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119)

1、如此“發展”要不得

近年來有些地方錯誤地認為,要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就必須“舍小家顧大家”,要求民眾無條件地作出犧牲。這種現象的出現,源於一些幹部的認識誤區,他們將發展經濟與保護民眾切身利益對立起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一些幹部不管民眾願意不願意,利用種種高壓手段逼民就範,引發了不少糾紛和衝突。不僅違背了發展經濟的初衷,而且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

在公益性事業建設中,提倡“舍小家顧大家”十分必要,特別是在抗洪等特定條件下,更要強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我們反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打著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及農業產業化的旗號,利用行政手段與民爭利,造成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甚至使部分民眾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等新的貧困群體。

“民眾利益無小事”,各地在發展經濟中,在制定政策和決策時,要從維護人民民眾根本利益著眼,多些市場手段,少些行政干預,讓民眾得到發展經濟的實惠,這才是持續穩定發展的長久之計。

2、貪官還貪什麼

貪官喜歡貪什麼?當然是貪財了。除了貪財,有的貪官也喜歡貪色。不過,媒體日前報導的一則訊息,使筆者發現了另一個答案———除了貪財、貪色,貪官還大都喜歡“貪譽”。

據這條訊息介紹,最近海南省挖出了一起工商系統買官賣官的窩案,涉案的10個貪官,每個都是“集多頂榮譽高帽於一身”。他們當中,有“海南省十佳公僕”,有“人民滿意公務員”,有“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等。各種各樣的“榮譽證書”排起來長長一串。

貪官為什麼喜歡“貪譽”?道理很簡單,多一份榮譽,就多一層偽裝。榮譽越多,隱藏越深。因為按一般常規,對頭上頂著一大堆光環的人,人們不僅不會懷疑,而且還常會懷有一種敬慕之心。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貪官們再貪起財、色來,就容易多了。

當然,發現了這個“規律”後,我們對付貪官也就多了一些經驗。一是在評選先進的時候,多一些慎重。二是在發現有人對榮譽“特別感興趣”的時候,多一些懷疑。三是在尋找案件線索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先進”之中也有魚龍混雜者。

3、為鏡頭工作

記者最近在基層調研時,一份總結材料上介紹了某單位開展市民道德教育的做法。記者想了解教育過程並從中尋找一些生動的細節,卻落了空。知情人介紹說,這項活動辦了一個啟動儀式後,就沒有下文了!但一級一級的總結材料或成果匯報展上,活動的照片或鏡頭赫然在目。而現實生活中,這種為照片、為鏡頭工作的現象實在屢見不鮮。

一些基層幹部在貫徹上級要求抓工作時動手快,聲勢大。他們一般會找準一個結合點,辦個啟動儀式,台上請來上級領導,台下請來基層民眾,中間請來新聞記者。第二天,報導上去了,影響出去了,活動開展了,工作總結內容也不缺了!至於實際成效則置之腦後。

為照片工作、為鏡頭工作的做法,不僅百姓厭煩,多數幹部也反感。只有踏踏實實辦出成效,黨和政府才會真正得到民眾擁護。

4、透過標語看幹部作風

標語是農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常用宣傳手段之一,透過標語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宣傳者與客群關係的微妙變化。

“一胎上環、二胎結紮,不扎就要罰,罰了還要扎”,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最常見的計畫生育工作標語,面對這種“敵對口號”,幹群關係自然緊張。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計畫生育工作的標語又有了新變化:“一個小孩一枝花,二個小孩笑哈哈,三個小孩哭哇哇。”3種不同的結果讓農民自己去選擇,這裡多了勸導,少了霸道,宣傳者與客群關係似乎較平等。到了新世紀,計生標語又有新內容,“女兒也是傳代人”,“女兒更知娘親心”,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標語,目的是勸導廣大農村婦女,改變生育觀念、養老觀念,多少有點心理學的技巧在裡頭。

