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5篇觀後感350字

《上海堡壘》是由鹿晗,舒淇等明脅同出演的科幻電影,講述的是地球遭到外星人的襲擊,其他據點都紛紛淪陷,上海成為了最後的希望!希望以下的影評對您有所幫助。

《上海堡壘》觀後感

8月12日,我寫了一篇《<上海堡壘>網評分析》,已經被百度以“《上海堡壘》跟《流浪地球》誰好看》觀後感影評5篇》”,粘帖進第三評中。今天看到各地方黨報也在密集關注“上海堡壘”,甚至連“反面的好教材”這樣的話都用上了。我感到有必要再評堡壘。

西夏的《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是我目前看到了對《上海堡壘》所作最深刻的一篇影評。我談三點自己的看法:

其一,我非常讚賞西夏的冷靜理性的分析態度。他非常厭惡人們用“撲街”這個漢語辭彙描述一部電影的失敗,我感覺每當一個正人君子說出這個詞的時候,都會立即顯出一副赤裸裸的市儈嘴臉,是那種看到別人當眾出醜就幸災樂禍的心態。畢竟跟《流浪地球》一樣,電影行業還有無數人為這部電影付出了誠實而有價值的勞動。

眼見得一場手撕《上海堡壘》的網路群毆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大有痛打落水狗或者落井下石、牆倒眾人推的意思。顯然,對這部已然破產的中國電影進行毫無節制的謾罵不但可以毫無壓力地顯示智商優越感,也比談論很多其他敏感的社會問題或者談論另一部描繪真實歷史上的上海保衛戰卻無法如期上映的電影來得更加安全因而無懼無畏。這種“飽和式惡評”或“報複式吐槽”自然反映了某種極不健康的輿論生態。

西夏道出了我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代表了有良知觀眾的普遍心聲。

其二,西夏認為《上海堡壘》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而高度可信的“世界觀”。對於《上海堡壘》的世界建構,具體而言就是在人類面對外星文明衝突、全世界喪失了大部分抵抗能力而只剩下上海的泡防禦體系的情況下,人類的社會生活在戰時狀態該什麼樣、那時的科技文明是什麼樣、街頭風貌和人們的精神狀態該如何、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變得如何,從政府組織形態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服飾與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等等會是什麼樣以及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西夏的分析一針見血,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我基本上認同。其實,《上海堡壘》在試圖建立“世界觀”,但又不成功,或者說很微弱,遭吐糟。

其三,西夏又以好萊塢的《獨立日》、《銀翼殺手》等科幻大片作為參照系,進行比對後,指出堡壘的薄弱與改進之處。毫無疑問,西夏講的都沒有什麼錯。但是,西夏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前提條:中國科幻電影的現實處境——剛剛從無到有,嬰兒期。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也必然有一個自我摸索與成長期吧?一下子就與好萊塢成功的大片進行比對,有點大躍進式的超英美味道。我們應該寬容對待國產科幻電影,許允失敗。現在輿論一轟而上,說《流浪地球》多么的成功。其實流浪地球也跟海堡壘一樣,都是不太成熟的探索式作品。年初,我在紐約觀看了《流浪地球》,那是皇后區最大的一家影院,若大的放影間裡只有一對夫婦和我三個人。我從心裡感到中國電影走出國門,得到國際認可真是任重道遠。

只要想想我們的遼寧號與大國航母的差距,還有我們的國足,國家花巨資,怎么也踢不出個樣子,大家就應該明白《上海堡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持寬容的態度

