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藝術形式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但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並散居於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傣族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於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穀倉”的美稱;德宏地區“芒市穀子,遮放米”譽滿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區都是我省產糧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唐以來史籍稱傣族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傣族為 “茫蠻”或“白衣”;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自元至明,“金齒”繼續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但以上都是他稱,傣族自稱,則一直是“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種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一些差別。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種文字,現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這兩種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

由於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關帝、觀音的,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節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係。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跳擺。傣歷新年俗稱 “潑水節”,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曆四月),節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採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關門節和開門節,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曆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夥,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後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曆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後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這種跳擺活動現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 “做大擺”,白天誦經,晚上有歌舞演出,現在也不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