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星際探索》觀後感7篇_電影《星際探索》觀後感精選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科幻片《星際探索》,《星際探索》講述的是皮特飾演的太空工程師為尋找失蹤的父親,要穿越太陽系,並試圖查清當年父親執行海王星任務失敗的原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科幻電影《星際探索》觀後感7篇_電影《星際探索》觀後感精選。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星際探索》觀後感1

簡單來說就是一部講皮特違抗命令從月球和火星轉機到海王星,穿越小半個宇宙找爸爸的電影(誤)。

電影片頭自漸變融合的紅黃藍三原色而起,表現出影片基調中的極簡主義。男主Roy在四個不同色調星球上的經歷一點點加深著自己與父親Clifford二人間的情感鋪墊。影片中地球和海王星都呈華麗的藍色,月球呈白色,而承載著故事轉折點的火星呈紅色和黃色。導演細膩的用色使電影在視覺效果和感官的享受上都延續著近幾年來一年一部的高逼格太空電影的美學水準。再加上本片的攝影師與20xx年《星際穿越》都是霍伊特·凡·霍伊特馬,所以影片在描繪太空的冷寂宏大與令人敬畏和角色的渺小孤獨上也有震撼人心的對比效果。

Roy的父親Clifford作為尋找外星生命的利瑪項目先驅者,對未知生物體無邊的痴迷導致他忽略了其他的一切,Clifford對此的執念太深了,過去和現實在他面前全都不值一提,他看不到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只著眼於很可能並不存在的未來的東西,甚至妻子和兒子也全然不比自己對外星生命的追尋更重要。這種半生都只執著於一件事的念頭在無形中也影響到了Roy。

這也是Roy在火星登上飛往海王星的火箭後所明確感受到的。他不希望成為像父親一樣執著到入魔,但是他自童年起就根植在潛意識中的對父親的追隨,讓他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找到父親和獲知利瑪項目的真相。不論是與共同飛向海王星的船員發生不可逆轉的衝突,還是放棄無法對接母艦的救生船艙,他都毫不猶豫。在影片中我們能看到Roy每次收到與父親相關的視頻或者檔案的時候,導演都將父子間的回憶閃回作為交叉剪輯出現,來逐漸加深Roy對父親層層遞進的心理變化歷程。

由於片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表現Roy一個人的情緒動作,所以推動劇情的重擔幾乎完全壓在布拉德·皮特一人的肩上。但他的演技完全沒有讓觀眾失望。Roy這個角色與皮特以往的充滿過多魅力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這是一個沉默的,內斂的,具有極強科學專業素養的角色。最值得一提的即是片中的兩段哭戲,這兩段哭戲在發生之前的台詞鋪墊都極少,完全是靠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和代入程度表現出來的。皮特在出演這兩段時,將角色長時間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壓抑,孤獨,與對父親的崇敬和思念透過多個角度的特寫鏡頭呈現在觀眾眼前,無疑是令人驚艷的。

最後,導演對劇情節奏的把控雖然堪稱完美,但片中對親情與愛超越塵世的詮釋卻非常地個性和私人化。這樣的設定導致了一部分觀眾實在難以對Roy的經歷產生共鳴,所以這注定不是一部給所有人看的電影。愛的人自然有自己的理解,不愛的人也不可謂無知,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罷了。

《星際探索》觀後感2

居然大驚喜!沒想到是硬科幻!很符合我的胃口啊!一開始看威尼斯影展的反饋以為是催眠電影,但不知是我咖啡喝多了還是我晚上看片就是精神,看得津津有味!影片節奏其實不慢,而且時長有驚喜和恐怖元素,只是因為在太空,部分情節非常安靜,加上布拉德·皮特輕聲細語的解說,部分觀眾睡著是可以理解的。LOL

我一直喜歡科幻片,但凡充滿新奇想像力的必然是我菜。本片在創意上沒讓人失望,未來月球、火星已經被地球人征服和改造後的樣子相當有趣。而且很棒的是,它不會讓未來的科幻場景看起來過於花哨、誇張,反而相當低調且出其不意出現在人眼前。在片中很多角色已經習以為常的事,在我們眼中其實是第一次見證。比如男主角來到月球,我們以為會是一片荒涼,沒想到月球上的交通站就像一般的地球火車站一樣人來人往,係數平常,居然還有DHL!我納悶從地球往月球寄東西得多少錢。片尾的藍色星球也相當美,令人神往。

