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老炮兒觀後感範文5篇

《老炮兒》這部電影,不僅宣告了一個時代的落幕,若我們深入思索,其實,《老炮兒》也告訴了我們,中國的親職教育究竟失敗在哪裡。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電影老炮兒觀後感

《老炮兒》,在電影院裡足足觀賞了三遍,回到家,大綱列了四五個,依然難以下筆,導演給我呈現的六爺和六爺所代表的中國社會裡日益小時的江湖,給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開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個標準,即一部優秀的作品,多數情況下,人物是最關鍵的一環,人物推著劇情走,即故事的發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環境共同推動的,導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筆而已,他們必須遵從劇中人物的決定來進行故事的描繪,人物決定劇情,而不是導演決定劇情。

有關這部電影我要描繪的關鍵有二,一是六爺人物本身,二是六爺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當代社會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會覺得,電影老炮兒里的六爺,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識盛行社會下的,最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這部電影牛逼的地方在於,你幾乎無法用幾個關鍵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爺。劇里六爺的台詞我幾乎都從父輩的口中聽過(別問我為什麼……)這一代男性的潛意識裡是“我是強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強帶來維護身邊的人和秩序。”(這種“我很強”的思想可能來源於兩點,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長者。)而這種強者意識,導致了六爺故事的全部發展,決定了六爺面對事情的一切行為,譬如:因為我是強者,所以我得罩著我身邊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燈罩出頭,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說悶三兒被關了看守所,借錢我也得贖他出來;因為我是長者,所以兒子犯錯擔不起了我來兜著,所以小輩對我不客氣哪怕對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訓對方,所以我說話兒子必須得聽。至於大男子主義就更不必多提,他們大多時候絕對不會聽從女性的合理建議和勸阻,就算是告誡年輕人不能動手打女人,其實也是一種“男人是強者不能欺負弱者”的內心表現。其實老炮兒們所具有的特點和行為,有許多,在我來看,是為了維護他們自我心中“強者”的形象,仗義疏財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過令我稍微遺憾一點的是,可能是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兒們身上的缺陷沒有在片子裡過多的提及,比如不夠尊重女性及晚輩,比如固執己見,比如不相信科學。這些其實在影片裡都有提及,不過相對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許多觀眾不會有意識的去體會到這些東西。但這些組成起來,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兒。

相對於當代社會的思想體系,老炮兒們的形成可能來源於那個特殊時期,人們喜歡說亂世出英雄,人們也常說,亂世須強權。老炮兒們所堅守的規矩和道理,其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秩序,沒有老炮兒的規矩和堅持,也就沒有了社會的秩序。

片子裡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爺拔刀,在冰湖上沖向對手,卻倒在了中途。那個充滿裂紋的冰湖一下讓我腦海里出現了三個場景。(至於說老炮兒衝鋒倒下,寓意很明顯了,六爺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識形態在沖往新的時代的時候,必將被新的時代所碾壓淘汰)這三個場景分別是:其一,三國演義常山趙子龍,年輕時當陽長坂七進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單挑韓家五虎,可結果不是戰死沙場,戰場上沒有他的對手,所以最終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國人有守墓人一詞,其實六爺何嘗不是一個守墓人,守著墓中的歷史瑰寶,也守著那些活人陪葬的歷史糟粕;至於最後一個場景,則是想起二戰時候,波蘭最優秀的騎兵團高舉著馬刀沖向了德國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總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為他們都著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師父》里說,“高手的生死,一技的興衰”。放到《老炮兒》里,那就是“六爺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氣”。

去電影院裡大銀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兒們那含著血和眼的一口氣,去感受一下這口氣的摧毀與傳承。可能你也會想和我一樣,給六爺點上一支煙。

上面寫得都是正經的東西,下面說點不正經的。一是吳亦凡確實帥出了高度,他再這么演下去,都不用說台詞,站那,觀眾就得報警了。二是張涵予這罵街罵真是太高逼格了,忍不住想多挨丫罵兩句。順便說個梗:之前張涵予上康熙來了,小S要她說句罵人的話,於是張涵予說了國罵:X你媽。小S很激動,說這事你不用找我媽,找我就可以,我很樂意……