“強迫農民致富不違法”,幹部強迫農民種這養那,結果違背市場規律,導致農民損失慘重,引起幹群關係緊張。後來出現的標語是“請你看一看,某某養鵝發了財”,“請你想一想,5擔穀子一擔姜,種糧還是種生薑”。一個“請”字,少了行政命令的霸道,多了幹部與民眾共謀發展的人情味。

“誰砍樹,誰坐牢”,“你偷砍山上的樹,我殺你家的豬”,這些刺目的標語,確有一定的震懾力,但同時也刺痛了農民的心。到如今,代之而出的標語是:“山上有樹,田裡才有水,倉里才有糧”,“山上光光,糧倉空空”,“亂砍濫伐,子孫受窮”。在說明保護生態環境重要的同時,說出了農民自己與生態環境休戚相關的利害關係。

如今,透過一條條充滿人情味的標語,不難看出,轉變幹部作風,密切幹群關係,建立服務型政府已蔚然成風。

5、自罰

大教育家陶行知,在曉莊學校當校長的時候,制定了一條校規:“不喝酒,不抽菸,不賭博”,要求師生共同遵守。一天,他幫農民陸大哥犁田。他稱是“會朋友”,每周要去二三次乾農活。飯時,陸大哥力勸其飲酒。他說:“校內校外一個樣,都不能喝,喝了就是違反校規。”陸大哥悶聲不響地坐著。陶行知看他真是生氣,為難地說:“好,今天破例,就依你吃飯喝酒做真朋友。”回到曉莊,陶行知沒去宿舍,進了“反省室”。他點著燈坐在地上。同學們奇怪地說:“你乾什麼?”陶行知說:“我在外面喝了酒,違反校規。我在這兒面壁思過。”

6、檀木的命運

有位著名的老金石家,在印度的市場上,發現了一種名貴的檀木,這種檀木飄出一種淡淡的幽香,香味純正、沁人心脾。由於這種檀木產量低,水分極不易散失,所以每千克高達八百多美元。醉心於藝術的金石家借錢購買了四公斤半的一小段檀木。

回國後第二天,金石家便趕去北京參加一個全國的學術會議。開完會回家以後金石家翻了半天,也沒找到那段檀木。他急忙問老伴藏在哪兒了。老伴說:“你說的那塊破木頭啊,有股怪味,收廢紙的老頭來過,我扔給他了。”

啊!金石家大吃一驚。他幾乎既憤怒於老伴的無知,又很無奈。幸好,第三天,那個收廢紙的老頭又來了。金石家“騰”地一下從床上坐起來。老伴問:“大爺,我上次扔給你的那塊木頭你賣給誰了?”

“木頭?”老人忘了。

“就是我順手從這裡拿下來的一塊木頭。”老伴走到書櫥邊,試圖喚起老頭的回憶。

老頭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你們家那塊木頭?我還記得,這些木頭我老太婆都是用來燒鍋的,別的木頭都好燒火,你們家那塊木頭不好著火不說,還有股怪怪的臭味,不過還好,最後還是用它把鍋燒開了,燒出的灰是白色的。”老頭淡淡地說。

啊!金石家驚叫起來。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檀木被拋到了鍋底下,作了燒開水的乾柴?

7、“黎民百姓”的來歷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時代,部落間經常進行兼併戰爭。在黃河流域,當時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和融合,最後形成了以黃帝族為主、炎帝族為輔的部落聯盟,共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夷三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一百個氏族構成的。因此,屬於這一百個氏族的人統稱“百姓”,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百姓與黎民,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

到了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屬於統治階級,包括王族、諸舅族和百工三個等級。這時的黎民(也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

8、善良成就的世界的名曲

1814年的一個夜晚,一個酷愛音樂的年輕人走過維也納街頭。因為家境貧窮,買不起鋼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國小去練鋼琴。他喜歡作曲,可是有時拮据得連作曲的紙都沒錢買。此刻,他正在回家的路上為生計犯愁,忽然看見一家舊貨店旁站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手中拿著一本書和一件舊衣在叫賣。年輕人認出這個小孩曾在他教學的唱詩班當過歌童,他頓時鼻子發酸,巨大的同情心驅使他不由自主地在單薄的衣衫里摸出了僅有的一點古爾盾,買下了那本舊書。青年人邊走邊看那本書,竟發現其中有大詩人歌德的詩作《野玫瑰》。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誦,整個身心被詩的意境溶化了,一段清新而親切的鏇律從靈魂深處飄了出來。這個青年就是被人稱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他寫的這首《野玫瑰》名曲成為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瑰寶,其手稿價值連城。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首名曲的誕生源自他的一顆善良之心呢?