本片給人的感覺其實不像一部太空電影,更像就是《銀翼殺手》那樣的科幻片,隨著主人公的一次行動,介紹給大家一個未來世界。片中出現的多個場景都充滿神秘感,總讓人覺得馬上就要有不平凡的事要發生。有幾次確實是如此,但也有幾次令人希望落空,但總體來說,影片從一開頭就牽引著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懸念十足。

娛樂性上絕對比不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但想像力上卻遠遠強於這兩部。因為這兩部都是以現實為基礎的災難片,而本片則是以未來為基礎的科幻片。我並不覺得這部電影有沖奧潛力,但絕對是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嘗試。布拉德·皮特並沒有太多機會展示演技,大部分時候都一張海報臉,但顏值足夠吸引你一直跟隨著他。

總結:無論是布拉德皮特的臉還是片中太空中發生的各種奇特事,都具有吸引力。但千萬別在很累很困的時候看,不然你會發現布拉德·皮特的聲音很催眠。

提醒的是,開頭十分鐘視覺效果驚艷,不應錯過

《星際探索》觀後感3

簡單說一下觀後感吧,很壓抑、沉重,全片的每一顆鏡頭都讓人想起地心引力,可惜差太遠了,主人公在外太空那種孤獨感雖然很真實,使人恐懼,但是卻又讓人昏昏欲睡吧。

皮特還是那樣成熟魅力,可惜這次的表演沒有什麼太多亮點,尤其這樣的獨角戲,其他配角更是被塑造的毫無作用,結尾方面,個人認為很糟糕,前半部分有些高潮,後面簡直讓人失望。

整片最糟糕的還是台詞,將近兩個小時時長,看到最後,沒有一句台詞是能令人印象深刻,甚至重要的訊息完全沒有呈現出來,導演只是在鏡頭設計和影片色調上面花了一些心裡,故事方面看起來依舊拿捏的不太理想。

這片不能算是爆米花電影,如果把它當作災難片看,估計要失望了。

《星際探索》觀後感4

有外星人么?

相信有好奇心的人類一直有這樣的疑問。至於科學家們更是孜孜以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尋找地外生物,而付出的一往無前的艱辛,足以感動世人。

電影《星際探索》也是這樣講述孤獨探索外星人的科學家的故事。20xx年前,一對由科學家克萊福德率領的探索隊飛往了遠在30億公里外的海王星附近,然後失去音訊。20xx年後,克萊福德的兒子羅伊踏上了尋找真相的漫漫星際之旅。

這樣的背景設計,其實和1997年的科幻恐怖電影《黑洞表面》大致相同。同樣的太空探索計畫,海王星附近失聯,開始新的尋找真相的計畫。不過,《黑洞表面》就是赤裸裸的商業電影,驚悚恐怖的元素堪稱驚世駭俗。特別是腦洞大開的打開類似地獄的設計,以及異世界惡魔的出現,讓這部電影成為很多人的夢魘。當然,電影本身也就成為一部簡單宣洩的商業電影。

而《星際探索》就有意思多了。這是一部打著硬科幻旗號、和披著文藝外衣,但本質上還是商業思維隨大流的跟風電影。科幻藝術方式的包裝,是師從《湮滅》、《降臨》。硬科幻的方法,師從《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影片。而《星際探索》自身品質上又沒有達到上述影片的高度,在製作層面上再次淪為創作者迸發腦洞的肆意妄為的想像。

父子兩代人的太空探索,尋找外星人注定是一種沒有結果的路程。何況是遠離地球30億公里的遙遠的海王星附近。注定孤寂的旅程,依然孤身向前。這樣的背景設計,很容易將觀眾帶入一種孤膽英雄戲的氛圍,以及類似於《20xx太空奧德賽》式的關於生命和哲學的思考。特別是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羅伊,一臉苦大仇深、輕度抑鬱的臉,在內心獨白、自我剖析種,更是將這種氛圍渲染的無以復加。

然而,這種貌似高大上的太空哲學設計,在皮特夢囈般的叨逼叨、以及毫無結果的印證中,被證明不過是毫無意義的台詞,只是為了讓影片顯得深邃,實則毫無意義。甚至在劇情的設計上,根本和這些虛無的台詞毫無關係。

