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熱播網劇《長安十二時辰》黨員觀後感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枯燥無味的講大道理,沒有沒完沒了的愛情,有的是一顆為民的心、有的是一片為國的情,希望各位黨員幹部能夠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到初心、牢記使命,學習張小敬等人身上的亮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熱播網劇《長安十二時辰》黨員觀後感。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長安十二時辰》黨員觀後感

近期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一經播出便口碑大熱、好評如潮,不僅高度還原了盛唐繁榮景象,更以其環環相扣的出彩劇情成為20xx年暑期電視劇中的一匹黑馬。它並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探案懸疑劇,更不斷用“一片段預告飛減卻春”的手法,通過真實到極致的細節告訴觀眾:大唐盛世這襲華麗的袍子上,究竟怎樣爬滿了致命的虱子。其中所反映的價值和核心極具現實意義,值得黨員幹部深思警醒。

一葉知秋,歲之將暮。這是一個怎樣的盛世呢?劇中給出了許多細節:是收了二兩銀鋌就輕率放突厥殺手進入長安的老吏;是關鍵時刻只知搶奪靖安司官位卻治事無能的御史;是為了元宵節區區三日狂歡就耗費四百萬貫的太上玄元燈樓。當以劇中主角張小敬為代表的唐朝政府基層力量,在為使長安城避免可能毀滅的命運而汲汲奔走時,一些官員們卻懷著各樣的心思,在觥籌交錯中謀劃著名權力交換或利益分配。這些細節無一不揭示了這個“盛世”的種種致命缺陷,鮮明且諷刺。大唐之所以強盛,正是因為有張小敬這樣的接班人存在,他們用一腔熱血守護著這個國家。大唐之所以衰弱,正是因為一些官吏為了自己的利益無視百姓,無視曾出生入死的老兵,用摻了凍的冷水,澆滅了他們滾燙的熱血。基層幹部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通過他們的言行,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的生態。基層幹部更應該成為黨政領導幹部的過濾器,將恃強凌弱、貪圖享樂、升官發財等消極思想過濾掉,保障基層隊伍思想建設穩步推進。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劇中的小吏徐賓不去求官求財,傾盡家產研究竹紙,只是為了降低紙張製作成本,使得錄入吏能分配到足夠紙張去案牘書寫,令其重拾文案記錄的熱情。對於徐賓這樣的基層幹部而言,一張紙是他們能夠正常工作的基礎。對於其服務的大唐子民而言,基層幹部的存在是他們民生的保障。可面對辦公紙張缺乏的現狀,竟無一人想到研發新紙,諸多的基層幹部不去積極反饋,卻在文案記錄上偷工減料、敷衍應付。徐賓造紙事件,是大唐民生腐化的表象之一,當“徐賓們”的工作喪失了存在感之時,寒心的並不僅僅只是大唐的基層幹部,還有他們服務的大唐子民。這種狀態讓“白蟻”滋生了投機的念頭,也讓“堤壩”產生了缺口。徐賓何嘗不知這是政治問題而非技術問題,然而他還是選擇去解決技術問題,因為這是他唯一能為大唐所做的事,知其不可而為之,大抵如此。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信息記錄顯得尤為重要,基層幹部在辦公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更應當懷著一絲不苟的敬業態度,時刻把認真負責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以“實”為本、字字千鈞、如實記錄、還原“原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劇中,勤奮的舞女、盲眼的太婆、餵貓的小沙彌,這些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百姓,都生活在艷麗繁華的長安,有著自己或絢麗或暗淡的人生。這些人,看似和這個國家的強盛與衰弱並無關聯。但實際上,他們正是組成一個國家的沙土、山石、水滴和磚牆。李必和龍武軍對峙之時,曾喝問:“鯤鵬大,還是蚍蜉大?”李必將聖人和官吏貴族比作鯤鵬,將庶民百姓比作蚍蜉,一語切中了大唐衰弱的根本。那個遠去的盛世也正因這樣自私的秉性,難逃傾覆的命運。而接續下來的朝代,其興亡也無法擺脫這一規律。大唐的強盛,其本質上不在於皇帝,也不在於貴族和官吏,而在於那些看似弱小的“蚍蜉們”。大唐的子民,既能是組成江河的水滴、築成大壩的磚石,也能是洶湧的洪水,刨堤的白蟻。當“蚍蜉們”的利益被當權者所忽略、踐踏之時,當這些組成大唐這座堤壩的“磚石”失去溫度之時,也就到了“決堤之時”。基層幹部只有扎紮實實做好基層工作,將“服務於人民,取信於人民”作為重中之重,親身涉足到百姓中去,才能思百姓之所憂,解百姓之所愁。只有人民民眾獲得安定幸福的生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長安十二時辰》黨員觀後感

