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寒窯賦譯文及寫作背景

《破窯賦》又稱《寒窯賦》,也叫勸世文,是一篇警世之文。呂蒙正的《寒窯賦》可謂名篇,流傳最廣,共有三版本,篇中稍有差異,如此經典名篇在《宋史》和《古文觀止》中都無收錄記載,令人費解,是編撰者們疏漏或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遺憾。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呂蒙正寒窯賦譯文及寫作背景,歡迎閱讀。

呂蒙正寒窯賦原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呂蒙正寒窯賦翻譯

天氣的變化是很難預測的,人早晚的命運是很難說的。蜈蚣雖然有百十條腿,但爬行卻不如蛇(快)。家雞的羽翅很大,但卻不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好馬可以馳騁千里,但是沒有人駕馭是不能來回的。每個人都有遠大的志向,但是要有機會才可以飛黃騰達。就算是文章再好,孔子尚且被困於陳蔡。打仗的方法再多,姜太公也是先在渭水河畔釣魚。偷盜的人活長了,不是善良的人。顏回的命短,卻不是兇惡之徒。堯舜雖然是至聖的明君,卻生下了不肖的兒子。瞽叟雖然頑皮呆板,但卻生下世稱大聖的兒子,張良原本是老百姓,蕭何稱他是治縣的能手。晏子身高不足五尺,卻被封為齊國丞相。孔明居住在草廬中,卻能做西蜀的軍師。韓信雙手沒有捉雞的力氣,卻被封為漢朝的大將。馮唐雖然有治國安邦的志向,到死也沒有個一官半職。李廣雖然有箭射猛虎的威名,卻一直沒有封侯。楚王項羽雖然兵強,難免吳江自刎。漢王劉邦雖兵弱,卻又江山萬里。滿腹的學問,一生沒有中榜。只有一點的知識,在少年卻已經當官。有的人是先富而後貧,有的人是有先貧而後富。蛟龍沒有被發現的時候,和魚蝦在一起。君子失寵時,委曲於小人的手下。天氣不好的時候,太陽,月亮都沒有光輝。大地不的時宜的時候,寸草不長。

補充:

河水不流暢時,水浪滔滔。人不的時宜時,即不能發財也不能做官。過去的時候,我在洛陽,白天在寺廟裡讀書,夜晚在破窯里住宿。身上穿的破布衣服尚且不能掩蓋我的全身,淡如水的米粥不能攤薄我的肚子。逼我好的人憎恨我,比我低的人討厭我,都說我是貧賤的人!我說:不是我貧賤,是時運和命運啊!等到我中了狀元,官位到了最高,位列三公(三公,國代最高的官員)有鞭打百官的禪杖,有斬殺吝嗇之徒的寶劍,出去的時候有士兵為我拿著鞭子,進家的時候有人為我提著衣服,想穿衣服有的是綾羅綢緞,先吃東西的時候有的是山珍海味。上面的人寵信我,下面的人奉承我,人人都仰慕我,都說我是貴人!

“孔子尚困於陳邦”,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被困於陳國的蔡地。

“太公垂釣於渭水”,姜尚為得到周文王的注意,在為誰釣魚。

“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盜跖,古代的一個盜匪。他活的名比較長,相傳活了70歲。

“顏回命短”,顏回,孔子的弟子,從才華出眾,可惜命短。

“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堯舜都是上古的明君,相傳舜的兒子大禹是暴君

作者簡介及創作背景

《破窯賦》是北宋大臣呂蒙正的作品。相傳此賦是作者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作者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人生思想。

呂蒙正(944或946—1011),北宋大臣。字聖功,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丁丑科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館。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後任參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為宰相。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關係極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貶為吏部尚書。兩年後復以本官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罷相。真宗即位,任命呂蒙正為左僕射。公元1001年(鹹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後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卒諡文穆,贈中書令。