唯一有意義的一點是,找了半天外星人,還不如身邊的親人重要。

這種強加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高大上的噱頭,讓《星際探索》這部電影在骨子裡就是孱弱無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說的極為準確。

然後在劇情層面,同樣趨同於典型的商業電影,而合《湮滅》、《降臨》等科幻文藝這種近年來的電影類型相去甚遠,肆意妄為的程度也讓硬科幻這個外衣蒙羞。

未來的時代,人類已經在外太空的近地球軌道建立起了堪比城市的外太空空間站。皮特飾演的羅伊在太空行走進行站外維護時,遇到了太空雷暴。皮特就從近百公里的外太空僅憑藉太空服就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

這一點情節設計,除了引出太空雷暴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太空直降這點為將來埋下伏筆。雖然塑造了皮特的冷靜、技能高超,也埋下了伏線千里的劇情,貌似用心,其實也開始暴露了影片最大的問題——無視邏輯和常識的肆意妄為,而和硬科幻開始背道而馳。

人類自由落體最高高度是20xx年57歲的谷歌副總裁阿蘭·尤斯塔斯完成的,他乘坐高空氦氣球達到地球大氣層平流層的邊緣,在41419米(41公里)高度一躍而下,成功落地。 而在電影《星際探索》中,羅伊本身在百公里高度太空空間上工作進行太空行走,當時是在和空間站同時在太空高速飛行,這樣就不能快速擺脫高速,向地球墜落。而會想很多失去動力被地球捕獲的太空垃圾一樣,緩慢的降低軌道,直到和大氣層摩擦而燒毀。初點位置的運行狀態,和一直在地球引力圈(氦氣球升空抵達平流層)的谷歌總裁的運行情況,這兩點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來的劇情,為了塑造《星際探索》的孤獨感更是肆意妄為,十足的刻意。趕往月球基地後,讓太空司令部安排在羅伊身邊的老爺子在月球海盜的襲擊中受傷而退,這還是尊老。接下來,在趕往火星的旅程中,更是讓飛船船長受到狂暴的大猩猩襲擊領了便當。 在這裡,除了讓營造羅伊獨自上路的悲劇色彩外,當然也要體現出羅伊的冷靜、人性,特別是為接下來羅伊能夠獨自駕駛飛船做下鋪墊。

羅伊這么能幹,但到達火星之後,被太空司令部以心理評估不合格為由,拒絕其繼續進行接下來的趕往海王星的計畫。褲子都脫了,任你千百個理由也要蹭蹭吧?在火星女同事的幫助下,羅伊終於在最後一刻蹭進了飛船。在升空加速擺脫火星引力的飛船中,船員們開始了腦子進水的作死行為,想制服蹭進來的羅伊,結果被飛船擺脫引力時的強大推力而直接處死。

就是這樣,假借月球海盜、和路人的主動作死,羅伊終於以孤家寡人的名義,悲壯的踏上了獨自30億公里的找親爹的星際之旅。

結果見到親爹之後,並沒有費什麼唇舌,就安撫了親爹。準備回到自己飛船的時候,親爹一心求死,飄蕩於星空之中。這時候羅伊再次上演超能之舉,扛著一扇門板,穿越小行星帶,飛回自己飛船。並且憑藉炸毀老爹飛船的爆炸力,回到了30億公里外的地球。

電影《星際探索》在影片情節結構上非常簡單,最大的問題還是對基本常識和邏輯的無視。很多人會說,這只是電影而已。是的,這不是紀錄片,不是普及知識,但既然打著硬科幻的外衣,那起碼在最簡單的情節上不要做出跳脫的設計吧。那除非除掉硬科幻的外衣。