近日,良心好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網上熱播,劇情發展刺激緊湊,背景還原細緻入微,一個接一個的長鏡頭讓人看得直呼過癮。製作方的用心也是贏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收穫了一大票“自來水”和“鐵粉”。劇中塑造的張小敬一角,以“死囚”的身份被靖安司提調出來辦案一天,辦完事後仍要回到死牢,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卻拼了命的抓“狼衛”,奪“雷車”,追查“伏火雷”,為了長安百姓不惜犧牲“暗樁”,背上一世罵名,就連“姚相後人”姚汝能都忍不住質疑:“我不相信一個人什麼都不要,就可以提著腦袋辦差的”。在現實生活中,基層扶貧幹部和“張小敬”一樣,也讓人無法理解,扶貧工作又苦又累,通宵加班家常便飯,基層待遇和生活條件都比地市差一大截,光明前途遙遙無期,你說這些“張小敬”們,他到底想要什麼呢?

想要民眾滿意,百姓認可。上元節燈火照亮著整個長安,張小敬也在奔波途中給了姚汝能第一個答案:“看著長安老百姓樂樂呵呵的,我就覺得值”。基層幹部在基層,正應了張小敬“在長安呆久了,有感情了”的感慨,對自己的“長安”里的每一個人,每一條街,都有了深厚的感情,於是“張小敬”們奔走在扶貧一線,希望能用自己的辛勤勞作,換來貧困一線的煥然新生,換來破敗街道的整潔熱鬧,換來人民民眾的安居樂業。這些終年忙碌的“張小敬”們啊,就想看著自己的“長安”越來越好,看著“長安人”們笑逐顏開。

想要實現理想,大願得伸。李必提調張小敬時,曾與他在景龍觀進行過一番交心,李必坦言要做宰相,救天下百姓,所以讓他賣命為自己攢下功勞。張小敬給了他三拳,卻轉頭出門開始辦差。其實正是這次交心,讓張小敬心甘情願的賣命,在他的心裡,也有過守護天下百姓的宏願,但他身為死囚,自然無法實現,只能託付給李必。其實每個基層幹部的心裡都深埋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但經年沉浮下來,卻也自知難當大任,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既是“催人賣命”的擔子,需要“張小敬”們割捨原本可以照顧家庭的時間和原本可以放鬆休閒的身體去奔波忙碌;卻也是““救民理想”的託付,“張小敬”們今日在小鄉鎮奔走於扶貧一線,是希望能打好基礎,讓黨和國家帶領全國人民民眾在未來能夠過上更加幸福富裕的生活。

想要家人安康,子女幸福。張小敬在為長安安危捨命奔忙的途中,一直沒有放下過對聞染的牽掛,連李必都開始質問他到底是為長安,還是為聞染。張小敬也是對李必敞開心扉:“我一直把聞染當作親人,我們這些臭當兵的就這么點念想,想留下個眼睛,看著長安越來越好”。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對親人的牽掛,在長安的“五尊閻羅”不例外,在基層的“扶貧先鋒”也不例外,基層幹部跋山涉水奔走於扶貧一線,既是為了人民民眾,也是為了自己的骨肉至親,只有“長安”越來越好,自己的親人才能越來越好,只有“張小敬”們今日種下脫貧和穩定的“樹”,未來自己的兒女才能吃上富裕和平安的“果”。

《長安十二時辰》即將迎來決戰“伏火雷”的高潮部分,脫貧攻堅也同樣到了決勝的關鍵階段,“張小敬”們已經連續作戰了如此之久,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得償所願,守護好自己的“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黨員觀後感

最近什麼最火?當然要屬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恢宏大氣的長安城,可圈可點的唐代服飾,抓人眼球的緊湊劇情……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值得品味的還有其中蘊含的思想文化。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如今雖然人們習慣於二十四小時制,但也不能忘了這些 中國傳統的優美時辰,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十二時辰是先民們的大智慧,指引著後輩子孫過好每個當下,讓我們懂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劇中,在距離上元節花燈大會只剩下短短的幾個時辰里,在長安城面臨巨大的威脅之時,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張小敬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終於在最後關頭揭穿了陰謀,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是一個非常世界化的都市。這個城市歡迎“不同”,也鼓勵與“不同”相處。導演曹盾表示:想努力還原大唐的一天。在十二時辰內,劇中很多情節讓觀眾領略大唐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劇中最潮的長安人,在當時吃的是“胡食”——白居易就曾經親手做過“胡麻餅”贈送給好友,並且賦詩一首:“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民族融合帶來了大唐繁華燦爛的文明,它在吸收,消化與改造傳統之中不斷地豐富自身,最終形成了燦爛的文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因為有了平凡而渺小的我們,才有了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繁榮和昌盛。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這部劇讓我們看見了“人民”。劇中張小敬是一名孤狼作戰式的英雄人物,在明知無法獲免刑罰的情況下,盡其所能,撥開充滿重重危機之下的各個謎團,期間險象環生,他忘卻了個人安危,卻時刻銘記著長安城百姓的安危,堅定著為長安城解除危機的使命擔當。