老炮兒觀後感

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炮兒”在不同人眼中,形象也不同。有人講懷舊情懷、有人聊江湖恩仇、有人提時代變遷……還有人更絕,上升到了意識形態和階級鬥爭。其實何必,一電影而已。從我的角度看來,這片子聊的是人性,折射的是中國家長在家庭關係中的罪與愛。

馮小剛飾演的“老炮兒”六爺的一言一行,從打招呼到端酒,從賠不是到約架,每一幀鏡頭都在向晚輩們傳授一些社會規矩,宣講一些做人道理。個人覺得這源於中國家長內心深處對孩子“一代不如一代”的潛在蔑視感,和對自身“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潛在危機感。

前者讓家長產生管教懲罰“不懂事兒”孩子的衝動,而後者,則使他們在見證孩子成長後,表現出極少流露的示弱和溫情。中國家長,就是這么一個極度矛盾的群體。

“老炮兒”的教育方式,堪稱很多家長的縮影。六爺無疑是愛曉波的,馮小剛本色塑造的“我兒子我怎么罵怎么打都行,別人碰,我就不乾甚至拚命”的嚴父形象讓很多人為之鼻酸動容。但是,感動之餘,我們來看看六爺的這個教育者角色,到底成功不?

一、傲慢

身為83年群架一個單挑幾十個,進過炮局跑過路的“牛掰人物”,六爺年輕時的暴戾是不言自明的,縱然成了電視裡說的“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內心那股子傲氣也時刻伴著眼神外露。行事也死性不改的生猛,兒子曉波犯事兒,回來直接就給鎖門上!

看到這段,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時候,四五歲就被老爸逼著練書法畫國畫,不練要打手心;七八歲就被逼著學武術,嚴冬臘月起早蹲馬步的悽慘經歷。不可否認,那段經歷對我意志的訓練和知識的積累有一定幫助,但現在回憶起來,顯然我的童年幾無快樂可言。

前幾年新聞裡面熱捧的讓孩子大冬天雪地里赤身打滾兒“磨鍊體魄”的“虎爸狼媽”和當年的我老爸,看到六爺對曉波這狠勁兒,估計得在影院裡感嘆自己終於高山流水遇知音,恨不能鑽進銀幕跟馮小剛握個手。

生養孩子,便覺得孩子一輩子都欠自己的,自己對孩子擁有控制權,他(她)的一切都是自己給的,這是很典型的中式思維,很多中國家長都是這樣傲慢地對待自己孩子的。

這種 “嚴厲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沒有好處呢?影片明顯給出了答案:兒子曉波繼承了六爺這股子倔勁兒,獨立反叛,性格堅強,有事兒自己扛,無論如何不求助家裡。但他骨子裡卻並從未覺得六爺是個合格的父親,甚至不認這個爹。

“虎爸狼媽”式教育的惡果展現出來:缺乏溝通、親情淡漠、父子間尊重全無,成了只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家庭關係如果變成這樣,孩子再成功又如何?這種教育方式完全得不償失。

二、暴怒

東西方文化的本質差異,看典故便能略知一二:古希臘悲劇《俄底浦斯》的結局是,俄底浦斯殺了自己暴虐的父親,最後伏罪自戳雙目;而中國的聖人舜,則是父母怎么虐待折辱他,都選擇了默默隱忍和逆來順受。

神話傳說中的哪吒三太子,堪稱中國叛逆少年鼻祖,其形象被繪製在搖滾樂隊LOGO中,取其“哪裡有壓迫哪裡有反抗”之意。但哪吒反抗前有個前提——剔骨還父,剔肉還母。也就是你得先死一回斷絕家庭關係,才有反抗資格。這是中國文化對家庭關係最深層的倫理暗示,傳統觀念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老子管兒,天經地義”。家長打死孩子都是應該應分,不能反抗。這種反人性的想法,恰恰就是中式家庭關係延續至今的思維基礎。

在影片中,六爺認為曉波既然是自己的兒子,就是自己的專屬物品,從穿著打扮到舉杯姿勢,都需要嚴格遵循他認準的那套“規矩”,如若不然,曉波面臨的就是他拳腳相加的雷霆之怒。極度的控制欲與強烈的父權意識,就像幾千年來加諸人們身上的一具枷鎖,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也送了半條命(張愛玲《金鎖記》)”。

六爺年輕時是一個充滿反叛精神的“混道上的”,雖生活窘迫,但他的行為模式帶點兒李白《俠客行》中“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自由遊俠風範。資助貧困女生、怒斥圍觀跳樓者等場面也映射出了他骨子裡的耿直和善良。可在家庭關係的處理中,他腦中堅信不疑的一些“規矩”,卻使他成了一個抱殘守缺,且對新生事物充滿憤懣的舊倫理維護者。

新時代看似物慾橫流,但有些舊的“規矩”真的好么?

