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靈山勝境

早上磨蹭了很長時間後,我們開始了靈山之旅。

剛開始還很順利,幾乎沒費多長時間。可是,從梅園轉靈山卻是一路坎坷。在車站等了很長時間,還是不見88路公車過來,倒是去歡樂嘉年華的車子開來了好幾輛。當我們等得快心焦而死時,一位小弟弟嚷了起來:“看,88路車來了!”果然,88路車姍姍而來。我和媽媽見此狀,連忙擠上車。可真擠呀,媽媽只能把我強行推了進去,而她自己卻只能呆在車門旁。我憑著個子小之優勢,轉到車子前部。這兒比起車門前不知舒服了多少倍!

一個小時後,我們終於到了靈山。淅淅瀝瀝的小雨象仙女編織的細發網,輕輕地罩在大地媽媽濃密的頭髮上。我和媽媽打著傘,隨著清靈的雨聲進入了靈山勝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照壁,我覺得它沒意思,便拉著媽媽繞過它繼續前行。

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五座石橋前。它們被稱之為五明橋,分別為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其中“內明”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代表內心明了、大徹大悟。我摸了一下其中的一座,是漢白玉做的,很象課本上說的金水橋呢!

過了五明橋,終於來到檢票的地方——勝境門樓。

出了勝境門樓,我們繼續前行就來到了洗心池。媽媽說她不方便洗手,不然的話會褻瀆佛的,我只能獨個兒洗了。洗心池最上方的蓮花是用漢白玉鑄成的,它是那么的純潔,不帶半點雜絲,使人有一種洗滌心靈的感覺。蓮花下方的波浪則是用黑岡石澆鑄,與蓮花相互照應,十分和諧。我接了一泓從蓮花里滴下來的清水,竟然還是溫暖的,直暖我心!我現在想起這件事還暗自後悔:媽媽沒有洗手淨心導致在靈山大佛前大動肝火,只因為我沒注意到石碑上刻的字而已。

走過洗心池後,我們很快就來到了佛足壇。聽到這名字,我開始運用我那聰明的大腦了:足便是腳的意思,佛足壇不就是佛腳壇嘛,照這樣說來我就可以一睹佛祖之腳的神聖面貌。可看了它才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麼腳。耐心地等待了一會兒,來了一個旅遊團,為首的導遊阿姨開始詳細地介紹起來。通過介紹我才得知,這個並不是腳,而是足跡。佛足壇上的腳印很特別,刻有千福輪,佛祖五趾齊長,腳底平滿,象徵著佛陀,供人禮拜。

我們對佛足壇進行“拜訪”後,又繼續前行。回頭一望,人群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佛足壇四周,他們都在觀賞著佛的腳印。再往前,便是天下第一大牌坊——五智門。五智門有7個門洞,大小不一,中間三個門洞上方兩面各刻有詞語。聽隨後而來的導遊說,上面寫著的六個詞語在佛教中稱為六度,也就是佛教的六個行為規範。我越讀越覺得耐人尋味,媽媽也忙不迭地記錄著。

正面為:布施、持戒、忍辱反面為:精進、禪定、般若在門上還一幅對聯,讀來爽口。

上聯為: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下聯為: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這幅對聯十分巧妙,四個靈寫出了凡人成佛的必要條件,四個淨寫出了靈山的素靜之美、之淨。不僅如此,它通俗易懂,真乃對聯之佳品。

過了五智門,我們便不自覺地踏上了菩提大道。菩提大道兩旁植著銀杏樹,在中國銀杏樹的地位相當於菩提樹。銀杏樹下的道路上刻著“不斷雲”浮雕,實為壯觀。大道中央刻有七朵栩栩如生的蓮花,這可是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噢!相傳佛祖出生時曾在東南西北方各走了七步,所到之處開出一朵蓮花。

我踩在蓮花上,心想這下可是福喜連連了。

走出菩提大道,我們來到九龍灌浴廣場。聽一位阿姨說,小太子從蓮花中徐徐升起的情景最是好看。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算了吧,先遊覽些其它景點後再回來吧。

細細看九龍灌浴,覺得它還是別有風味。四大天王托起一面獅子鼓,鼓面托著一朵碩大的青銅蓮花,太子像躲在花苞里等待吉時到來。八位天女、九頭巨龍與八組聖鳳散布蓮花四周,十分氣派。

我們繞過九龍灌浴,走了幾十步後到了降魔。降魔是一面巨大青銅雕像,內容為佛祖在菩提樹下戰勝妖魔、悟道成佛的過程。我第一次見到浮雕,對這種雕刻感到十分奇特。不僅如此,裡面的人雕刻得栩栩如生,表情明亮,實為雕刻之精品。

