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筆伸紙,一吐為快——寫作的衝動感

學習寫作的人在認識上常常會進入這樣的誤區:只要掌握寫的技能技巧,作文一定高質量高水平。其實不然。學習寫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寫作的熱情,寫作的衝動感。沒有想寫、要寫的強烈願望,沒有非寫不可、非寫好不可的迫切性、責任感,再好的技能技巧也難以掌握,更不必說下筆千言,感人肺腑了。

文心絮語

熱情是一種強有力的情感,它影響乃至決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寫作熱情似火燒,就會產生一吐為快的衝動感。寫作衝動感一經形成,就會思緒紛呈,妙語連珠,寫作進入最佳狀態。寫作熱情、寫作衝動不是白天而降,憑空產生的,而是寫作的人頻繁地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對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花草鳥獸,對社會上紛繁的人和事認識、理解、感受的結果。

中學生都讀過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也都為之而感動過。這篇3000字的通訊在50年代初期曾經使億萬熱血青年產生思想上的碰撞,曾經使億萬讀者激動得熱淚盈眶,一時間,熱愛祖國、熱愛最可愛的人的濃烈感情瀰漫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植根於千千萬萬的人民心中。為什麼這篇文章有如此動人的魅力呢?作者一番傾吐心潮的話語能給我們以極好的回答。他是這樣說的: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它使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我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戰士的英雄氣魄、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感人;而這一切把我完全感動了。”

“在現實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對寫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寫出來,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勁,人家讀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淺,人家從你這兒受到的,也就淺;你根本還沒感覺呢,那就用不著說了……你跟他們交上知心朋友,你對他們了解得深,他們的氣質、思想、感情,就會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們的情緒中。也就是說,才能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從這三段話中,我們至少可領悟到以下一些寫文章的道理。一、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縱奔流,急於要說,急於要寫,急於要告訴別人,正是這種寫作衝動,正是這種難以控制的奔騰的寫作熱情,造就了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寫作衝動是寫作的內驅力,是使思維活躍、生活素材在腦中湧現的內部動力,寫作的人如果蘊藏的思想感情不洶湧澎湃,如果沒有一吐為喜悅、為愉快、為歡樂的表達情緒,下筆絕不會一瀉千里,氣勢感人。二、寫作的熱情與衝動來之於對現實生活的接觸與理解。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家衛國的火熱的鬥爭中,和志願軍——指導員、戰鬥英雄、一般戰士、幹部、新參軍的學生和過去曾經是落後的人交朋友,了解他們,沉入到他們的情緒中,理解,感受,深深地感受,因而有傾吐為快的熱情。學習寫作的人要能激情滿懷地表達自己的愛憎,歌頌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鞭撻醜陋的人和事,必須認真地生活在社會生活之中,用眼觀看,用耳傾聽,用心細思,事事留意,處處積累,培養寫的熱情。如果對生活冷冷淡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無論如何也出現不了寫作衝動的動人境界。三、寫作的熱情與衝動還來之於崇高的責任感。作者長期生活在部隊里,戰士偉大的英雄氣魄,感人的英雄事跡不斷撞擊作者的心靈,震撼作者的肺腑,出於崇高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他要把戰士的純潔的品質、剛強的意志、淳樸的氣質、寬廣的胸懷和英雄的業績告訴給祖國的朋友們,讓人們為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為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學習寫作的學生儘管與作家寫通訊報導的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同樣應該有一種責任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寫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文章,是學習的需要,日後工作的需要,是步入社會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學習寫作的目的意義越明確,肩上越有責任感,越能激發旺盛的寫作熱情,越容易孕育寫作衝動。