三、懶惰

六爺和曉波喝酒暢談的一幕中,提到自己對孩子目前生活現狀的不滿,用“你開酒吧,開個屁”表示了對曉波理想的鄙視,但反觀他自身呢?打架鬥毆,拋妻棄子,無論如何都算不上一個有出息的人物。那段全民瘋狂的歲月,確實耽誤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但改革開放時“老炮兒”們也就二三十歲,所以,六爺年過半百卻仍一事無成的現狀,顯然不能完全歸咎於時代之弊,而更多的是他自身“不當駱駝祥子”的莫名其妙優越感與懶惰,還歧視體力勞動者所致。

想要孩子優秀,自身先優秀起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雖然六爺對曉波默默的付出和愛護不可否定,但是,在子女教育中,家長要以身作則這點上,他是相當失敗的。

四、嫉妒

1997年,台灣歌手任賢齊紅遍大江南北,彼時年幼的我還特地查《康熙字典》研究他名字的涵意。然後學會了一個成語“見賢思齊”,意思就是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要想辦法學習,使自己也進步,跟他比肩。

我們的六爺顯然不是這么乾的,當他看到昔日兄弟“洋火兒”不再是擺弄炮仗的混混,成了出色的企業家之後。對對方的態度急轉直下,處處挑刺。但是,洋火兒並沒做錯什麼,趕上改革開放大潮,擁有聰明頭腦,遵循時間觀念。靠自身智慧和辛勤獲取財富,過上更好的生活無可厚非。但在六爺眼中,這竟成了他的原罪。這一場戲裡,六爺的表現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在銀幕外仿佛都讀到潛台詞:“你洋火多什麼啊?當年一起混的,憑什麼我受窮你有錢,真是今非昔比,人心不古啊!”

這叫什麼?赤裸裸的嫉妒!片中六爺對比自己優秀的人的輕蔑,固然是他維護自尊的方式,但兒子曉波也恰恰因為這點而看不起他。六爺對與自身不同,自己所無法理解的人事物全無包容。要么翻臉無情恩斷義絕,要么想方設法踩人下來。對看不慣的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千隻腳的荒謬年代雖然已逝去,但其遺毒,卻成了中式思維中極惡的一部分。

五、色慾

許晴飾演的話匣子是六爺的情人,不僅人好看,而且用情專一。她的性格代表了一部分敢愛敢恨的北京姑娘,在六爺最需要幫助時,她拿出了自己全部家當。事實上大多北京姑娘都不拘著、不拿勁、有事直說、愛憎分明。

北京姑娘極少對喜歡的人真動氣,而是習慣於以插科打諢的調侃來逗悶子,例如六爺ED那段,話匣子沒說你怎么不舉之類的,而是挖苦:不行也好,您要是死我身上算怎么回事?把北京姑娘的調皮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六爺是怎么對待這樣美好的姑娘的呢?簡單粗暴推倒直接上,讓好多帶著孩子去觀影的家長尷尬,而且,誰會對看馮小剛的屁股有興趣啊!這場戲裡看不到任何對女性的尊重和愛護,無怪乎很多妹子覺得這是一直男癌電影。六爺像堂吉訶德一般舉著軍刀殺向冰湖前,雖然把寥寥無幾的家當空投給了話匣子,但畢竟沒有正式給這段感情一個名分和說法。有人理解為隱忍,有人理解為不負責,見仁見智吧。

在對奧斯卡經典黑幫片《三步殺人曲》的評論中我說過:中國電影裡缺乏真正的紳士,更少見真正的硬漢。其實,電影就是社會現實的濃縮。96年六爺拋妻棄子跑路,讓曉波一直記恨到新世紀,這“老炮兒”的行為,委實有點兒不夠爺們兒。有人說,六爺茬架前對亡妻遺像燒香彰顯他念舊情,但這畢竟只是走走形式主義。人活著時候你幹嘛去了?