創作背景

呂蒙正出身貧寒,深刻體會窮人的苦難,所以讀書勤奮、工作勤奮、愛民勤奮。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和寇準一起在破窯讀書,體會了人間冷暖,後來,做了宰相,更體會到人心的寵辱。所以他寫了一段《破窯賦》。

《破窯賦》系呂蒙正之《勸世章》,又稱《寒窯賦》。由於受傳統觀影響太深,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於保守消極,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呂文穆公傳》中這首破窯賦被看作是呂蒙正的經典之作。相傳當初是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呂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師。當時太子(後來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呂蒙正決定寫一篇文章,來告誡太子。於是寫了這篇《破窯賦》。這篇文章,雖然內容短小,但是卻包含了無窮智慧,聰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據說太子讀過此文後,一改常態,常虛心向他人請教。

作品簡析

《破窯賦》透出的是人生命運和天地自然變化循環的思想,文章以自己從悽慘到富貴的經歷,列舉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諸多名人經歷的各種命運和磨難,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明這世界人生命運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與終,在無運與有運、得時與失時的這種天地時空自然變化循環中,會產生天差地別和意想不到的人為和自然變化。只有經歷過太多苦難滄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夠體會到最深刻地天道無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變化,才會體會到在人困、人為和天地自然變化循環中,命運的巨烈地沉浮與很多人生無奈的結局。

呂蒙正尋求的是他的聽天地循環變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為的人生智慧。開篇就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以及最後“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並且要“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呂蒙正在作品中透出這樣一種思想:在特定的並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的變化中,人要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的人困人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測之風雲,人尚有旦夕之禍福,呂蒙正提示人們要重視自然界的星移物換,隨著時間變遷,人與事都會帶來巨大落差並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天地循環周而復始,所以人必須坦然面對坦途與坎坷。

呂蒙正用相當大的篇幅列舉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諸多名人各種命運起伏的得時與失時、成功與磨難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舉這么多數量,是因為要說明很多人想勝天,實際是多數人勝不了天。很多人活在這世上,不會接受現實和應對變化。“馬有千里之蹄,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有的人雖然“滿腹經綸”,但“白髮不第”就是到老也當不上官,有的人雖然“才疏學淺”但卻“少年登科”,就是年紀輕輕就當官了,這就叫“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命好”。《破窯賦》正是提示人們天道無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間的常態,提示人們要接受現實和應對天地時空的變化。

關於呂蒙正,有極多的典故和故事。呂蒙正少時家道敗落,父母雙亡,貧寒交加,風餐露宿,求助親朋舊故無門,淪為乞丐,其淒涼悲慘及至人間極限。所以民間論到誰人窮極,則有“窮過呂蒙正”之喻。有一年過年,呂蒙正見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沒有東西”。一時間傳為奇談。

儘管貧窮,呂蒙正還是少立大志,奮發苦讀,終於中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之後,皇帝賜予狀元府。於是,親朋故交、士紳舊故、達官貴人、商賈巨富,成百上千,皆攜重禮厚金登門祝賀,一時門庭若市。呂蒙正管家傭人無不雀躍喜極,報知呂蒙正。呂蒙正卻說:“我只有親人一家,何來如許親朋?”管家忙將賀喜禮單送上,曰:“大人親朋故舊遍四海,怎說僅有一家?”呂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閉門謝客。三天后,呂蒙正喚來管家說:“我的親人已到了。我有一聯,將其張貼於大門,只有挺胸而進者,即為親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將對聯貼上。上聯為:“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下聯為:“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送禮之人看了大為羞愧,紛紛離去。只有一個衣著補丁、手提一串豆腐乾的五旬老漢昂首而入。呂蒙正聞報喜極,親至前門迎進,並設酒席與老漢盡歡。據說,呂蒙正以後還多次屈尊老漢家,老漢也成了呂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來,這老漢及老伴乃以做豆腐為生的貧民,當呂蒙正饑寒交加時,老漢為其處境困極而苦讀所感,識之為英才,常以粗茶淡飯、水酒豆腐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