《長安十二時辰》還在熱播之中,期待更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內容的出現。

《長安十二時辰》黨員觀後感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以再現恢弘大氣的長安盛景、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豐富的文化歷史等原因為人們所稱讚,再次掀起人們對於國劇的熱情。這部劇對唐代各階層進行了深入演繹,其中幾位角色生動的表演詮釋了何為基層幹部的處事之道。

做實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劇中的名為徐賓的角色,官為從八品,自知自己無法參與國策制定,自取俸祿進行紙張的改革之法,因為他相信自己做的這件事不是小事,而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基層幹部身在基層,同樣無法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但是基層也有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亟待人們去處理、去解決,小到平常百姓家的鄉鄰矛盾,大到為村民謀發展的規劃建設。基層幹部要明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所能施展拳腳的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抱有一顆拳拳愛民之心,處處為民辦實事,不虛與為蛇,才能造福一方百姓。劇中徐賓雖然才智過人,卻願意在最能幹實事的部門工作,一心只踐行自己的道,為國為民之道,做實事的道,就如因公殉職在基層一線的黃文秀同志,高校畢業的高材生,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只為在家鄉貢獻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

為人民,人民幸福就是自己幸福。劇中的主角張小敬,看似辦事毫無規矩可言,實際是他做的每件事都圍繞者一個中心——長安的人民。把人民裝在心中,不僅是政府官員需要做到的,這更是每個基層幹部需要做到的。張小敬看似玩世不恭,實則關心著長安城裡的每一件物拾,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他熱愛長安這個城市,更熱愛長安城中的百姓。所謂的不按套路出牌指的就是張小敬這樣的人,就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耗子就是好貓”,抓住了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從此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實現了國民經濟總值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基層幹部也要抓住自己工作的主要矛盾,為民辦實事,深入民眾,了解民眾的所思所想,解決民眾實際困難,才能與民眾打成一片。

基層幹部在基層做事要給自己打三個疑問,人民是否滿意?人民生活是否幸福?該自己做好的事是不是做好了?每日提醒自己,每日三省吾身,這樣才能不愧為一名基層幹部,方能在基層貢獻出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力量,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

《長安十二時辰》黨員觀後感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受到廣大網友的稱讚,劇中緊湊的劇情,精美的畫質效果和服飾,還有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給觀眾帶來強大的視覺盛宴,如果沒點鐵杵磨成針的精神,是很難做到的。人生就應該要經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責任,肩負起使命,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得人心者得天下”,可見“心”是何等的重要。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誠如清華大學畢業生張薇所講,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心工作,過好每一天,乾好每一件事,只有在年輕的時候奮鬥過、拼搏過、奉獻過,才是真正的“青春無悔”。“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是八年前,時年22歲的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的,她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做的。只要路是對的,就不害怕遙遠,只要認準是值得的,就不在乎滄桑變化,餘生漫長,不必慌。

天下之事必作於細。沒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視工作的人。不同的態度,成就不同的人生,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從而決定不同的結果。有網友坦言,如今的電視劇很難做到如《長安十二時辰》那樣,劇情注水,“服道化”敷衍,丟掉了打磨好劇本的本心。縱觀古今中外偉大人物,無不是事必作於細,科學家牛頓,迷於科學研究,廢寢忘食,有次煮雞蛋,錯把手錶扔進了鍋里;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練字入了迷,吃飯時把墨汁當蒜泥蘸煮著吃。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只有積極主動熱情的工作態度,才能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從而準確把握大局、抓住工作重點、用心做好工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擁有初心是件了不起的事,很多時候我們走了太遠的路,卻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作家史鐵生曾說,“初心,能讓我們保持純淨;能否我們即使身陷泥淖,仍潔白無瑕。來時是赤孑,歸時莫忘仍懷一顆初心。”用心打磨才能出好劇、乾成事,但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太多人過於追求一時之績,而失去打磨的本心。新時代的黨員要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忠誠,紮實做好本職工作,不忘立黨之本,不模糊視線,不懈怠,惟有如此才能向人民、向歷史交出更合格、更好的令人滿意的答卷。

用心做事,端正態度,不要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你,周圍潛移默化的環境影響了你,人一生本來是一條又遠又長的路,但當你停下來時,請牢記來時路,勿忘初心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