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畫面--表達"語文科研課題研究

----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教改首先應該是教育思想的改變,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因教育觀念陳舊導致教學方法的單調,把應該最有活力的語文課上得枯燥無味,教師常以分析為樂,以把文章講深講透,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標準,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主人,學生為聽眾,導致語文課事倍功半,統一要求,統一標準,統一答案,使學生的求同性、從眾性現象越來越嚴重,形成嚴重束縛學生髮展的思維定式。學生學生思維呆板、機械,對課文的理解尤為困難,在課堂教學中,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這樣才能衡量學生的認知程度。發言說話是表達,答題作文也是表達,無論是從語文的性質和實際功用,還是從學生今後的發展,表達尤為重要。如果一個學生能思路清晰,有條有理,有內容、有中心地表達,做到"能說會寫",那么,我們語文的教學任務已基本完成了。

在語文教學中,表達的基礎是思維,思維的基礎是對文字材料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材應為思維與表達服務,應該是提供思維和表達的一種材料與載體。而在文字材料與表達之間,為便於學生思維,我們試圖引入畫面的想像。因為我們認為,形象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文字材料轉換成有形的畫面,可以幫助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設計了"文字--畫面--表達"的教學方式,並對此進行研究。

課題內涵:

1、 文字:是指文章本身的文字材料。

2、 畫面:是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的基礎上,運用聯想,讓學生把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有形的畫面表像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整個畫面的形成過程是一種思維過程,也是學生對文字材料理解、消化的過程。

3、 表達:指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讓學生把頭腦中形成的"畫面"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用自己語言,有條有理,有內容,有中心地表達出來。

二、研究的目的

現代社會要求語文教學承擔起培養學生較強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國中階段正式形成這兩種能力的關鍵階段,語文教學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歸納也正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課堂教學中的各項語文活動,作文教學正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

素質教育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更注重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課題研究的把文字材料轉換成有形畫面正是一種創造;而表達,把文字材料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再用語言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也是一種創造;作文更是學生的一種創造性勞動。由此可見,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造力具有較大的價值。

本課題實驗研究的創新關鍵在於二點:

(一)把文字材料轉換成有形的畫面,是學生通過對文字材料的分析、歸納,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後運用想像在頭腦里形成有形的表象,學生對有形的事物理解明顯比抽象事物要好,這是一種值得嘗試研究的內容。

(二)活用教材,重在表達。是本課題創新的另一關鍵之處,首先是觀念的改變,然後是對"表達"在語文教學中的定位,本課題的"重在表達",正是意圖把"表達"提高到語文教學中的目標性位置,而本課題的前兩步:"文字--畫面"正是為"表達"服務的。

三、課題實驗研究方法:

(一)研究角度

1、從教的角度。探討本課題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地位、作用,教的方法,以及課題的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感受,經驗的總結與分析。不斷糾偏,其中包括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探討教學中新的形式與新的方法。上海中學語文二期課改的精神,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體現,這二點一直是貫穿本課題研究的原則。

2、從學的角度。在本課題的研究實驗中,我們要從主體學習的角度,研究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意志,主動閱讀,閱讀方法,閱讀效率等方面的問題;還要研究、探討學生的目前表達現狀,表達時思維方法,表達習慣,表達時常見的錯誤類型,表達效率等表達方面的問題;還有研究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維狀況,聯想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思維方面的問題,較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在課題的不斷實踐,不斷深入地實施中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以便為課題實踐作出較準確的評估和修正。

(二)研究形式:

1、對初一學生作語文學習情況的摸底調查,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2、課堂教學中,用本課題"文字--畫面--表達"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從陌生到逐漸適應到熟悉,課堂教學中加大學生思維的力度,並加強表達能力的培養,以表達質量的優劣來評估學生思維的強弱、準確等。使本課題的實驗在實驗班中逐漸成型。

3、請區教育學院的教研員老師以及兄弟學校的內行來我校指導、研討,以研討課的形式進行教學實踐,課後開展教學論壇,做好論壇記錄,積累經驗,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研討實踐中逐步完善本課題。(見附錄)

