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觀後感1500字作文

就像人,該來的遲早會來。當我聽到這句“沒事,讓子彈飛一會”,我就想起了“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閱讀。

《讓子彈飛》觀後感

把《讓子彈飛》好了幾遍,感覺電影確實,說是近年來中國電影界的扛鼎之作也不為過。所謂“長袖善舞”,一部遊走在政治和娛樂邊界線上的電影少不了關注的眼球,其能將賀歲的外衣披得如此。無論如何,比起一些忽悠觀眾的所謂“國產大片”,《讓子彈飛》可不止高了一個檔次。

網上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可謂,其中難免有一些有矯情之嫌,自己只想從劇情和歷史這一談談。片中一號反派黃四郎掏出一顆炸彈,宣稱“made in USA”,而且在整個南國只有兩顆,一顆是在武昌起義爆發的那天爆炸,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黃四郎的出身,試想一個張口閉口洋文,一身洋裝的人,還一顆如此的炸彈,這還是的惡霸嗎?聯想到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民國,我們能做出一個猜想:黃四郎原來就是孫中山的追隨者,估計當時還是革命的骨幹,但在推翻清王朝後腐化,以致淪為地方一霸·,乾起了販賣的勾當·····這個與歷史書上關於的一對照,倒是蠻符合的。

到影片的上下情節, 姜文扮演的假縣長去黃四郎府上時,黃四郎假惺惺的認錯,還讓姜文當自己的介錯人。那么介錯人是什麼?原來小日本要剖腹自殺時,估計一下子剖不死,還可能由於劇痛死得,形象,所以一般找個第二方,在自己剖腹的一瞬間將自己的頭砍下來,這就是所謂的介錯人,一個惡霸連這也懂!這足以說明黃四郎有留學過日本的背景,而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也是在日本的東京創立的,這就更表明黃四郎早年有投靠革命的,而且這人文化一定不低。然而奇怪的是,一介土匪張麻子不但理解了介錯人的,還指出介錯應該用短刀。就來了:張麻子又是誰?他怎么也明白這裡面的意思?

接下來黃四郎的一番話更耐人尋味,大致意思是說自己曾經在十年前在酒桌上見過張麻子,“恰如今時今日”,第一次看時以為這只是黃四郎的一句玩,通過恫嚇那位假縣長,希望能看出些破綻。後來發現沒那么,因為後面張麻子對葛優說自己早年曾追隨松坡先生門下,松坡先生就是蔡鍔,當初袁世凱奪取革命時,在小鳳仙的幫助下,在雲南發動了護國,成功地推翻了袁世凱,蔡鍔也曾經旅居日本。而張麻子追隨過松坡先生,那他到過日本的可能性也極大。到這裡,貌似一切都順理成章。當初張麻子跟隨蔡鍔來到日本時,與孫中山相會,而當時黃四郎也是革命黨的成員,所以才會有酒桌上相會之說。而為何黃四郎認出了張麻子而後者似乎沒有認出對方呢?或許是當時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的緣故吧,亦或是張麻子也認出了對方,但沒有表露出來罷了。

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當年同為革命戰友的兩人如今殊途同歸,而且至少有一人認出了對方,那為什麼黃四郎沒有立即揭穿張麻子假縣長的身份呢?這也是影片中比較理想化的一部分,或者說由於黃四郎權勢實在太大(從後面的“草船借箭”可以看出),他更願意像耍猴一樣看看自己的昔日戰友有什麼花樣對自己吧。

最終呢,張麻子憑藉著人民的力量消滅了黃四郎。注意到影片中老百姓的打扮是清一色的光膀子黑褲,一致的就像個代號。這些人是可憐的,一直受到壓迫卻始終沒敢反抗,即使張麻子等數人呼號了半天也沒有人回響,最後來到黃四郎碉堡的也只有一群鵝······可一旦他們看到了黃四郎被斬首(雖然是替身),他們的破壞欲便如火山噴發般爆發出來,山呼海嘯著沖向碉樓,注意到最後一個拿槍走進去的那個瘦小的人了嗎?連這樣的人都拿起槍去“革命”,一方面說明黃四郎罪惡滔天,另一面也具有莫大的諷刺性,張麻子一句話非常精闢“誰有利就幫誰”,我想這句話裡面也隱隱包含了導演的不平和憂慮。《醜陋的中國人》里曾講到中國人時常表露出的極端性,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從“打倒孔家店”到“文革”里的紅寶書,都說明了這個觀點,而“中庸之道”和“一不做二不休”似乎也常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導演將民眾符號化,標記化,就是對人民時常表現出的麻木和歇斯底里的破壞欲表示出憂慮,一個受到不良誘導的民族的破壞力是驚人的,歷史已經多次重演過這種悲劇。雖說導演對人民的觀點比較消極,但他希望民眾表現出更多獨立性和自主性的想法卻是值得嘉許的。