廣播響起,提醒大家到九龍灌浴廣場的正南面集合,等待九龍灌浴的開啟。我和媽媽連忙沖向九龍灌浴的前方等待那壯觀的場面。終於,音樂響起,噴泉升騰,激動人心的時刻被我們期盼而來。九龍口噴出一道道水柱,噴向蓮花,為蓮苞中的太子佛像沐浴,仙人則舉著玉盤接住落下的水花。樂聲中,蓮花徐徐開放,金身太子像從蓮花中緩緩升起。相傳佛祖出生時祥雲普照大地,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聲說道: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花園裡忽然出現兩方泉水、九頭巨龍,為其沐浴淨身。我不太相信這個故事,因為佛祖不會說出“天上天下,唯吾獨尊”這種話的,但其它倒是大有可能。待到蓮花半開時,我才發現角度不對,連忙拉著媽媽往左手轉,一直轉到太子佛像正面。只見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半赤著身子,緩緩轉動,意為“花開見佛、佛光普照”。過了一會兒,他便轉了180度,背對著我們。漸漸地,他又轉了半圈,笑眯眯地看著我們。九龍灌浴的壯觀場面持續了一刻鐘後便花合佛隱了。緊接著,72道清泉從銅鳳口中流出。我連忙用雙手接了聖水,湊上去喝了幾口。聖水不是特別的甘甜,但卻十分醒腦。

離開了九龍灌浴廣場,跨上降魔浮雕旁的台階,我們走了幾步來到了阿育王柱前。這根柱子長16.9米,雕有四隻石獅,為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所立,用於宣揚佛法。柱子以整根花岡石雕成,十分壯觀。我和媽媽驚嘆它的巨大,也想不通那時的勞動人民是如何雕刻它的。當然這是仿阿育王柱,真正的阿育王柱還矗立在印度的朱木拿河畔。

走過阿育王柱,買了可口的食品,我們又漫無目的地南行。

走著走著,來到了祥符三橋。這祥符三橋分別為慈恩橋、大覺橋與普渡橋。慈恩,仁慈寬厚也。大覺便是大徹大悟。至於普渡,當然是普渡慶生了。這三樣,可算是佛教的根本。

過了祥符三橋我一邊走一邊開著小差,胡思亂想著祥符三橋名字的由來。猛然抬頭,已到了祥符禪寺門口。一進天王殿的門,首先見到的是笑臉迎客的彌陀佛,他把寶杖橫在腿上,意思是:你到我這邊來,我既不管你吃也不管你住。彌陀佛兩旁是威嚴的四大天王,他們分別手持琵琶、持劍、持龍、持傘,意為“風、調、雨、順”。哈哈,好一個風調雨順啊!奇怪的是他們都把腳蹺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聽了一位導遊阿姨的介紹才知道,明代第一代皇上朱元璋做過和尚,他覺得高僧塑像的腳旁最難掃,便要求他們把腳抬起來。後來,朱元璋登基後所有的高僧塑像都改成蹺腿樣了。彌陀佛的背面是護殿法王韋馱。為什麼要讓他坐在這邊呢?因為他的職責是護住正殿,使廟裡的和尚能安分守紀,他揮著寶杖,令壞人戰戰兢兢。

出了天王殿,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有一尊佛祖的青銅雕像,是照著靈山大佛的模樣以11:1的比例縮小建造的,儘管縮小了11倍,佛像的風姿依然不減。大雄寶殿,自然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只見佛祖坐在大殿正中央,面目慈祥,他的兩個弟子阿難和迦葉站在兩旁的傘蓋下,仔細聆聽著佛祖祥細的講解。靠牆的地方是一些法僧,一共有十六個,形態各異。不僅如此,他們的名字也很古怪,我讀了半天也讀不出個大概。我繞過他們,來到佛祖背後。只見漢白玉雕成的觀音菩薩披著大紅綢子衝著我們微笑,難怪世人稱她為慈悲的化身。

出了祥雲禪寺,我們來到杏壇廣場。杏壇,自然是植銀杏的罈子了。廣場中央的銀杏可是老爺爺了,它活了上千年!(寫到這裡連我自己都吃了一驚,它比我們學校那棵百年銀杏大多了。)在這裡,我們還可以以最佳的角度與大佛拍張留影呢!

過了杏壇廣場,我們起勁地爬起登雲梯。它由218級石階組成,前108級可以使你除去108種煩惱,而後108級可以使你滿足108種願望(第一級和最後一級不算)。在石階中鑲著七幅巨型石畫,內容為祥符禪寺的歷史。我通過它知道是唐僧賜名小靈山,祥符禪寺則為他的好友所建,由唐僧的大弟子窺基擔任第一代主持。

輕鬆地蹬上了石階,我們來到了佛博館。聽說佛博館裡有許多文化寶藏,是值得一見的。媽媽買了30元錢的門票帶著我進了佛博館的門。裡面的展品大多是雕像,我對這些不感興趣,但也有幾個是文書或舍利的,引得我伸長了脖子觀看。轉了幾個彎後,我的眼界便開闊起來。原來,我們到了抱佛腳所在地。我見所有來抱佛腳的人都只是碰佛祖的腳指甲,我也這樣傻乎乎地效仿。可媽媽說不對,正確的是摸腳趾,我只好重新來過。

快五點了,我們連忙衝下去,衝出了靈山勝境門樓。大佛保佑了我們,使我們正巧趕上最後一班車,在吃晚飯之前到達太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