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記2觀後感:我們需要一場低幼的狂歡

:《捉妖記》這樣的影片,究竟適合什麼人看,僅僅是孩子嗎?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我們需要一場低幼的狂歡》。

在看過《捉妖記1》之後,我就一直期盼著第二部的上演。春節檔期,恰好又碰到我暫時“失業”的閒散狀態,自然不會錯過。

慵懶的午後,心情格外輕鬆,學校開學,影院裡觀眾並不多,但沒有影響電影的效果,黑暗中不時傳來會心的、溫暖而柔和的笑聲。

暖心!這是看過電影之後最強烈的感受。

進而有那么一點點期待,能否有更多的成年人走進影院,通過這樣的故事尋找現實之外的另一個自己?

想法幼稚嗎?或許有點。

但來一場低幼的狂歡,又如何?

當下的成人世界,貌似太“聰明”了。

越來越多的人精於計算。沒有利益的事不做,有了利益,哪怕背信棄義、出賣夥伴也在所不惜。名利財富就是唯一的目標,金錢就是唯一的信仰。什麼道德,什麼倫理,什麼誠實守信,這些,都成了包裝自己的工具。因此,“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開始流行,“精緻的利己主義”開始流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開始流行,“自欺欺人,掩耳盜鈴”開始流行。“有錢就有一切”,“道德多少錢一斤”,“誠信是拿來當擺設的”,這樣的言論常常讓我們目瞪口呆。道德底線不斷被突破,整個社會在病態的路上越走越遠。

有人曾經以一個即將長大的孩子的口吻如此描摹成人世界:

別人的每個眼神,每個舉動,每個笑容,都包藏有深度與莫可預知的緣由,對自己笑,不一定喜歡自己,熟悉的親友,有時才是最可怕的敵人,別人對自己的取捨,無不包含有精密複雜的衡量與計算,而笑容,有時未必是向著自己,甚至可能倒過來,是陰謀與攻擊的前奏!

或許作者經歷了很多不堪,才寫出如此的文字。但我們真正讀下來,會不會冒出一身冷汗:他所言,不就是我們身邊赤裸裸的現實嗎?人越來越虛偽和複雜,利益至上成了生活的準則,整箇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互害”模式,所有人,都陷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尷尬、危險、相互提防的境遇中,無力自拔。

但,聰明反被聰明誤。當一個社會,失去了溫暖和善良的包圍與滋養,是否注定將走向悲劇?

好在銀屏上,我們還有這樣一個美好的世界。

《捉妖記2》的主題是“家人”。小嵐與天蔭始終無法忘記胡巴。第一部中,他們用放棄來表達對胡巴的愛,但事實證明,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正確的選擇,哪怕是人和妖。就像小刺妖母子,只要在一起,即使坐牢,也是快樂的。

劇中刻畫最為深刻的一個角色是屠四谷,一個浪蕩公子,嗜賭貪財,自私自利,沒有人為他流過一滴眼淚,他也沒為誰流過一滴眼淚,在他心裡,“離了誰都行”。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俗生活完全俘獲、無可救藥的人,胡巴卻依舊用純良嬌憨面對,用吐口水的方式表達著對他的喜愛,為他的“死”痛哭,為他的活雀躍。在這樣的溫情面前,屠四谷心中的僵硬逐步溫暖、融化,冰冷的人性慢慢復甦,最後,他幫助小嵐和天蔭解救胡巴,打敗了邪惡的妖,並與笨笨重歸於好。

故事簡單易懂,溫情、搞笑、刺激、緊張、幽默,的確適合低幼孩子們觀看。但一切又是那么打動人心,愛情、親情、正義、偉大、善良、勇敢,這諸多普世價值如此自自然然地通過故事折射出來,讓人為之哭、為之笑,不能割捨,念念不忘。

生活,不能只有柴米油鹽的真實和殘酷,也要有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這樣一個故事,讓我們離開冰冷的現實,回到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從另一個視角,去發掘和彌補我們內心最為真實的需求!

誰能說,作為成人,我們不需要?

20xx年早春,我正經歷著人生中的一個波折。一年多的經歷,結結實實地、硬邦邦地衝擊著我四十多年來所形成的價值觀以及對人與人關係的理解。層出不窮的矛盾、糾結讓三觀得以顛覆,我不得不懷疑很多東西,我甚至擔心,自己用前半生傾力構築的詩意世界是否過於虛幻和脆弱,我能否繼續堅持?

恰巧,兩次接到常州工學院金祥曙教授和黃亮老師的誠摯邀約,最終欣然應允。原本我打算悄無聲息地離開這個地方,拒絕所有邀約,這才符合我的性格和此時的心境。之所以這一次沒有推脫,恰是因為我與金教授並不熟識,只有短短十幾分鐘的一面之緣。在沒有任何利益瓜葛的情況下,一個“陌生人”執意要給我餞行,不能不讓給我好奇。

這樣一個偶然的決定,於是就有了一場三人小酌近四個半小時的故事。

這算得上一個惺惺相惜的橋段吧。

金教授的幽默、風趣、真誠和深刻徹底讓我折服,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他的家風,他家老爺子的故事都深深吸引了我。在他和父輩身上,有著太多充滿魅力的地方,但有一點尤其對我充滿吸引力:那就是他和父親身上體現出的無比單純的一面。

誰能想到,他一個四十大幾的人,能夠在春節的時候,把一家幾十口人組織起來,重溫“踢毽子”和“捉迷藏”的遊戲?在看似孩子般的“幼稚”的行動背後,隱藏地恰是一個人最為珍貴的有趣和單純。

我們談教育,談孩子,談社會,談人生,欣喜地發現著彼此身上相同的DNA,也深深理解著彼此的孤獨和堅持。

最終達成共識:單純和幼稚,難道不是這個社會狀況下最寶貴、最稀缺的財富嗎?

這恰恰解答了我的困惑。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堅持內心深處最純淨的東西,即使在外人看來是傻傻的“幼稚”,也無需在意。

因為,這是人最難能可貴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