其實片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比如葛優同學說“這個縣的稅都已經徵到20xx年了”,比如黃四郎同學在被抓後痛心疾首地對張麻子說:“你毀了我五代家業啊”,最詭異的是片尾“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呵呵,看得出導演可不光是在說民國的事,更有借古諷今之意啊!真奇怪這這些元素如何能逃過廣電局的審核,還是天朝已經與時俱進,容許這些小想法登堂入室了?

張麻子有一句話:“他們相信一個土匪如果叫張麻子,臉上就一定有麻子,他們永遠不會相信一個土匪會叫這么文雅的名。”正所謂“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這句話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始終適用。因此,正確的歷史觀的培養,是不能僅僅依靠歷史書本的。就拿抗日戰爭來說,號稱正面戰場第一大捷的平型關大捷,其殺敵人數其實就變更了三次之多,由當初的過萬人改為三千餘人,又改為一千餘人······而根據日本的史料呢,日軍傷亡兩百餘人,八路軍傷亡一千七百餘人,對比當時雙方的武器差距,誰的資料更有說服力一些呢?而一些電影裡講到日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更是子虛烏有的事。實際上,日軍的武士道宣傳極其成功,除了後面成編制投降國民軍隊以外,幾乎找不到活的日本俘虜,連一支完好的槍都難得。在這裡,教科書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宣傳的工具,而歷史的真相呢,則被悄悄地掩藏了。在這場民族戰爭里,國民黨少將以上軍官陣亡數十人,軍隊傷亡過百萬,而共產黨軍隊則有長徵結束後的十萬人悄悄發展壯大到百餘萬,也正是通過抗日戰爭讓共產黨有了與國民黨較量的資本······其中緣由,不再贅述。 當然,在這裡並非為國民黨開脫···國民黨腐朽的領導階層決定了其必然無法獲得最後的勝利。但我想每個人都有必要了解和正視真實的歷史,最起碼這能還百萬戰死沙場國軍將士一個公道吧。

影片最後,可以說革命是取得勝利了,然而張麻子的兄弟卻紛紛選擇離開他。其中一人說“和大哥在一起覺得累”,為什麼覺得累呢?因為張麻子似乎總是考慮大義的問題了,真的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送來的金銀珠寶也分文不取,他的兄弟覺得這讓人難以接受。在這裡,張麻子就被刻畫成一個鬥士,一個敢於挑戰壓迫剝削的鬥士,他的兄弟當初跟隨他(當強盜油水多),而當有人流血犧牲,革命勝利後,選擇離開過好日子也是明哲保身之舉。他們未來會如何?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黃四郎?這些都是未知數。唯有張麻子這個鬥士,始終未曾變更他的信仰,他的存在是為等待不平等的消失,而這也正是導演所嚮往的一個完人形象。

至於電影中的一些比較****的情節么,或許陳坤同學那掏褲襠的動作能理解成“底氣十足”吧,還有葛優同志的“扯蛋”論也極為經典啊,也多虧了葛優,才讓這顆帶火藥味的子彈裹上了一層糖衣。

《讓子彈飛》觀後感

這部戲看的很爽,鳥叫暗號確實好厲害。

死了4個人,才瓦散了黃四郎的家業,才能殺死他。真的值嗎?如果一切重新來過,或許他也就會殺死湯爺了,不會去鵝城了,那么他還逍遙自在的在山上遊蕩,搶劫,也不會死去了2個弟兄。

但是他是土匪,他有野心,敢玩。然後跑去當縣長了。然後就這樣了。我在想過如果他弟兄在單獨見到黃四郎的時候,如果一槍把他斃了,那么就會全劇終了,也沒剩下的人的事了。

整一部劇中,周演的充滿了黑色喜劇,誇張,整一個故事就是那么荒誕。一個明明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事情,卻像是一個單獨架構的地方,所有故事全都就在這裡發生,電影那一幕他們騎著馬來到了鵝城的時候,就像是來到了一個小島。然後整個事情落幕後,弟兄們都要離開了,離開這個地方,他身邊的人該散的都散了,他們即將迎來的是一個外面的世界,不會那么荒誕的世界,卻又如此殘酷。裡面有好多誇張笑點,如果是一個人,那么絕對做不出如此好笑的事情。就是這樣,加大了這一部戲深度,如果它只是一部普通的你來我往,打打殺殺的戲,這樣真的好無聊。

為什麼說子彈飛,還要飛一會?