《上海堡壘》觀後感二

《上海堡壘》已經降低到3.2了! 豆油們的評價整體客觀,這部電影至今我也沒有看過,從一開始有這部電影開始我就不是很看好,連一點期待也沒有,也沒有勇氣走進電影院! 從一個側面來看這部電影,蹭熱度的行銷方式笨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從《流浪地球》公映乃至發熱開始,我就有一個不祥的預感,國內馬上就會有一大波外星人👽一大波殭屍紛至沓來,可我們的電影人和投資人偏偏要步這個後塵,史匹柏的《大白鯊》就是明證! 至於現在很多的媒體們、豆油們更關注的是流量明星的如何如何,我倒不是這么認為的,20xx年以前或者30年以前,那個時候我也喜歡周潤發劉德華...等英俊小生,他們也許就相當於現在的流量明星吧!他們的成功有賴於電影公司的推動更在於他們的努力!現在口誅筆伐的是鹿晗是流量明星,也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鹿晗沒有個人的努力,是流量是顏值推動了他!也許吧! 給鹿晗一點兒時間,時代很浮躁,他本來就不是一個明星,他在努力成為一個明星,但內功是前提!

又想到的: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以前,我們的父母、長輩、老師、媒體也看不慣那時的我們,總是說人心不古之類的振聾發聵的話,那時的我們狂熱追星,校門口賣的全是明星照片,課本上貼的全是明星不乾膠,家裡牆壁上貼的也全是美女、硬漢照片,這本來就屬於哪個時代!時過境遷,我們慢慢長大了,也開始學著當初長輩的樣子,又開始看不慣那些比我們小的或更小的人,鹿晗屬於這個時代,他不會不知道依靠顏值流量並不能能長久這個道理,只是身不由己罷了,作為出生於70年代的一代,我會告訴他:加油!!!

《上海堡壘》觀後感三

電影《上海堡壘》的初次爭議來源於同《流浪地球》的“捆綁宣發”,被認為是蹭了大熱電影的熱度,但就實際情況而言,這很可能是被外界誤解了。在20xx年中國科幻大會上,20xx年開始連載,並於20xx年推出單行本的《上海堡壘》在影視化方面是和前者平級的熱門話題之一。兩部影片出品方的合作也的確在《流浪地球》上映前便已經開始。

造成這種誤解的部分原因,是同為3.6億級投資體量下懸殊的質量對比。與席捲46億元人民幣票房的《流浪地球》相比,《上海堡壘》目前票房才剛剛破億,豆瓣評分更是慘不忍睹,被稱作“超過了0%的愛情片”……這部接棒“小破球”的科幻愛情故事,終於在一系列的操作中爛成了一個都市傳說。

目前豆瓣評分3.2,幾大熱門電影平台預計票房不會超過兩億

20xx年《上海堡壘》單行本出版後,以奇幻和青春文學見長的江南因此進入了中國科幻名人堂。《上海堡壘》的影視化道路始終被人期待著。

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小說《上海堡壘》中軍事常識儲備羸弱,過多的太空歌劇元素讓其科幻屬性顯得輕且淺,但20xx年前或更早的國產科幻普遍追究立意高度和宏大敘事,這部作品在當時大幅度更新了國內讀者對於“本土科幻”的固有印象——一方面,人物並非被某種哲學思潮或集體敘事捆綁的戲偶,而是真正傾注了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情節設計精細,卻沒給人太多的雕飾感,設定在近未來的時間點和大量熟悉的生活細節讓讀者有了相當良好的代入體驗。

作者巧妙地將人物個性和成長安插在了小說的細節里,使故事的升華有了現實根據——原作小說中,在緊張的戰爭間隙,肩負著拯救和保衛上海重任的年輕人們會在舊機房裡打上一局《帝國時代2》,那些在遊戲中畏首畏尾或得意忘形的表現,都是為後文埋下的伏筆。恆星際戰爭的殘酷和青年生活的溫度,在這樣一種別樣的架構下聯繫了起來。

我的房間是1103,床單又沒有換,打開暖瓶,裡面空空的。我把花扔在桌上,剛坐下,外面就傳來敲門聲。我打開門,一個高個子立刻把腦袋探進來。“江洋,帝國?”高個子一張瘦臉,兩頰像是被刀颳了似的線條犀利,兩隻眼睛精光四溢的,他正挑著眼角看我,倒像是挑釁。“還有誰?”

