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引路人

是指能欣賞英語歌曲、影視,流行的、經典的?還是指自己說起英語來原汁原味? 因此,當一個人說他英語很好,或者一般時,也許很好的未必真得很好,一般的未必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水準。

學習目的不一樣,學習的素材、方法和時間也自然很不一樣。“30 天我的英語就流利自如了”,這完全可能,如果只是學簡單英語會話的話。但是,應該不會有人說30 天我就學會了口譯。 如果不清楚自己學習英語最終是為了乾什麼的,帶著完全不同學習目的的人學著同一篇教材,就如同沒有訂好旅行計畫一樣,跟著別人瞎轉悠,很快就迷路了。單憑滿腔熱情,夠嗎?我敢斷定:那股熱情瞬間即逝;亦或是苦哈哈了半天,沒有什麼收穫。 怎樣才能一下子把英語學好?別說我這是急功近利!是人都是這樣想。首先要有好的學習方法。找個好老師,也算是一條捷徑。但願不要找到水平太次郎。若有人對你只是空洞的說教:努力地去多聽多讀多寫多說。這樣的人,最好別去當老師。因為這般說教,誰不會講呢?問題是聽什麼?讀什麼?寫什麼?說什麼?千萬別告訴我去背字典,每天頭懸樑錐刺股,那些方法固然有效,可是天底下有幾個人可以做到? 有人建議出國,認為出了國,英語的神經就自動萌芽、開花、結果了。

人們可能會認為一個在國外生活過幾年的人的英語好過大學裡的英語老師。因為裡面暗含一個假設:出國就能無時無刻不接觸英語。但是,就算出了國,還是有很多人長期被中國人、中文的商店、超市、報紙、電視包圍著。 倘若有人對我說,不知道怎么就學好了?我的回答,兩個字:“瞎掰”;一個字:“撤”。天底下不會常常發生無師自通,夢醒後變仙的傳奇。我記得有人曾跟我說她的小孩到了外國的幼稚園,三個星期英語就流利得一塌糊塗。這也許是真?也許是假?真真假假,就看你怎么界定‘流利’。據我觀察,小小孩在一起,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玩兒,動作遠遠多於語言交流。能在一起玩兒 = 英語好得要命?從母親的角度,說明孩子能很好地介入交流活動中,對日後的英語學習是個很好的起步。但是,從語言質量的角度,英語什麼都會了- 這又從何談起呢?什麼叫“什麼都會了”。 談起學習經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總匯一下,有這么幾點:要有足夠的語言材料輸入;要有充分的語料吸收;要有足夠的實踐鍛鍊機會。 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好的教材,更需要好的引路人- 真正懂得教學的教師。只有這樣的教師才知道怎樣把教材用活,幫助學生有系統地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如果把學歷和經驗分開來看的話,中國缺乏這樣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