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1000字作文

影片雖歸至喜劇類,但更是一部與青春校園有關的勵志電影,其讓人笑中帶淚的大團圓方式,與20xx年大熱的貧民窟百萬富翁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三傻大鬧寶萊塢》1000字優秀作文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中,“為了比賽而努力”是影片詮釋的重點。影片一開始就點明了父母們經常給孩子灌輸的理念:人生就像一場比賽,要么就超越別人,要么就落後。三個主人公所在的工程學院就主張“成績第一才能有好的未來”。校長更是變本加厲,他教育學生們,要么競爭要么死。這些被家庭和學校打造成“比賽機器”的孩子們有怎樣的表現呢?有的人感受不到快樂,有的人因為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而自殺,有的人只能把精神寄託給虛無的神明,有的人對所學不求甚解,只是追求名次。

相反,那個永遠開心,忠於自己的興趣,活得隨心自在,成績第一,獲得400多個專利,成為著名科學家,符合家長和校長心中“成功人士”標準的男主角蘭徹,卻是從來都不關心“比賽”的那個人。就像蘭徹所說的那樣:“你們都陷入比賽之中。可是,就算你們得到第一,這樣有什麼用呢?增長的不會是知識,只能是壓力。”不要讓比賽變成人生的高壓泵。努力不應該出自外界強加給我們的壓力,而應該起源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外在的力量只會把雞蛋變成食物,內在的力量才會讓雞蛋成為生命。

真正的幸福,應該是當下和未來的統一。只在乎當下享樂,可能會丟掉未來的快樂。只關注未來的目標而讓當下一直痛苦,會讓目標實現時的快樂和意義打折。當實現目標的快樂被當下的痛苦消磨殆盡時,也意味著當下和未來的雙輸。如果這樣,現在所有付出的努力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正如沙哈爾所著作的《幸福的方法》中所說,只有完全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和煩惱,掙脫完美主義的束縛,抱著開放和自我認可的態度去努力,才能完全釋放自己的潛力,從而保持持續的幸福感。而完全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掙脫完美的束縛、自我認可都不是一個不允許自己失敗的比賽者所具備的。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應該去努力。但努力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戰勝別人,而應該是為了圓滿自己。我們可以為了讓辛苦養育我們的父母老有所依而努力,看著最親的人幸福讓我們的內心更圓滿。我們可以為了讓自己更加優秀,從而遇到更好的世界而努力。真摯的友情,心儀的愛人讓我們的內心更圓滿。我們可以為了心底的那份熱愛和夢想而努力,不留遺憾夢想成真讓我們的內心更圓滿。

只有這些無關比賽無關對手的努力才能讓人忠於真實的自我。當努力不再掏空自己,而是讓自己更加豐盈時,我們才能離幸福越來越近。

《三傻大鬧寶萊塢》精選作文

《三傻大鬧寶萊塢》原名為《3idiots》,片名雖然翻譯的太爛了,但不影響其內容,這是一部印度題材的影片,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為這就是純粹的喜劇片,影片抨擊的是印度的應試教育,把青年學生迫到自殺問題嚴重、扼殺年輕人的創意以及貧窮問題和社會發達令人與人之間為前途問題而成為奴隸的實況反應出來,發人深醒。可以說,這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教育片,比起小時候學校家長組織要求看的影片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蘭徹、法涵、萊俱,三個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從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了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了家庭太多的希望。蘭徹是花匠的兒子,從小聰明好學,善良調皮,他代替小主人來這裡上大學,任務是四年以後為主人拿回一張光宗耀祖的文憑,但是對於傳統的以分數論等級、以分數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滿和抵制,引來了眾多教師的斥責和刁難。法涵是貧困人家的孩子,他來這裡上學的目的就是有錢讓爸爸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妝,由於壓力太重,他膽小而謹慎,學習成績一直墊底。而萊俱喜歡野外動物攝影,由於懼怕父親的權威,選擇了不喜歡的工程專業,學習成績更是倒數。三個年輕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無奈,因有緣相逢在一所大學的屋檐下,共同分擔著彼此的憂慮和不幸,笑中有淚,充滿人情味,他們以各種方式排解著內心的壓力和處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蘭切展現了一系列非傳統教育下所培養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識魅力,他提倡興趣學習,他挑戰傳統教育,挑戰權威,整個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學,教育了老師,教育了校長,教育了整個教育。他用知識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別人建立了人格,讓別人找到了夢想,同時成就了自己。這些知識是來源書本,但絕不來源於傳統課堂。同時影片讓你更加走進了自我,夢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學習不再是分數,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蘭徹的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套用”。法函說:“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套用。”說出了教育和學習的本質,如果不是為了套用,學習還有什麼意義?而目前我們的教育又走到了哪裡呢?中國的應試教育,成了孩子論資排輩的依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劇中的院長,總是教育學生們:生活是場比賽,當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踐踏。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像蘭徹那樣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長邊由專人刮鬍子、邊聽歌劇午睡的一幕,配合著兩個學生的自殺,而他卻無動於衷,對這個體制的諷刺達到了頂峰。

最後結局一段眾學生在學校搶救教授女兒的孩子時更有驚險而不失幽默,表現少年人的創意。結尾的那一幕,蘭切在窮鄉僻壤起學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學。這反璞歸真的意義﹐對比之前的學生在名校的讀書苦況﹐反映政府不應扭曲少年的天性......

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作為中國的教育體制下人們應該好好看這部電影,因為這部作品反映的現象和中國有些相似:分數決定一切,中國的創新體制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崇拜權威、根據“錢”途決定事業而並非個人興趣、成功的標誌是財富和地位......看完後細細咀嚼,你會有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