相對比,《地心引力》、《月球》,就做的有情有理,不會在常識和邏輯上犯下明顯的錯誤。

以及,步《湮滅》《降臨》的後塵,電影《星際探索》同樣失於無效、虛無而毫無意義的文本層面。

《星際探索》觀後感5

這是我20xx年在院線最佳的觀影體驗,影片無論從攝影,色彩,音樂,外加表演都讓我十分震撼。視聽享受之後,我便進入了沉思,於是將我與友人的思考整理出來。

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

人類個體,到人類工業發展的極致-太空飛行器,乃至整個人類文明,放置於星辰之中, 於宇宙之中,是無比的渺小。整個人類文明也許都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存在。我想這是影片想表達的虛無主義的哲學,所以多次出現在浩瀚的星河裡發著微光的飛船和渺小的太空人的畫面。主角的父親奮鬥一生的追求,甚至不惜為此殺人,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虛無。而從另一個角度,存在主義哲學在接受了虛無主義之後,認為去追尋存在的意義其本身就是意義。於是影片中的兒子在目睹了父親選擇流浪和死亡之後,問了自己,我在做什麼,而後努力回到地球,選擇用愛來為自己的存在做註腳。也許將存在的意義的答案打包成“愛”,於我而言有些單薄, 但是我確實找不到更容易被接受的答案。而我依然覺得虛無是永恆的,存在只是一種妥協的接受。當然,影片只是給出一個哲學的探討,並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回答。

父親和兒子,上帝和信徒

男權社會下的父子關係里,總是少不了權力的影子。一個英雄的父親,成為了兒子永恆的陰影。影片無論是從兒子在生活上對工作的投入和拋棄妻子想要有所成就,還是從劇情上兒子無論如何也要找到父親的角度,父親都成了兒子一直追尋的目標。而隨著父親的偉大形象一點點被解構和崩塌,兒子的情緒也從完全的非人一般的冷靜漸漸的走向情緒化和更加具有人情味。如此看來,父親的形象成了壓迫兒子本我的影子。只有當這個影子被打破,兒子才真正自由。從另外一個角度,創造者的身份,或者是上帝與他的信徒之間也存在這種權力的支配。被創造者想要完成自我的徹底解放,就必須要擺脫來自創造者的壓迫,這不免讓人聯想起古希臘戲劇中的弒父情節。影片中父與子相見時的對話,父親站在高點俯視,兒子站在低處仰視,(父親的鬍鬚難免讓人聯想到宗教),這個角度,就像是對著神禱告的信徒一樣。而當父親說出“我根本不愛你”之後,兒子選擇走上前來與父親平視。這個安排仿佛是在將上帝對其信徒(父親對兒子)的愛解構為權力。當被愛包裝的權力壓迫被釋放後,才會有真的自由和自我。

三色,白,紅,藍

人類藝術史中最重要的三個顏色,白,紅,藍,分別出現在月球,火星和海王星的場景。這三個星球勾勒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軌跡。而這三色,又恰恰是法國國旗的三色,象徵著自由,平等,博愛,也許是對那部法蘭西三部曲《藍》,《白》,《紅》的致敬,也許只是單純的勾勒出文明的顏色,無論如何,其視覺感受在IMAX螢幕上帶給我的震撼是難以超越的,上一次有這樣的感受還是《銀翼殺手2049》。此外影片多次出現沒有盡頭的隧道,像是對生命的起源和終結的暗示,你不知自己如何來到這世上,也不知自己將走向哪裡;掛著繩索的太空人懸掛在星空中,像是通過臍帶與宇宙相連的嬰兒,暗示著人類文明的年輕和幼稚。

我一直比較反對對影片的過度解讀,但是我希望通過這篇影評把我的思考總結並記錄。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時間會證明它的。

《星際探索》觀後感6

《星際探索》無疑是今年最重磅的科幻大片,也是我期待已久的科幻作品。

聊《星際探索》之前,我想先讓大家知道,《星際探索》還入圍了今年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

影片能入圍充滿文藝氣息的老派歐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這說明《星際探索》不會像主流科幻動作片一樣,成為面對所有觀眾需求那種爆米花爽片,甚至可能還會有些意識流,也就是所謂的文藝范。

《星際探索》是一部太空歌劇類型的電影。

這裡容我解釋一下“太空歌劇”的概念,“太空歌劇”是上世紀40年代發明出來的科幻流派,指的是對於龐大紛繁的宇宙,故事不必太過於拘謹物理常識,以傳奇冒險為主要目的,並從中能給觀眾啟發性。

《20xx太空漫遊》就是太空歌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外還有《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等都泛屬太空歌劇框架內。