4、開展多種語文活動,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加厚學生的語文底蘊,為教學實驗奠定基礎。

5、 在平行班中進行對照試驗,檢驗研究的信度和實際效果。

四、 實驗過程:

1、實驗時間:二年(1999年4月-2001年4月)

2、實驗對象:本校初一(1)班,初一(2)班,初一(4)班,共163人。

3、實驗步驟:

實驗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9年4月)準備階段

A.學習理論 

B.建立課題組和確定實驗班 

C.擬定實驗方案,論證。

第二階段:(1999年5月-2000年12月)實驗階段。

第三階段:(2001年1月-2001年4月)總結階段。

4、實驗具體做法:

第一階段:課題組成立以後,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語文教員的有關材料,素質教育有關材料,分頭去圖書館尋找有關書刊資料,統一思想,統一認識,擬定實驗方案,實驗方案擬定之後,學校領導,課題組成員反覆討論,論證,不斷修改,然後請專家(區教育學院語文教員、教研室)幫助論證,審核可行性,經專家認定此後,撰寫開題報告,交上級審批,審批後被定為區級教研課題。

第二階段:具體實驗階段。

本課題實驗的課堂實踐,從1999年4月開始了初步嘗試,我們選擇了一些適合學生聯想,便於課堂實踐的記敘類文體進行實驗。例:《對話》(課外)、《柔弱的人》(課內)、《離別的禮物》(課內)等,基本一周一節實踐課,邀請區教研員,兄弟學校老師來聽課,課後進行論壇活動,按照課題思想,評課,反覆實踐,反覆討論,在這一個多月實踐中,我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是可行的,對學生的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是有促進作用的,同時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聯想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1999年5月20日,我們課題組面對全區開了一節研討課,課後得到了與會者的肯定,肯定了這是一條正確的途徑。聽課的老師認為:這種以畫面為中介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大有幫助。畫面可以激活思維,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產生一種直感,進而理解作品的意境。並有意識將寫作教學貫穿於閱讀教學之中,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可以稱之為實驗的初步階段,我們選擇的材料也是一些記敘性文章,這一類文章中往往有大量的描寫,便於學生展開聯想,產生畫面,進行再創造表達。

有了初步成功,我們又嘗試拓寬適用範圍,用說明文與古詩詞去嘗試,目的是讓較為單調枯燥的說明文在教學中能提高學生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也使較難理解的古詩詞降低難度,幫助學生掌握,並進行表達。

我們選擇說明文《天氣陛下》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思維聯想,不僅較好地掌握了課文內容,還擴大範圍,學生在表達上再創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古詩詞教學的嘗試中,我們選擇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是一首古詩詞名篇,極具欣賞價值,但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在課堂教學中,以聽、讀為手段,理解詞意,藉助畫面想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詩詞的意境。然後以古詩詞為基礎,展開想像,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在"普陀區課堂教學攻堅百課創新課教學活動"中展示,課後反應熱烈,得到聽課老師肯定和好評。他們認為這樣的課,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激活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古詩詞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沒有感情的波瀾,缺少主動地投入與參與,那么即使教師作出細緻、周密的理性分析,學生對作品意境、作者思想感情的認識也是枯燥抽象的,而這節課正好克服了這一點,學生主動參與,入情入境,即使學生的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有了提高,又在表達時發揮了學生再創造,加深了古詩詞的理解,又展開想像,發展對實現生活的描繪,使學生去觀察生活,表達生活,在能力的遷移上也有了很大的收穫。

在學生從文字到畫面的想像方法上,從閱讀到聽,學生對文字的感覺逐步在提高。

五、實驗的小結

(一)可行性論證:

1、"文字--畫面--表達"概括了一種思維過程,"畫面"是在學生閱讀文字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形象思維產生的,是一個中介物,是用形象的方法促進學生對文字材料的理解。

2、本課題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用正確方法思維,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本課題在教學中"活用教材,重在表達"。對提高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大有幫助。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感,培養學生先想後寫,新構思後寫作的良好寫作習慣。寫作可根據"畫面"不同而可大可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