原本來說,這本小說有充足的理由擁有一部成功的影視改編,可莫名其妙的努力方向和對科幻尺度的錯誤衡量,在不同程度上扼殺了這種成功的可能性。

有人把電影版《上海堡壘》的超低分歸咎於“對流量明星不滿的集中宣洩”和“對科幻加言情組合的排異感”,這些問題或許都存在,但相較於劇本本身的支離破碎和邏輯不通而言,上述問題可能都僅僅只能被稱作瑕疵。

當觀眾抱著“看本片如何還原原作”的心態進入影院時,最讓他們難受的應該還是“幼稚、低劣,且和原作關係稀薄”的劇情本身:那些散落在故事中,分布於每一個科幻情節間的感情線索、生活化的細節,在大量的刪減改編後變得稀少且缺乏聯繫,嚴重影響了角色行為的合理性。

同時,原作中“有缺陷但還算自洽”的科幻設定在魔改後糟點滿滿——原屬於地外科技的堡壘和武器成了“中國創造的科學奇蹟”,角色間的人情味和鬆弛感被緊張的軍事題材風格替換……整個故事被籠罩在了一股奇特而荒誕的狹隘情緒當中。

更多線索表明,電影中令人絕望的表現,可能是一種“故作姿態”的產物:人們在影片上映前的預告片和剪輯花絮中,發現了“大量理應出現但並未被放入正片的內容”。《上海堡壘》現在呈現出的粗糙單薄的故事面貌可能不完全是因為創作者的認知不足——事實上,導演和演員對青春劇怎么拍都更為擅長。

所以,這也許是一個刻意選擇的結果:或許是看到了《流浪地球》的“以硬制勝”,又或許數度敏感於輿論上對科幻作品的看法和態度,出品方在上映前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就是不惜減弱作品的特異性,不惜犧牲作品的完整性去剪輯影片,以為這樣可以向已經通過市場考驗的成功作品靠攏。

這段在原作中無比重要的情節,僅存在於預告中

正如我們在《流浪地球》上映前並未想到中國科幻可以呈現出如此波瀾壯闊的幻想一樣,大量被影視作品帶起的新生代科幻迷們也沒有完全體會到中國科幻的廣闊和繽紛。早在20xx年前,當不少人的科幻觀點還梭巡於宏大敘事的深刻和宇宙戰爭的爽快間時,中國科幻本身已經進行了一次艱難但可貴的跳躍。

在那些上升到人類高度的討論之外,劉慈欣也有著《詩云》《鄉村教師》《帶上她的眼睛》這樣立足於中國大地的綿長想像。當時的年輕科幻作家已經在嘗試探討著更多的東西,比如勾勒“未來年輕人怎樣生活”的細節。

但在科幻電影領域裡,創作者們對科幻文本這一面的呈現依然讓人沮喪:《瘋狂的外星人》里的笑點畢竟和《鄉村教師》的溫度迥異,而《上海堡壘》這樣原本以星空戰爭為幕布的青春題材,再度陷入了“未來年輕人生活在真空里”的失真感——在大銀幕上,那時年輕的人們在做什麼依然只是一個空洞的剪影,缺乏細膩的表現,甚至沒有。

鹿晗在片場拍戲時,手機遊戲長期線上,甚至打過通宵。在影迷探班時,曾經有電影《上海堡壘》的關注者對此大感不滿,並對演員的職業素養提出了一些悲觀的看法。但老實說,在我聽到這個“負面新聞”時其實還懷著幾分期待,因為那場充溢著親情與友情氛圍的《帝國時代2》對局,需要這么一個本色出演的快樂玩家。

然而最後,他們還是把這段剪掉了。

《上海堡壘》觀後感四

想了又想,還是決定以身犯險。

不然,總覺得批判它沒有什麼發言權。

#上海堡壘#,豆瓣評分年度最低,3.2分。有網友總結說,“#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翻開了新的一頁,#上海堡壘#成功地讓這一頁合上了。”

