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序列訓練,提高作文素質”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作文一直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更加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如何進一步改革作文教學,切實提高學生作文的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增加研究的針對性,我們首先對學生的作文學習狀況和目前作文教學狀況進行了分析。

(一)學生的狀況分析

1.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的心態

"怕寫作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天敵"。一寫作文許多學生就叫苦連天,感覺握筆千鈞,筆管中難以擠出片言隻字。勉強為之,大多不堪卒讀,內容空洞,思想貧乏,語言乾癟,材料陳舊……作文一直是學生學習語文最大的障礙。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普及國中教學後,學生個體差異明顯,學習困難生面較大,基礎差,厭學情緒較嚴重,尤其是對思維活動要求較高的寫作,學生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第二,視野狹窄,閱讀量少。我校地處中山的邊遠地區,這裡仍存在著許多不發達的鄉村,部分家長忽視對子女的智力投資,不少學生連一本課外讀物也沒有。學校圖書館圖書藏量不多,也沒有設定必要的課時讓學生進行校內的課外閱讀。學生知識面窄,涉獵範圍狹小,與社會交流少,對周圍的人和事觀察不夠,遇事極少盤根問底,往往是一看了之,轉身就忘了。由於缺乏積累素材,採擷靈思的契機,作文內容大多空洞無物。學生也容易形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畏懼心理,對作文興趣索然,視為畏途。

2.思維不活躍,思路狹窄

中學生由於學業負擔重,自由活動和社會實踐時間偏少,作文的材料貧乏,寫作難有新意。再者,多年的應試作文,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被教師按應試模式牽著鼻子走,進行機械的操作,以致頭腦僵化、思維阻塞、文思枯竭,創造性精神被消磨掉,創造性思維被扼殺,並逐步形成盲目從眾的思維惰性。我校學生的作文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

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經歷、畢業於不同時間、不同國小的學生們對同一問題的認識和表述幾乎保持著驚人的一致,學生的思維在深刻的社會思想嬗變中竟沒有多少突破。本來學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視界是最澄明的,生命意識是最鮮活的,但他們寫老師總是帶病工作,深夜備課;寫做好事要么拾金不昧,要么雨中送傘……作文大都老氣橫秋,舊調重彈。這就暴露了我們的作文教學不知培養了多少思維酷似,無個性差異,無創造活力的"克隆"人!

3.思想幼稚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一統化標準的嚴酷束縛下,作文教學在觀念和實踐上墮入極端的畸型化,我校學生的作文也被一系列或隱或顯的苛刻要求逐入了一條狹窄不堪的死胡同,思想幼稚、蒼白。這首先表現在主題輕淺甜膩。大多學生在那種先入為主的崇高、光明和美好理念的支配下,只寫生活的"向陽面",縱情禮讚現實生活的幸福和發展遠景的誘人,思想的觸角只是停留在生活的表象而未深入複雜的深層。不敢以直面正視現實的無畏之眼,全方位"攝取"生活的原生態,不敢把筆觸伸向生活的"背陰面",不敢面對生活瑣屑的表象,進而透視其間深蘊的生活真諦和本質。其次是題材如出一轍。學生作文大多以司空見慣的"好人好事"來服從和服務於預設的光明主題。他們信手套用故事,甚至不惜自欺欺人地虛構故事,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可怕的作文"流行病"。

4.結構技巧程式化

學生很多時候是為了作文而作文,他們經常把注意力多放在寫作結構技巧上,他們不少的作文立意、構思和表達都四平八穩,很合規矩,能注意開門見山,首尾呼應,過渡自然,中心突出,行文流暢,但很難令人產生共鳴,原因是他們只是憑藉某種語言慣性,結構模式、技巧的運用,純操作性地向前推進,他們在作文時不約而同地編出雷同的故事,抒出相似的胸臆,並朝著一個統一的目標,用統一的寫作模式以滿足統一的作文要求。這種機械性作文的背後是根深於教育界的價值觀一元化、審美觀一元化的思維模式,它制約著學生作文的思維層次和具體的表達形式。

5.語言表達的障礙大

學生的作文語言貧乏,常存在"心裡有話說不出",或"愛你在心口難開"的語言障礙。具體表現在:

說不出:縱有千言萬語,落筆時,"一時語塞"。

說不準:縱然心中"豪情滿懷",落筆時,"所有的語言都顯得那么無力"。

說不好:"滿紙荒唐言",無人"解其味",只能感動自己,不能感動別人。

(二)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教學觀念滯後

傳統的作文教學觀念特別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導,我校也有不少教師在這些方面費了很大的力氣。他們常進行理論性的如審題、立意、構思、開頭、結尾、過渡等知識化的作文教學指導,並要求學生寫作文尤其是寫考場作文時務必嚴格規範。如此訓練大有"新八股"之嫌,作文教學觀念滯後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2.欠缺科學系統可操作性強的作文教材體系