所以很多人在琢磨《星際探索》中不科學的設計邏輯,去研究他們太空過那么久吃什麼等,這些都沒必要較真,因為《星際探索》就不是硬科幻。

相比較於主流動作科幻大片,《星際探索》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從而削弱了劇情本身的戲劇衝突的力量。

也正因為如此,影片評價存在著兩極,這么說好了,如果你帶著去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際穿越》這樣的感覺去看《星際探索》,影片八成會讓你失望尤其是後半段。

但如果你從角色研究,從思考對話角度去審視這部作品,或許你能發現影片很多有趣的折射。

總的來說,我喜歡這部電影,哪怕影片確實存在著一些繞不開的質疑。

《星際探索》觀後感7

電影《星際探索》的時間背景發生在未來,太空探索科技發展出了月球和火星基地。布拉德皮特飾演的羅伊是一名有些自閉症的太空人,他的父親20xx年前參與尋找外星生命計畫,飛船一直航行到了海王星,是人類載人到達最遠的距離。但遺憾的是,外星生命計畫多年前就已經失聯,宣告失敗,羅伊父親被譽為太空先驅英雄,羅伊也正是因為父親的原因,成了太空人。

故事開始由太空發出的詭異電涌輻射展開,電涌波所到之處,都會造成電路損壞和電源驟停,危害是全球性的。而發出電涌的位置,被查明是羅伊父親飛船所在的海王星位置,為了找到真相,羅伊被派遣秘密任務,從地球出發,到月球發射基地,再前往火星基地想辦法聯繫他的父親。

在這過程中,羅伊漸漸也找到了父親失聯的真相,他決定前往冥王星,親自找回自己父親。羅伊在火星試圖聯絡父親後,秘密得知官方其實是要找到他父親的確切坐標,然後派載著核彈的飛船前去炸毀目標。因為官方早就知道羅伊父親已經叛變,為了找到外星生命,羅伊父親不惜處死那些想要返回地球的同事,然後羅伊父親切斷了通訊,之後電涌輻射就發生了。

於是羅伊突破阻礙獨自前往海王星,找到了自己父親。原來電涌輻射只是羅伊父親和同事爭鬥時的一場意外事故,羅伊父親一直試著修好這電涌輻射發射器,但始終未果。而羅伊父親切斷聯繫的原因,是從始至終尋找外星生命的計畫,根本沒有找到外星生命,羅伊父親無法面對這個現實,選擇要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為止,而他也承認,從來沒有關心和愛過自己的家庭。

《星際探索》的結局,既沒有主角生死存亡關鍵時刻,也沒有史詩級別的酷炫動作大戲,有的只是父子倆多年關係的救贖,主角心結的釋懷。

這也是很多人覺得《星際探索》“虎頭蛇尾”的原因,畢竟影片前面故事背景的建構,還有劇情的鋪墊和冒險,都比結局來得更具力量,而結局卻最後落到了一個小格局上。

結局確實讓我意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最後羅伊明白父親拋棄家庭的原因,是太過於執迷於自己的太空事業,太痴狂想讓找到外星生命。最後羅伊對父親說,“你情願尋找陌生的新事物,也不會關心身邊所愛的人”。這句話正是影片的主題。

如果說《星際探索》在前半段用商業片模式在運作,那么後半段則是強烈作者表達風格,後半段影片有很多讓人思考的獨白和對話,還有宇宙虛無縹緲和主角記憶的碎片交織在一起。

這是一部會讓人探索自己內心的作品,我們追隨主角,離地球越遠,就越能探索到人們虛空的精神深淵,但探索,不一定能找到答案,盯著深邃的宇宙太久,是否會讓人喪失探索的真相。

主角終其一生想要成為父親希望成為的人,但幾乎缺席主角一生的父親,又是兒子心目中理想的燈塔嗎。

這部電影表面雖然放在無限瀚海的宇宙蒼穹,但探索的卻是缺少親情和愛的陪伴帶來的恐懼,如同寂靜的宇宙包括著渺小的人類,無聲且強大。

人類真的是宇宙孤獨的智慧生物嗎,是不幸還是萬幸。親情陪伴真的是完整人生的重要拼圖嗎,是外因還是主因。這些《星際探索》都沒給出真正的答案,而是像宇宙一樣暫時沒有給人任何迴響,這或許是影片讓我著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