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月二龍抬頭諺語大全

二月二,龍抬頭氣象諺語 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廣大農村重要的傳統節日。此時,春節剛過,田間農事活動即將展開,故“二月二”又稱“春農節”、“農頭節”。農諺曰:“二月二,農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依據氣候規律,“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村的農事節。

據說,龍頭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的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這一習俗還被發揚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以後,“二月二”便定名為“農頭節”。

“龍抬頭”一說,最早見於明人劉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龍抬頭,蒸元旦,祭餘餅,熏床炕......”至於抬頭的為何是龍,又為何只與“二月二”有關,說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間認為,龍系吉祥物,主管雲雨,而“二月二”則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此時,正值驚蟄節氣,我國許多地方已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卻認為是“龍”的功勞,加之不少地方又將“二月二”視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動便名目繁多。明朝《宛署雜記》曰:“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入宅廚,鏇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清人讓廉的《春明歲時瑣記》載:“二日為土地真君生辰,城內外土地神廟,香火不絕,遊人亦眾。”

有關“二月二,龍抬頭”的民間傳說故事很多,這裡不妨說一例。相傳,武則天費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龍王三年不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便將龍王逐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龍王降雨之恩,天天對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帝,於二月二將龍王釋放,於是龍王又抬起頭來耕雲播雨,滋潤禾苗,造福農人。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正如農諺所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龍抬頭諺語

1、二月二,龍抬頭,風調雨順好年頭;打好囤,備好梯,豐衣足食無憂愁。

2、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3、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4、“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5、二月二,龍抬頭,農家忙著修犁頭。

6、仲春二月二,谷種好落地

7、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門腦貼"甘露",精耕細作多流汗,今年又是大豐收。

8、二月二,不吃窩,去到地,打了鍋。

9、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鏵。

10、二月二,敲梁頭,大囤滿,小囤流。

11、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糧食沒處擱。

12、二月二,敲鍋台,大小元寶滾出來。

13、二月二,敲門墩,坐下不動也生金。

14、二月二,敲門垴,大的領著小的跑。

15、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16、二月二,撒石灰,蠍子、蚰蜒死成堆。

17、二月二,敲瓢叉,蠍子蚰蜒往外爬。

18、二月二,灑把灰兒,蠍子蚰蜒靠牆根兒。

19、仲春二月二,谷種好落地。

20、二月二打房梁,蠍子蚰蜒不下牆。

21、二月二掃鍋底,省柴省火不費米。

22、二月二掃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二月二龍抬頭的詩詞

二月二日(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即事(方岳)

春潮昨夜沒平灘,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喚元宵歸塞北,燕銜新社到江南。

無歡不必游花樹,有病何須置藥籃。

只把公忠答天地,從教兒女鬧冠簪。

二月二日宴中貽同年封先輩渭(黃滔)

帝堯城裡日銜杯,每倚嵇康到玉頹。

桂苑五更聽榜後,蓬山二月看花開。

垂名入甲成龍去,列姓如丁作鶴來。

同戴大恩何處報,永言交道契陳雷。

二月二日 (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

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

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

更作風檐夜雨聲。

七絕 全唐詩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