所以,當六爺過問兒子曉波的感情,並說“不能嗅別人的蜜(搶別人的女朋友)”,曉波硬生生回敬了一句“關你屁事?”。

六、貪婪

六爺嘴裡一直念叨的老北京頑主行事規矩是“有里有面兒”,但當小飛女友把他輸的那十萬塊錢原封不動還給他時,他也沒說啥就匿下了。這點兒小小雞賊之舉,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可以理解的設定。畢竟這十萬塊錢可是六爺跑遍京城從各路朋友那裡湊的,其中還有話匣子的八萬家底。對方送回來,不收白不收。但這么乾,跟“有里有面兒”“講規矩”可是衝突的。

宋小明曾在《武之舞》中以“柔情鐵骨,千金一諾,生前身後起煙波”的詞句來讚頌中國古代俠客重義輕利的精神。導演力圖塑造六爺“重情義,守規矩”的形象,但中式小農思維中的市儈和目光短淺,只看眼前利益,視信諾如無物,恰恰是與“真正的俠義”矛盾的。

六爺收了這錢,說貪婪或許牽強,但錢一收,也就徹底宣告了他一直堅持的所謂“里子”的不正和“面子”的崩塌,他的行為,不知不覺間成了對他所恪守的“規矩”的最大諷刺,暴露了這些虛妄信念在現實面前的蒼白和虛弱。六爺也就沒法繼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了。當然,影片在這裡對人物的表現極其真實,充滿矛盾,並不完美的人性,才是生活的常態。英雄與反英雄的對壘,在六爺身上展露得淋漓盡致。

七宗罪,除了“饕餮(破壞健康的暴食)”六爺沒犯,其他一個不落,但他的身子骨顯然也跟健康搭不上邊。所以,身為家長,六爺對曉波、“老炮兒”對“小炮兒”的教育過程,最終以全方位多角度失敗告終。

老炮兒觀後感

在管虎導演的新片《老炮兒》里,馮小剛是歸隱胡同的六爺,是路見不平的俠客,是片尾那隻發足狂奔不甘被車水馬龍趕超的桀驁鴕鳥,是一個眼見世事紛擾隨時要忿恨到血管阻塞呼吸困難的心梗病人。

斗轉星移,時代巨變。和老炮兒們的風光傳說一同消逝的,還有世代相傳的江湖規矩。老炮兒是特殊年代的代表,當新的世紀來臨,他們注定要被新的勢力取代。老炮兒和小炮兒結下的梁子,老子和小子之間的愛恨交纏,遠遠不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那么簡單。

當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影節宣布將看似商業氣息十足的《老炮兒》選為閉幕片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訝異一番。9月8日晚,該片提早在水城首次非正式亮相,放映地點是極少用來看電影的新聞發布會廳。儘管135分鐘的片長、半截椅背和高懸的螢幕看得人腰酸背痛,但看完還是讓人緊蹙的眉頭一展——好片,妥了。

相比管虎的前作《鬥牛》《殺生》《廚子戲子痞子》,《老炮兒》摒棄了結構與視聽語言上的種種花哨技巧,也不像之前預告片透露的那樣風格濃烈,只用紮實沉穩的平鋪直敘,不急不緩,娓娓道來。主角配角,主線副線,均可圈可點。馮小剛本色出演,他的詮釋之精當,非任何學院派表演系教得出來;吳亦凡和李易峰也各自找到了偶像光芒與劇情需要的銜接點;許晴作為名符其實的女一號,表現出乎意料地好,褪去公主病,把北京丫頭片子那股子爽快勁兒演出來了。

在現下“藝術”和“商業”兩大派系漸行漸遠的電影市場,《老炮兒》讓人看到了雙方握手言和的美好景象;在當今世態炎涼不斷見諸報端的中國社會,《老炮兒》能重生浩然氣,振奮精氣神兒。影片並非盡善盡美,但無愧為有時代意義和思考價值的用心之作。當爹的和做兒子的,甭管多大年紀輩分,想看的裡頭都有,票房不會差。