本小姐對鹿晗之類的流量明星在大小銀幕上的表現是沒什麼信心的,畢竟已經有太多前車之鑑了。

然後,看了這個電影之後,果不其然。

電影一開始,聽到地球新能源“仙藤”這個詞的時候,一秒出戲。。。“仙……藤……”emmmmm,你們開心就好。

觀影過程……劇情我都懂,就是作為戰備狀態的軍人和指揮官,江洋為什麼要留一個帽檐都壓不住炮火都沖不亂的帥氣髮型

還有,指揮作戰的司令官林瀾居然連南浦大橋的陷阱都看不出來這個智商是怎么當上司令官的

還有,這個指揮中心是紙糊的吧居然被外星人兩次輕鬆攻破。。。

而且,作為地球抵禦外星人的最後大本營,上海堡壘指揮中心用的是什麼高大上的通訊系統居然和外界輕易“失聯”

“這么多個發生器,我跑一遍自檢大概需要20分鐘。”江洋對林瀾說。

然後江洋檢查了一個發生器之後就開始呆呆地看著林瀾聽她說話……然後20分鐘就過去了……這是戰備狀態啊同志……

被外星人多次進攻之後指揮中心開會討論建議放棄上海全部撤離……然後我方的總司令官說,“我還有最後一個作戰計畫,應該會奏效。”

…………………

“那就是放棄泡防禦,全部能量供給上海大炮。”

納尼?這不是廢話么電影一開始不就說過了么?“泡防禦和上海大炮共用仙藤的能量系統”……

作為絕對英雄男主角的江洋同志最後的台詞“向我開炮!!!”……emmmmm……很好很強大。(江洋必須死不了啊!)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鹿晗和舒淇這是什麼魔鬼搭配啊?!!完全沒有一點CP感好不好!!!

(最後的最後,被劇組和冬粉大吹特吹的電影特效,說實話還不如我稍後看的第二部電影#烈火英雄#。。。)

好了,你們不要再去貢獻電影票浪費人民幣了。我來替大家踩雷就好。

《上海堡壘》觀後感五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但丁的方舟(來自豆瓣)

來源:

正常情況下,“口碑票房雙撲街的公認爛片”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電影”這兩種修飾絕不會用在同一部作品上,《上海堡壘》卻是個例外。

當然,後一種評價更多只是網友們的情緒宣洩與誇張調侃。但這部鹿晗、舒淇主演的“科幻愛情片”上映後,的確引發了一輪奇異的現象——明明豆瓣已跌至3.2分,票房走勢是誇張的墜物線,卻因官博失態、導演編劇齊道歉,討論熱度一度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一條廣為傳播的說法即是:“它為流量鮮肉關上了中國電影的大門,這可比打開中國科幻大門重要多了。”

《上海堡壘》票房走勢

說到底,觀眾苦“流量電影”久矣,苦“熱門IP+流量明星=票房”的圈錢公式久矣。

這條“爆款”公式風靡國內影視行業多年,一度讓影迷們產生確實無可奈何的時代錯覺。不止客群,就連從業人員也有太多在“大數據”的精明算計下,將這條公式奉為至理。流量經濟最火的時候,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曾宣稱自己研究出一套“屌絲購票心理學”,打算不再請專業編劇、先用“同人寫作大逃殺”的方式孵化IP,而掌握電影市場的決定性因素就是:“首先有一個IP,然後是強大的明星陣容。哪怕故事很爛,我至少看張臉也可以。”

前些年儘是此類資本搭台、流量為王、質量湊份的戲碼,觀眾不傻,被“騙”久了憤怒在積壓,他們持續用手裡的人民幣投票,對看似冷靜理性的資本進行著反噬。儘管“流量電影”的下行頹勢早有端倪,但《上海堡壘》在聲勢浩大的嘲諷聲中,的確成為了一次爆發性拐點,它的“見光死”,似乎扯下了流量電影光鮮顏面上的最後一條遮羞布。

