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讀後感

以理性早啟為起點,中國社會呈現出職業分途和倫理本位狀態,以下分論之。以理性早啟為起點,中國社會呈現出職業分途和倫理本位狀態,以下分論之。

二、倫理本位二、倫理本位

梁公謂中國社會為一倫理本位社會,是針對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國社會而言。梁公謂中國社會為一倫理本位社會,是針對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國社會而言。 至於三前年前的中國社會,他並不對其作過多研究,因為那段歷史雖在時間上占有不少分量,但價值也僅止於此,遠不及後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至於三前年前的中國社會,他並不對其作過多研究,因為那段歷史雖在時間上占有不少分量,但價值也僅止於此,遠不及後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 因此他對前三千年中國社會形態觀點也較含糊,只大致稱為宗法社會、封建社會,而沒有將此封建社會、宗法社會與西洋進行比較研究,只說應該大致相同。因此他對前三千年中國社會形態觀點也較含糊,只大致稱為宗法社會、封建社會,而沒有將此封建社會、宗法社會與西洋進行比較研究,只說應該大致相同。

周孔以降的社會方是梁公發力之處。周孔以降的社會方是梁公發力之處。 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舊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來:一面啟導人類理性,是一切舊習俗舊觀念都失其不容懷疑、不容商量的獨斷性,而憑著理性作權衡;一面諄諄於孝弟,敦篤家人父子間的恩情,令其成為人倫至情,而後由近及遠善推其所為,俾社會關係建築於情誼之上。他言孔子以一部《春秋》在舊秩序中勾勒出新秩序來:一面啟導人類理性,是一切舊習俗舊觀念都失其不容懷疑、不容商量的獨斷性,而憑著理性作權衡;一面諄諄於孝弟,敦篤家人父子間的恩情,令其成為人倫至情,而後由近及遠善推其所為,俾社會關係建築於情誼之上。 後西漢世倫理終令封建解體並取而代之,原本在此。後西漢世倫理終令封建解體並取而代之,原本在此。 此種由內而外的關係模式,使得社會富於平等氣息和親切意味,在他滋養下,維繫中國文化兩千餘年的禮俗不知不覺間誕生。此種由內而外的關係模式,使得社會富於平等氣息和親切意味,在他滋養下,維繫中國文化兩千餘年的禮俗不知不覺間誕生。 其誕生後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與其同壽於天地間。其誕生後千年不易,正如其根本所植的自然法,故能與其同壽於天地間。 孔子之學與其說在社會秩序與組織,毋寧說在完善個人,說白了就是“做人”。孔子之學與其說在社會秩序與組織,毋寧說在完善個人,說白了就是“做人”。 一個完美的中國人格,是在一系列倫理關係中產生的,以孝子為始,進於慈父等事。一個完美的中國人格,是在一系列倫理關係中產生的,以孝子為始,進於慈父等事。 他終其一生始終處於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及人與自然的普遍倫理關係中,決不允許也不可能有分毫脫離。他終其一生始終處於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及人與自然的普遍倫理關係中,決不允許也不可能有分毫脫離。 這就大不同於西洋社會的人生狀態,梁公將西洋對應於中國人家族生活的狀態稱為集團生活,若單從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狀態更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這就大不同於西洋社會的人生狀態,梁公將西洋對應於中國人家族生活的狀態稱為集團生活,若單從字面上理解,仿佛西洋人生活狀態更為合理,更有“合”的意味在其中。 細查起來實則正相反,須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將人域與自然、此群與彼群、自家與人家、自我與他人、靈魂與肉體甚至靈魂內部割裂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種利益,而極其局部地、謹慎地、不情願地、小心提防地妥協結合成為集團,並在集團間角力。細查起來實則正相反,須知西洋人是在普遍、深入地將人域與自然、此群與彼群、自家與人家、自我與他人、靈魂與肉體甚至靈魂內部割裂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某種利益,而極其局部地、謹慎地、不情願地、小心提防地妥協結合成為集團,並在集團間角力。 故此集團決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為了更好地“分”下去。故此集團決不含有“合”的意味,反倒是為了更好地“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