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紀錄片影評觀後感

編者按:近期,一檔名為《國家寶藏》的節目出盡了風頭。9大博物館、27件國家重點文物,數位明星出境,只為讓傳統文化與匠藝精工受到應有的關注和熱愛。圍繞這檔節目de 各種爭議,本期我們就來聊聊《國家寶藏》。

國寶,才是當之無愧的明星

今天若說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業巨賈。可如果你問某件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名譽,地位與財富的多寡,亦或是所謂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而說到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項器物,卻往往行不對路,說不到點。可見我們對自身文化歷史的忽略,對傳統價值的距離。

一件國寶的珍貴性,遠不是今天市場價值所能衡量的。就像拍出2個多億的雞缸杯,遠抵不上明成化皇帝與萬貴妃複雜政治環境下不離不棄的感情。

《國家寶藏》選取的鎮館之寶,如果以市場價值論,肯定超過雞缸杯,那他們所傳遞出的歷史文化價值,更是影響中華文明之進程。讓我們把娛樂暫且放一邊,把歷史撿起來。把偶像明星放一邊,把傳統文化拾起來。這樣,就有了中國文化類節目的又一次跨越,又一次變革。

讓國寶成為明星,是中國各大博物館一直是夙願。通過國寶講故事,論文化,說品味,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養,是文物被保存展覽最大的價值。《國家寶藏》有機會讓各大博物館的重器走出展廳,直面公眾,讓它們的不俗和偉大有機會被更多人知道,這是文物的幸運,歷史的幸運,更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幸運。

讓明星介紹是好事

很多人說,該節目明星介紹環節挺突兀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歡的明星介紹,更覺得是白璧微瑕,讓人覺得很鬧心。誠然,看著一個個年輕演員(或假裝年輕)穿著古裝演戲,多少感覺挺出戲,顯得做作。可就節目而言,這或許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首先,要想讓觀眾認可,就得最大限度吸引大眾關注。讓單霽翔院長一本正經講,除了專業人士和愛好者,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換台,不予關注。讓明星來,就能吸引年輕人。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國之重器才有機會把自己的身世告訴大家,把自己的文化價值傳遞給大家。若最起碼的關注都沒有,還談什麼宣傳呢?

其次,明星願意參與是好事。他們是名人,有名人效應,會有模仿與追隨。所以不論是梁家輝、王剛、段奕宏等幾位會演戲的,還是李晨、王凱等明星偶像,他們願意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公益宣傳,就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他們的存在,能讓更多人了解接觸並感興趣,這豈不是快事一件?

守護誓詞,並不傻

有人說他們每件寶物展示環節最後,都要念守護誓詞,南腔北調,都太過正經,好像入黨宣誓一樣,煽情而做作。這話我還真不認可。換做別處我不知道,可看著台上那些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國寶,傳承技藝的宣誓人,我只能欽佩。因為他們所說的,正是他們所做的。這檔節目給了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把幾十年所想所做的,當著世人一吐為快。

當有人說他們做作時,他們自己又做過點什麼?國人一向存在鄙視鏈。人家上台念誓詞,是因為他們夠資格。總比那些窩在家裡屁也不乾,就會罵這個說那個的鍵盤俠和嘴炮俠強千萬倍。看別人時候,先看看自己。真有能耐,自己乾點腳踏實地的事,乾點比台上各位更有資格念誓詞的事。

台上的各位,都是實幹家。他們會堅守這份事業矢志不移的堅持。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堅定的走下去,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一支延續下去。他們不善言辭,所以才有機會做出成績。今天有機會讓他們念出心中所想,是對他們的支持鼓勵,更是對他們的尊重和讚美。這誓詞,念得鏗鏘有力,震徹寰宇。

正本清源談信仰

梁家輝先生講述的【石鼓】一段讓我特別感動。一幕司馬池父子的對話,讓台下及電視劇前的我們認清了自己,認清了華夏民族的魂。

別人的信仰是高高在上,需要你磕頭捐錢,甚至捐軀的所謂神靈,我們的信仰,則是無數人生生不息傳遞教化的文字和歷史。不用磕頭,不用許願,不用捐錢捐自己,就可以讓你身在其中,感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活力!

這份信仰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每一件國博,是每一個漢字,更是家長里短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英雄史詩和為人教育。因為石鼓等文物的存在,我們認清了自己的過去,因為石鼓等文物的存在,我們更能認清歷史的方向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