所以在此之後,“流量明星+大IP”的製作模式就徹底不靈了?眼見IP和流量壘起的高樓搖搖欲塌,這部電影為它壓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市場遇冷,流量電影泡沫終破

這棟“樓”的地基,是六年前打下的。

20xx年,郭敬明把自己的最大IP《小時代》搬上銀幕,找來當年的“流量女王”楊冪做主演,集結陳學冬、鳳小岳等鮮肉陣容,在同個暑期檔連映兩部,一時風頭逼人。《小時代1》和《小時代2》的豆瓣評分分別只有4.7和4.9,如此低的口碑卻一共捲走近8億票房。

那個時候的中國電影市場正處於疾速擴張期,剛開始享受巨額人口紅利。在20xx年《泰囧》票房突破10億以前,國產電影最高紀錄才6.5億,《小時代》的成績可謂非常驚人。

隨後兩年續集如期上映,《小時代》四部曲總計拿下了17.86億票房,評分清一色穩定在5分以下。

資本似乎發現了一座富礦。原本創作變現是最具不確定性的,但商業運作必然會尋求某種可控規律,把投資風險降到最低。20xx被稱作“IP元年”,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軍影視行業,以高價購買小說著作權,在“大數據”和“流量”的導向下進行翻拍改編,15-20xx年也就是“IP+流量”這套模式最火熱的時期。

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收穫了10億票房,吳亦凡、林更新主演的《西遊·伏妖篇》在春節檔斬獲16.52億,就連《老炮兒》《長城》也得塞入他們以期獲得更好的收益,“流量明星自帶票房”的神話立起來了。影視公司趨之若鶩,而觀眾“上當”幾次之後已經嗅出了不對勁,但那兩年幾乎毫無辦法。畢竟再怎么罵,用相同模式炮製出來的影視作品還是充斥著大銀幕和小螢屏,而且看上去還真有不少人願意買賬。

風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的呢?有觀點認為早在《爵跡》就有所預示,它在陣容更加豪華的情況下竟然賠錢了,郭敬明情緒失控甩出那句“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但《爵跡》是一部純CG電影,首先在技術上就翻了車,演員們被轉製成3D模型後表情、動作僵硬,反而掩蓋了演技如何。技術不成熟先吸引了大部分吐槽火力,光是“恐怖谷效應”就勸退了一大群人,對“流量電影”的傷害效果還不夠顯著。

到20xx年暑期檔,吳京的《戰狼2》正面PK《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才算在越吹越大的泡沫徹底爆開前,結結實實地捅了它一次。

網文改編的熱門大IP,劉亦菲加楊洋的明星陣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完美復現了阿里影業的策略。可首日賺得1.6億後,差得過分的口碑讓它的票房斷崖下跌,最終以5.3億收場。在相同的檔期,這僅僅是《戰狼2》的十分之一。

《戰狼2》無疑給國內電影市場打了一針雞血,更重要的是近年“爆款”電影的類型逐漸多元化。20xx年春節檔票房冠軍是戰爭題材的《紅海行動》,暑期檔冠軍是現實題材的《我不是藥神》,20xx年科幻題材的《流浪地球》和動畫電影《哪吒》各自登頂,觀眾選擇變多,口碑與票房的正相關關係愈發密切,不重視內容的流量電影基本就不剩活路了。

《上海堡壘》拍攝於20xx年,正是瘋狂堆砌“IP+流量”的末班車。原著作者、影片編劇江南還被網友扒出當年言論,他曾因為有鹿晗出演男一號而沾沾自喜,誰料想等到兩年後上映時《上海堡壘》已經顯得如此不合時宜。這部號稱歷時6年,投資3.6億的電影至少需要10億票房才能回本,然而本片上映一周才1億,預測票房1.2億,如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歐洲攻略》《擺渡人》的教訓都不夠的話,《上海堡壘》遭遇前所未有的崩盤算是把這套模式的喪鐘敲得震耳欲聾了。