《老炮兒》觀後感

管虎在金馬獎捧紅了黃渤(《鬥牛》),這次又讓金馬把最佳男主角獎雙手送給剛當主演的馮小剛。那么“小剛炮”是不是真正適合“這個角色”的人呢?當然了,不客氣地說,要不是導演這層光環罩著,他就是北京一老痞子。他可以在電視上罵,也可以在網路罵,可以罵金馬獎,也可以罵《是速度與激情7》,一邊罵影評人看不懂,一邊罵綜藝電影垃圾。他就是這么直溜兒,這么不和你客氣,這么要啥有啥就說啥的不可一世樣兒。

姜文曾盛讚小剛會演戲,說他不當演員,真是中國演員界一大損失。我覺得馮小剛個人與昆汀倒有幾分相似,看起來都痞里痞氣,多數作品卻充滿才氣,有嚼勁兒;還盡喜歡在自己電影裡客串,一天有事兒沒事兒瞎BB。

管虎當然沒有這癖好,他頂多在電影裡安插個乞討者,然後說乞討者來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其實是自己祖籍。搞得像模像樣。他曾在電視圈混了幾年,始終放不下早先學的電影,又開始拍了。《鬥牛》、《殺生》、《廚子戲子痞子》,無一不是霸氣側漏,敘事縝密,畫面特立獨行,無論要表達什麼主題,總會在循序漸進中推演出一套思想。

所以管虎要講這樣一個充滿時代感的故事,馮小剛要演這一個充滿歷史感的角色。也許沒有比這更配的搭配。

有同事說結尾欠缺點高潮,有同事整體上給七分。從來都是有人叫好,有人則不。在我看來,《老炮兒》並沒有透露出管虎的十足才氣,小剛的表演也不盡然完美,但直到最後一刻,讓人驚艷。

這股驚艷揮之不去,只要我一想起結尾,一想起起承轉合後的那一幕鬥爭,就憋著一口氣,想多看幾遍,再去二刷,舒緩舒緩。

我知道北京一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者還有些文化,但一定有過自己的輝煌。他們在文化名城下薰陶出的不是文化人氣氛,而是介於這之間的,不守舊又不立新,只顧著自以為的一股豪氣。說是揷架,又不是打架那么簡單。六爺就是這樣一個人。

沒事兒提籠遛鳥兒,也不刻意打抱不平,如同他不會刻意去尋找自己半年不回家的兒子,看到小偷偷東西厲聲責罵幾句,幫賣煎餅果子的老熟人給城管說幾句話,凡事兒都會點個道兒,霸氣猶存,卻又顯得不溫不火。

他與悶三兒等幾個人,身上留著年輕的遺留的“江湖風骨”,遇到事兒不會躲。他也常常感嘆現在的年輕人,打架沒輕沒重,不小心就插死幾個人。

“老炮兒”有老炮兒的規矩,“小炮兒”也有。現在敢玩的年輕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官二代。人家早就不管你那套規矩了。偏偏吳亦凡飾演的小飛,又是個愛讀武俠的闊少,不可一世,卻被六爺的“江湖俠氣”,有嘛說嘛的公平給震撼到,磕來碰去事件早已升級,卻還是相約頤和園揷架,乾淨利落。

中間故事很平,在管虎的調教下卻生出許多生氣,老子與小子的糾葛,時有時無展現出的老炮兒過去,六爺與小飛對峙,很多時候就是磨磨嘴皮子,沒有動手分毫,卻話聽有味兒,氣勢情感爆棚。甚至,在都市中看到了一股武俠的氣息!本來就該有的捷運十號線,怎么看起來那么違和!

這也說明了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堆火焰,你知道捷運上的六爺是主角,你會記得他。當六爺淹沒在了人群的洪流里,你才驚覺:這世界沒什麼不同。

當六爺犯病時,他就成為了普通人。再也無法對旁人指指點點。當兒子責罵他,當初是多么地不負責任時,他邊喝酒邊默默流淚,說:我給你磕頭行嗎!