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因為它能喚起人道生活的蘇生。

9、只需十分鐘

聽中學的一位老師彈《致愛麗絲》,在空曠的琴房裡,那感覺很妙,音質之純美是家中那套音響根本不能演繹出來的。

很羨慕,問她,如果我能這樣熟悉地演奏這首《致愛麗絲》需要多長時間?她微笑著說:“10分鐘。”我說你開玩笑吧。她說不,是真的,不過我說的是每天10分鐘。

她是一位語文老師,還是3年前練的琴,那架鋼琴是一家私人企業捐贈的,一直放在琴房裡。學校曾來過一個音樂教師,不過嫌學校待遇低,走了。於是,她便成了這架鋼琴的主人,每次課間10分鐘,她就貓到琴房裡練練,從最初的音階開始。不過,她只有10分鐘,10分鐘之後,上課鈴聲響,她就得停止。

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練琴時每天堅持4個小時。她的老師知道後,對他說:“你不能這樣練,馬上停止。因為長大以後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琴,你應該養成習慣,一有空閒就練,即使幾分鐘也行。”他聽從了老師的勸告,把練鋼琴的時間分解到各個時間段。其它時間他用來寫日記、培植標本、到草地上踢足球,而這一切,並沒影響他的琴藝。

這個美國小男孩後來成為著名的詩人、小說家和極其出色的鋼琴家,他之所以在各個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原因在於他能分解自己的愛好到每天的時間中,他即使只有5分鐘的空閒也會利用起來,寫幾句詩,彈一首曲子。

幾分鐘的時間並不長,但如果能利用它並能成為一種習慣,這些短短的時間就有可能成就一個人,因為再大的事業和成就所需要的數年和數十年的時間都是由短短的幾分鐘累加起來的。當然這些應該是毫不拖延並加以充分利用的幾分鐘。

10、眼光就是能力

一次,我坐夜間的火車從合肥到西安。由於火車上燈光不是太亮,再加上夜間有點使人疲憊。於是,我便閉上眼睛眯上一陣。

沒多久,一陣清脆的鈴聲使我睜開了眼睛。我看見了一位婦女懷抱舊雜誌,手裡拿著用木板串上的鈴鐺搖晃著。看見我睜開了眼睛,婦女便到我的面前,從懷裡的雜誌中掏出了一個紙板,上面寫著:新聞天下信息廣場。我對此類新聞雜誌什麼的不感興趣。

也許婦女看出了我的所好。於是,又從雜誌中掏出了另一個紙板,上面寫著:小說的天地文學的海洋。看過之後,我笑了,笑中含著對那位婦女的佩服。於是,我從婦女的懷中買了幾本舊的《小說月報》。

車至鄭州時,又一位同樣賣舊雜誌的婦女在火車上出現。但這位婦女只是輕輕地吆喝,很少會有乘客注意到她的經過。

我有一位做生意的親戚。早些年,他做大米、黃麻種生意。那些年,他確實發了。

但沒過幾年,很多人看這行當吃香,於是都來做這生意。而我的那個親戚卻又改行做定點加工黃麻生意。我的那個親戚,他總能做別人沒有發現的好生意。所以,他總能掙錢。

而另一種人,他的眼光總是放在別人的身後,人云亦云,以別人的成功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任何時候,這種人都無法用自己的眼光去創新,隨波逐流地生活在別人設定的範圍里。而當提起能力和成功時,卻總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