導演馮小剛曾在上影節論壇上痛批“IP都是屁”,北大教授戴錦華也表示,“都去拍IP是危險的,你以為你撿到寶,結果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影評人李星文則在《今日影評》中分析稱:“流量明星+大IP”等於票房號召力,是對電影的誤解,“網際網路資本不了解傳統狠抓劇本、精工細作的電影產業,只懂得分析數據,其失敗的根源在於網際網路運作模式與電影生產過程並不一致。”

目前的電影市場也許還得消化幾部兩年前拍攝的電影。下個月即將上映的《誅仙》還是同樣的套路,也立項於20xx年。當一套模式被證明無效,還會有新的替代,近年精明的投資方或許已經把目光更多投向戰爭題材、現實題材和動畫電影了。不過網際網路行業本身也早就喊出“內容為王”,各路資本肯定也清醒地意識到,現在“流量+IP”對拉動電影票房的作用微乎其微,影視行業的創作、創收終究會回歸理性。

那些優質原創劇本、會耐心打磨作品的團隊在立項之初就能有資金支持,當然比等到察覺苗頭不對,再去捆綁《流浪地球》行銷強多了。

不過,流量電影越來越少,流量明星們的日子也會隨之難過嗎?當下整套流量經濟體系是不是也受到了足夠的衝擊呢。曾經是楊冪、韓庚們,吳亦凡、鹿晗們隨後,當他們的號召力減弱,更年輕的蔡徐坤、王一博們又會出現,看上去依然有高漲的熱度,能接足夠的代言,在影、劇、音、綜各方面都有不錯的資源。

答案是冬粉經濟當然沒過時,連續幾部流量電影的“跳水”遠不足以讓流量時代落幕。但流量明星們的身上同樣覆滿了泡沫,大眾逐漸看透和反感那套娛樂工業的商業模式了,“流量時代”會退成由一個又一個“飯圈”構成的孤島生態,別說國民級偶像,連“出圈”都會越來越難。

《上海堡壘》上映間,有一條被網友津津樂道的悖論:鹿晗6000萬冬粉,哪怕十分之一的人去買票,票房也不至於低到才1億出頭。

巧合的是,就在一個月前,周杰倫vs蔡徐坤的微博刷榜大戰就赤裸裸地挑明了所謂的數據熱度有多少水分。“夕陽紅冬粉團被迫營業”後,不少原本根本不關注的人驚訝地發現,現在追星竟然辛苦如“996”,為了沖榜得像打卡上班一樣被壓榨時間。

其實就和在電影製作上輕視內容打磨、投機取巧地選擇“IP+流量”速成一樣,兩代“冬粉”的代差背後,也是因為商業運作採用了類似的簡化手段。

過去的鏈條是從作品到人,明星得先積累作品,作品客群廣了才能拿到更多資源,有更大商業價值。但實際上靠成名之後的人氣賺錢,比賣作品賺的錢多得多、快得多。周杰倫接點代言上個綜藝的報酬必然高過辛苦做一張專輯的收入。但內容創作又不可控,客群的口味總在變化。那放棄唱功、演技、專業造詣的漫長培養,砍掉“作品”這一環,直接賣“人設”呢?鹿晗、蔡徐坤們就誕生了。

會讓大眾逐漸反感、飯圈逐漸孤島化的原因也正在於——賣作品的話,不喜歡某明星的這部作品,可能會喜歡他別的作品,各明星的冬粉群體之間也不會互相排斥;賣人設的話,一旦無感,就會直接對明星本人產生厭惡。再加上沒有作品作為中間地帶,明星就必須直接和冬粉綁定,時間、經濟的大量投入讓各個飯圈之間基本處於敵視狀態,已經被榨取了很多精力脫粉也不容易,向周圍瘋狂安利更是讓路人避之不及。

商業電影正是面向大眾的娛樂產品,當流量電影的產品主體是“流量”而不是“電影”時,事實證明末路不遠。而當靠商業運作生造出來的流量明星們敗光路人緣時,哪怕鮮肉小花層出不窮,等在盡頭的也只有屬於小圈子的狂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