誰能打槍還能打出去,待會才打中目標,難道子彈會轉彎所以子彈遲了打到目標。整一部戲裡面說了兩次,“沒事,讓子彈飛一會。”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最後在戲裡面發生來了,這黑色幽默玩的。讓子彈飛一會,不就是讓目標活多一會么。該來的還會來,你以為打偏了,沒打中,只是遲一點到而已。

就像人,該來的遲早會來。當我聽到這句“沒事,讓子彈飛一會”,我就想起了“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沒事,讓子彈飛一會。”

純屬個人想法,因人而異。請勿吐槽。

《讓子彈飛》觀後感

“有這個能掙錢不?”“能。”“有這個能站著不?”“能。”“這倆擱一塊,能站著把錢掙了不?”

片中沒有正面回答,可答案是能。這一次,姜文就是站著把錢給掙了。《鬼子來了》——姜文滿足了觀眾的感官享受卻沒能博得公映權;《太陽照常升起》——姜文最文藝的片子,可觀眾愣是十之有九沒看懂。九年之後,姜文氣質沒丟,同時用132分鐘在影院徹底打通了觀眾的任督二脈,他給你的不僅僅是一場沒有冷場的感官盛宴,他更是憑自己的能力帶你一同狂歡。

看完電影,我能聯想到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說》,是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前兩者沒和女性觀眾一同看過,不知她們的感受,可這一次,我在影院中聽到了後排來自女觀眾們的歡呼叫好聲。火車、火器,這些發著光的鐵製品,姜文影片中典型的雄性崇拜成分再一次顯露無疑,滿口髒話的土匪卻不會讓觀眾覺得討厭,這不是單純的男性魅力,這更多地是姜文的個人氣質,導演風格。他打飛出去的絕不是子彈,是宣洩的荷爾蒙。

一部在兩個內始終保持高潮的國產商業片,許我見識少,這真的是第一次。如此,走出影院那一刻給再多瘋狂評價都是無可厚非。

一個好導演手下沒有演不好的演員,因為他們的都是最適合的角色。發哥和葛大爺這樣的演員,那沒得說。請允許我提兩個人,陳坤與張默,此二人不曾塑造過很成功的角色,可他們卻把胡萬和小六子演出了味道。這是導演的能力,也還是導演的魅力。

這是一部好的中國出品的電影,卻不是一部好的中國電影。這是姜文第一次拍《英雄》式大片,卻一洗之前《無極》《黃金甲》《夜宴》一乾國產大片的前恥。可歸根結底說,這是我們中國電影該走的路么?

此時沒有答案,本片在檔答案就是姜文站著把錢給掙了。

片中姜文騎在高頭大馬上沿著鐵路奔遠的時候,他給觀眾的是一個落寞的背影。那一刻,沒有能與他比肩國內導演,而他的路依舊在遠方。姜文很聰明,他把他的優點放大到最大化,弱點放在最低調的位置上。於是大家都為姜文所折服,因為十五年來,他的四部電影,無一不強烈地帶有他的風格。馮小剛拍《大地震》的時候曾說自己是能拍出讓你笑的影片,也能讓你哭的導演。可是,哭片中,馮導您鮮明的個人風格何在?再如陳凱歌,《梅蘭芳》、《趙氏孤兒》,哪裡是僅有半場好戲這么簡單,當年《霸王別姬》中您老的那種貴族氣質今何在?可見,想贏,不光要有槍,還要有腦子,有風格。

十年前的12月16日,轟動日本的《大逃殺》上映,雖不是北野武的導演作品,但不得不說此二人氣質上何其相似。北野武縱橫二十年始終都是鮮明的個人風格,近年他整理自我的三部曲即使不受好評,依然風格永在。北野武用自己的方式在日本電影繁華的時代里讓世界記住了他的名字和他的日本電影,而姜文尚沒有拍出能一部屬於他的能感染世界的中國電影,縱然他站著把錢給掙了。

我們的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旗幟,不能只有姜文這一面,未來,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多種風格的中國導演的中國式影片的多點開花,引領一個新的電影時代。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中國電影人們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