現今中學語文教材,以閱讀訓練為主,作文知識和作文訓練包含其中,散見於有關課文及單元知識之後,形成不了科學系統可操作性強的作文教材體系,沒有作文教材或者說沒有理想的作文教材是導致中學作文陷入低效率低質量尷尬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3.作文教學隨意性大

一直以來,不少語文教師都是把作文訓練作為講授課文的緩衝的間歇帶。既缺乏一學期的作文訓練設計,更沒有每次作文課的施教方案。往往是隨著教師的興趣隨意命題,或者簡單地把題目往黑板上一寫,提幾點要求,讓學生苦思冥想,各顯神通算了。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盲目寫下去,沒有訓練梯度,不能形成作文鏈,全學期,乃至整箇中學階段的作文訓練支離破碎。難怪不少人感到中學的作文水平停留在三、四年級,大學則停留在國中一、二年級,呈"萎縮"狀態。的確,無計畫、盲目的、支離破碎的作文訓練,不但無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反而容易使之產生消極敷衍的心理,這無疑是作文教學的大忌。

4.方法單一,效率低下

方法單一,包括指導方法和作文方法的單一。

(1)指導方法單一

其一,一味宣揚"立意要高"的衡量標準。不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總是耳提面命地指令:主題要深化,感情要升華,基調要高昂,必須寫光明,寫本質,寫精神追求。於是,學生自覺地壓抑不同於"他者"要求的"個性經驗"和"自己的聲音",而習慣服從於現有的"精神套路"。

其二,刻意追求文字功底的老練、純熟。不少教師要求學生從"寫作大全"、"描寫辭典"中尋找其寫作的語言源泉,致使學生的作文出現淡薄角色意識的話語趨同,語言了無意趣。文章習慣於純理性的敘述,或以"成人化"的口吻空發議論,甚至信手拈來背得滾瓜爛熟的哲學原理、人生道理、套用濫用。作文話語不負載個性,不負載情感,不負載人格,缺乏個性,迷失自我。

(2)作文批改形式單一

由於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作文形式仍局限於封閉的、單向交流的、個體性的狹窄圈子;批改者、批改方式單一性;作文教學仍以教師為主體,全權包辦。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溝通。

(3)寫作效率低下

寫作效率低下,體現在質量和速度的低下。"速度低下"是學生作文過程耗時多,教師批改周期長。這些都不利於及時反饋調控,導致作文教學效益低下。

我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立足本校和學生實際,在分析和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尋找實破口,才能創出特色。

1997學年開始,我們的作文教學嚴格要求按照作文的基本規律(即:物--意--文)及學生作文能力發展的基本規律(即:積累--模仿借鑑--創造),進行系統的全程的作文訓練。通過一學年的改革嘗試,學生的作文興趣大增,寫作能力逐步提高。1998年中考,我校語文科的平均分在全市排名由原來的近三十名提升到第十三名。(全市共有七十三所中學)

經過分析,取得上述成功的原因是:對作文作出循序漸進的分步訓練安排,使之具體化,系統化,的確能使學生在有序的訓練下漸次提高作文能力。我們廣泛徵詢科組教師的意見,聽取學校領導的指示,並請有關專家進行論證。以終身學習理論、素質教育理論、語文教學系統理論等為依據,探索構建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操作性和創新性的作文教學模式。確立以培養二十一世紀的高素質人材為目標的課題"加強序列訓練,提高作文素質"教學模式的實驗,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加強序列訓練,提高作文素質"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理論依據

(一)"加強序列訓練,提高作文素質"的內涵

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培養二十一世紀高素質的人才。"加強序列訓練,提高作文素質"模式,就是從作文主體出發,尊重寫作規律及其特殊性,對作文作出循序漸進的訓練安排,使學生作文實踐能實現由慢到快,由量變到質變螺鏇上升的過程的素質型教學模式。"序列訓練"就是對寫前、寫中、寫後進行科學系統的"一條龍"訓練。它包括(1)寫前--觀察、閱讀、積累;(2)寫中--模仿、借鑑、創造;(3)寫後--師生互批共改等一系列教學新模式。

(二)主要理論依據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主要側重於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現代社會要求邁向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必須掌握三?quot;通行證",即學術性通行證、職業性通行證、事業心和開拓精神通行證。學術性通行證就是要加強讀寫算技能,這既明確了現代社會對人寫作素質的要求,又強調了作文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人的認知規律是"生動的直觀(感性)--抽象的思維(理性)--實踐(運用)"。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作文的過程與規律就是作者先通過自己的感官從周圍的客觀環境中接收信息,並把它輸入在大腦里。這些信息通過思維活動與主觀意識聯繫,融為一體,並變換成語言文字輸出(即作文實踐)。這一作文規律也可表述為物--意--文(或生活--思維--文章),任何一項作文活動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