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

《馬說》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下面給大家蒐集整理了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馬說》文學常識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i)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an)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古音為dan,今音為shi)。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文學常識

世上先有了(像)伯樂(那樣擅長相馬的人),這以後才有日行千里的馬(被發現)。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夫手裡,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稱之為千里馬。

能夠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頓糧食。飼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所以按照餵養普通馬的方法)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養馬人)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餵養它不能使它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到)馬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能識得千里馬吧!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2故:所以

3.祗:只是

4於:在。

5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

6 駢(pián)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駢,並列而死。槽櫪,餵牲口用的槽。櫪:馬棚、馬廄。

7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8 以:把。

9一食:吃一頓。食,吃。

10 或:有時

11 盡:全,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13食(sì):通“飼”,餵。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14其:指千里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能:才能。

17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18 且:猶,尚且。

19 欲:想要。

20 等:等同,一樣。

21 不可得:都做不到。

22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3安:怎么,哪裡,疑問代詞。

24 策之:鞭打馬。策,用鞭子打。

25 策:名詞,馬鞭。前後有名詞時,策字名詞活用作動詞。

26 之:指千里馬,代詞。

27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道,正確的方法。

28道:正確的方法。

29食之:食,通“飼”,餵養它。

30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1 材:通“ 才 ”,才能。

32 鳴:馬叫,

33 之:無意義。

34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5 臨:面對

36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於“唉”。

37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38 其(2):恐怕,表推測

39 邪:同“ 耶 ”,表示疑問。

40雖:故雖(即使)有名馬 雖(雖然)有千里之能

41知:懂得。

42.其真無馬邪: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43.也:句末語氣詞,吧

二、通假字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 現 ”,顯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食”通“飼”,餵

(4)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於“ 嗎 ”。

(5)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飼”,飼養;餵養。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 這樣的.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複數或列舉。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然後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以後,出現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後事的條件 例 :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後。

食 古義:通“飼”餵養 例:食之不能盡其材。

今義:吃。

策 古義:馬鞭 今義:策劃,策略

四、一詞多義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賓語後置標誌。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鞭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

(策勛十二轉:動詞,記載 ——自《木蘭詩》)。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錶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表並列,連線狀語和謂語。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餵養,動詞。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即使。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驅趕千里馬的。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喻指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喻指識別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

辱——辱沒。

駢—兩馬並駕。

稱——稱為。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食”.通“飼”,.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見——顯現出來,“見”通“現”。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驅使。

(執)策——打馬的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拿著

臨——面對著

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而伯樂不常有)——錶轉折,但是(語氣較重);卻(語氣較輕)

故——因此

於——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藉

雖——即使(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補充音節,無意義

而(執策而臨之)——表修飾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裡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裡是驅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問句:其真無馬邪?

2.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

3.介詞結構後置: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4.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主旨句;點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沒的具體表現)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據20xx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語文教參)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十、主題歸納

本文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

十一、理解式默寫

1 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1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的感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