就算堅信著“長幼有序,兒子不能打老子”的信條,情緒也在最後一刻崩盤。

六爺背起那把武士刀,忍著病痛,獨自去揷架。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死去,是在路上就病死,還是揷架時扛不住離開。

他就像平常那樣,把頭髮剃光,走出門,在巷子口,給常年坐在那兒的老爺子照舊點上煙。大霧(霾?)瀰漫,一個宛若永恆的特寫,他的臉上不帶任何悲喜。

在最後一刻,他站在冰面上,開始奔跑。震顫的鼓點與鋼琴化作節奏音樂,直擊人心。他開始痛得流汗,表情猙獰。步履卻史無前例地堅定,六爺就那樣一直地跑著,與青春作別,與歲月揮手,留下身後一堆昔日兄弟,跟著嘶喊。

《老炮兒》觀後感影評

老炮兒,電影結局定格在老六舉刀奔襲,心疾發作,倒在冰封的湖面上。綠色軍大衣,長柄日本軍刀,都來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與老六一同逝的,不僅是一個時代,還有他所代表的中國騎士精神。

其實,老六背後的那一幫老兄弟,在最後的茬架出現與否,都已經不再重要,電影已經充分表達了它想說的。反而覺得,如果電影的結局是老六孤身一人,奮力掙扎,抱刀而死,這樣的結局更具表現力,電影更有唯美的味道。畢竟,悲劇就是把人所希望看到的,摔碎了給人看,如此才有更為強大的震撼力。老兄弟的出現,與其是說給冰冷的季節、或者說冰冷的現實幾許暖意,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觀眾期許、導演安排的自我安慰。如魯迅所說,“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

現代社會中,最有力量的兩樣,權力和金錢,老六都不相信,他有他自己所信奉的那一套。老六信奉規矩不能亂,所有事情一碼歸一碼,錢的事兒錢解決,文的事兒文解決,武的事兒武解決,彼此不能錯位,錯位就是亂了規矩,使錢解決不了動手的事兒,動武也解決不了是非的事兒。在他的信條面前,生命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

老六做事只求心安,不求回報,他也希望這能成為別人的處事原則;他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至於別人如何對他、如何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是並不在乎的。他要管閒事,要打抱不平;為救悶三,他四處籌款借錢,悶三出獄後他卻絕口不提此事;他借錢時看到朋友的難處,不但無法開口,還偷偷的留下一筆錢;幫助乞討女孩兒,他明說了,你要是騙我,那我也認這個栽;面對大款老友洋火兒,他卻始終不願主動開口提借錢之事,儘管彼此已是心知肚明。

水滸的聚義是老六心中的理想。他甚至跟兒子半開玩笑說,要把自己的小賣部改造成聚義廳的擺設模樣。一部江湖的片子,整個電影裡面,卻只有兩個名字是帶有江湖輩分色彩的,那就是“六哥”和“悶三”,同時這兩個人也是最為堅守信條的。兩人的打扮、形象似乎都定格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顯得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老六曾經對自己的行事風格和江湖智慧信心滿滿,當他拿著兩千元錢找小飛了事兒的時候,被年輕一輩譏笑、諷刺,甚至抽耳刮子,多少會讓人想起唐吉訶德沖向風車滑稽一幕背後的絕望與淒涼。但老六似乎並不在乎這些,將如何受辱回頭就毫無遮掩的告訴了朋友。因為在他眼裡,這些無關面子、不是恥辱,而沒按規矩做事兒、無法擺正擺平,那才是最大的恥辱。

老六有他自己關於生和死的理解。How can a man die better than facing fearful odds? For the ashes of his fathers and the temples of his Gods. 怎么樣才能死得其所而不怕死亡,是為了保護信仰的聖殿和追尋祖先的足跡。

任何一件偉大的作品,都是帶有藝術神秘感的,每個人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解讀。老六最後舉刀奔襲的那一幕,可以看作是生命最後的吶喊,也可以看作是英雄垂死的反抗。

多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半壁江山一直被歐美電影所占領。從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終結者,到動作電影007、碟中諜,再到神話電影加勒比海盜、指環王、哈利波特,甚至到感情文藝片辛德勒的名單、阿甘正傳、鐵達尼號,無不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其所宣揚的西方騎士精神也構成了它們的文化核心,將思想層面上升到反思生命價值和精神傳統的神聖高度,也成為了它們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