是日本精緻的動漫、別致的服裝、神奇的化妝品……

我也漸漸的明白,“日本鬼子”不是我想像的那樣膘肥腦殘,否則,巴掌大的國家不會把我們欺負的那么慘;國民黨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么軟弱無能,其中,不乏抗日的救國的良將,比如《喋血孤城》中的余程萬等。於是,漸漸地忘懷小時候的噩夢、忘懷仇恨……

而我的學生們,他們壓根就不曾有過這些仇恨,所以,他們能夠很雷的在觀看這一類片子的時候笑出聲來,只因為日本人吃了一口大饅頭、一個鬼子不留意被打飛了頭!

刻意的醜化實非良策;客觀的仇恨務必要有!畢竟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罪惡。所以啊,大牌們,明星們,偶像們,都來參演此類的片子吧,用你們的魅力吸引現如今的青少年們,讓他們了解歷史、感同身受!讓我們所看的片子裡都多一些好人和壞人,讓我們銘記歷史,吸取教訓!導演啊,編劇啊,製片啊,都來多導幾部《喋血孤城》式的好片吧!還原歷史,客觀對待,不要醜化、不要刻意!每個人都有血肉,思想,相信我們,我們會讀出仇恨,讀懂歷史!

喋血孤城觀後感

這是抗戰八年最慘烈之一役,是守城將領悲情抵抗故事,是一個人和一座城的生死承諾。常德血戰,也被日軍冠以“淒絕”之名。

影片真實還原了這段歷史,讓我們最為真實的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殘酷,是十分值得一看的一部歷史題材的戰爭片。首先不是因為場面的感動而是在大陸能第一次這么正面的評價國民黨的抗日精神是確實難得的。

《喋血孤城》,講述了發生在1943年的一場慘烈異常的中日對抗守城戰。當年10月,國民黨74軍57師代號“虎賁”奉命守城。手握“與城共存亡”的密令,師長余程萬心知這是一場無路可退的戰鬥。

百姓全部撤離的常德無異於一座“孤城”,槍聲未響,眾將士已是“死士”。連長馮葆華堅守前沿。戰事吃緊讓他與愛人婉清新婚之夜後便生生分離,念郎情切的婉清尾隨而至,成為一名戰地護士。智勇雙全的馮葆華是戰士中的靈魂人物,不滿16歲的民兵二虎視他為榜樣,捨死忘生……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二虎在死人堆里大聲重複著馮葆華的話。日軍萬萬沒有想到這座攻而不破的死城中,殊死抵抗的只有但是百餘名士兵。在“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的狀況下,師長余程萬手書絕筆,披掛整齊,率眾突圍……

八千“虎賁”以生命為承諾,為守衛常德這座炮火中的孤城灑盡了最後一滴熱血。這是一場以絕望支撐期望的戰鬥,明知自我是死,卻為了更多人有生的期望選取向死而生!八千“虎賁”以拼到只剩二、三百人的慘烈犧牲,阻止了日軍繼續南下的步伐

影片裡有個場景,令我酸楚地笑了:在堅守了常德好幾天之後,彈未盡糧先絕,水自然是大家唯一的充飢的東西。二虎拿著已經喝光了的水壺,看看連長馮葆華正在喝水。連長見他如饑似渴的眼神和煙唾沫的樣貌,頓生憐憫,於是把自我的小半壺水給了他。他喝完之後看著連長,我估計是還想喝,連長坦然承認:那是尿,水早都沒了。

還有一個場景是師長在去看傷員的時候,挨個和受傷的人握手表示慰問,當握到第四個人的時候,師長伸出右手,發現那人的右手已經沒了。於是師長脫下手套,伸出左手,那人又伸出左胳膊,手也沒了。然後師長脫軍帽行禮,令我熱淚盈眶!

《碟血孤城》影片結尾時字幕顯示,余程萬師長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當我看到這一行字幕時情緒久久難已平靜,在那個捨生忘死的年代,他們付出的和得到的我無法來形容,支撐他們的不是金錢、地位,而就應是一種信仰、信念。

身處此刻我們生活的時代,在努力追求物質生活極度富足的前提下,觀看《碟血孤城》感觸更深、受益良多、令我重新審視自我的世界觀。

總之喋血孤城是一部中國人必看的電影!

《喋血孤城》觀後感800字

《喋血孤城》,講述了發生在1943年的一場慘烈異常的中日對抗守城戰。當年10月,國民黨74軍57師代號“虎賁”奉命守城。手握“與城共存亡”的密令,師長余程萬(呂良偉飾)心知這是一場無路可退的戰鬥。

百姓全部撤離的常德無異於一座“孤城”,槍聲未響,眾將士已是“死士”。連長馮葆華(袁文康飾)堅守前沿。戰事吃緊讓他與愛人婉清(安以軒飾)新婚之夜後便生生分離,念郎情切的婉清尾隨而至,成為一名戰地護士。智勇雙全的馮葆華是戰士中的靈魂人物,不滿16歲的民兵二虎(謝孟偉飾)視他為榜樣,捨死忘生……

“營長死了連長上,連長死了排長上,排長死了班長上!”二虎在死人堆里大聲重複著馮葆華的話。日軍萬萬沒有想到這座攻而不破的死城中,殊死抵抗的只有但是百餘名士兵。在“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的狀況下,余程萬手書絕筆,披掛整齊,率眾突圍……

《碟血孤城》影片結尾時字幕顯示,余程萬師長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當我看到這一行字幕時情緒久久難已平靜,在那個捨生忘死的年代,他們付出的和得到的我無法來形容,支撐他們的不是金錢、地位,而就應是一種信仰、信念。

走出文化宮影院出口,一陣涼風補面而來,顯然沒有了前幾天夜晚的火熱,一級級走下文化宮的台階,眼前便是常德會戰烈士紀念碑,常德人習慣稱“公墓”,那裡時常有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吊念,個性是每年清明節期間,花圈、花籃簇擁著紀念碑,我也時常拿著相機拍下一些感人的圖片,聆聽一些有關常德會戰的感人故事,記得幾年前有一位50來歲的男子和我拉話時提起,常德會戰能夠拍一部很好的電影。

幾年過去了,《碟血孤城》實現了這位中年男子的願望,就應是廣大民眾的願望,歷史將會記住“虎賁”的功勳,每一個犧牲都是一座紀念碑,我感到不理解的是在影片裡怎樣沒有提到為其修了紀念碑的事情和相關畫面,哪怕是1秒鐘也行啊!這樣我們也會感到心安些。沿烈士紀念碑走了一圈,從《碟血孤城》走回了現實,如今烈士紀念碑周圍已修起了高樓大廈,影片裡再現的古老的小巷、瓦房已難尋蹤影,在這樣一座鋼筋水泥構成的新型城市裡,人民更需要一種精神,期盼一種勵志、追尋一種信仰,那就是《碟血孤城》中留給我們下一代人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