寫作衝動絕不是裝腔作勢,無病呻吟,而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作者的耳目與心靈,激起作者內心的不平靜,湧出要訴說、要吶喊、要歌頌、要鞭撻等等強烈情感。偉大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千古傳誦的佳作,就是心聲的吐露,特別是末尾處: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經過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杜甫在成都營造了一座並不十分堅固的草堂,好不容易有了個安身處所。誰知有一天突然暴風雨發作,江翻石走,草堂旁據說已經生長了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儘管與雷雨抗爭,但是根還是斷了,被狂風拔起,像死了的龍虎一般倒在荊棘中。八月的又一天,秋風怒號,草堂頂上的三重的茅草都被無情的風捲走,有的掛在林梢,有的沉人塘坳。黃昏時候,風雖停了,但烏雲聚集,下起了密密麻麻的雨,雨不停地整整下了一夜,屋裡已漏得沒有一塊乾土。雨下到地上,下到屋裡,也下到詩人的心上,漫漫長夜無法人眠。詩人思緒萬千,心潮起伏,由自己遭受的災難聯想到流離失所的人們,聯想到怎樣才能蓋上千萬間的房屋,使天下寒士喜笑顏開,再不遭受狂風暴雨襲擊之苦。詩人情不可遏,於是在無眠的長夜裡唱出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種情感的衝動構成的千古絕唱,高潮在“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吶喊,在心扉的坦露,在生命的奉獻。這種高尚而博大的情懷令讀者激動不已,肅然起敬。

寫作熱情表現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是勤於筆耕,以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為快樂,有的是孜孜矻矻,長期堅持,力求文字能準確地表達情意。比如宋代大文豪蘇軾曾這樣說:“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踰此者。”意思是說:自己生平沒有痛快、高興的事,只有寫文章,想到什麼,筆下就能曲曲折折充分地加以表達,自己認為人世間快樂的事,再也沒有超過寫文章的了。這種熾熱的寫作熱情、寫作衝動,可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正因為蘇軾把寫詩作文升華到人生歡樂的境界,把人生歡樂融化於寫詩作文之中,因而他的作品氣勢恢宏,暢達淋漓,揮灑自如。他的同鄉唐庚也是宋代著名詩人,他寫詩作文的情況就與蘇軾迥然不同,蘇軾是歡天喜地,唐庚是愁眉苦臉。唐庚說:“詩最難事也!吾……作詩甚苦,悲吟累日,然後成篇……明日取讀,瑕疵百出,輒復悲吟累日,返復改正……複數日取出讀之,病復出,凡如此數回。”這段話從另一角度揭示了持續高漲的寫作熱情。他說,寫詩是最難的事,自己寫詩非常苦,要痛苦地口吟好些天,然後才能成篇。第二天拿出來讀讀,發現毛病百出,於是再痛苦地推敲好些天,反覆修改。隔了一些時候拿出來再讀,又發現了毛病,這樣反反覆覆好多次。這種對寫作執著追求的熱情十分難能可貴。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明白:寫作熱情可呈奔放的形態,也可呈含蓄、深沉的形態,但不論什麼形態,其共同點是要寫、愛寫,要充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意。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當代學生應該也必須具備的。

熱愛是培育寫作熱情、激發寫作衝動的基礎。熱愛生活,對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愛慕、敬佩,主動地接受教育,以高尚的人文美、雄偉粗獷或雅致靈秀的自然美陶冶自己的心靈,知識增長,心靈豐富,心田裡就會有綿綿思緒往外傾吐。熱愛生活,對生活中假、惡、醜的東西充滿憎恨、厭惡,同樣有要說、要寫的感情衝動。

在熱愛生活的同時,還必須熱愛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在都德的《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學生們讀到這個內容,心中很不服氣,認為我們祖國的語言最優美。我覺得我們學生的認識、感情是可貴的。我們偉大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寶藏極其豐富,它的表達情意的準確程度、細膩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只有懷著熱愛它的深情,孜孜不倦地探求、挖掘,才能體味其中的奧妙,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語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掌握工具,熟練地加以運用,須堅持不懈地認真地進行訓練。只有滿懷濃厚的興趣,滿懷濃郁的深情進行訓練,才會以寫作為樂事,才會有旺盛而持久的寫作熱情。

無數寫作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寫作熱情越高漲,寫作情感越激越,語言編織的文章越情真意切,內容豐厚,習作者越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年青的學生風華正茂,豪情滿懷,只要有學好祖國語言文字的強烈願望,不斷培育寫作的熱情,必會出現拈筆伸紙、一吐為快的動人佳境。

佳作借鑑

一 句 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裡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這話叫我今天怎么說?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等到青天裡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這首詩愛國主義感情如火山般的噴發,震人心魄。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感人力量?那是因為作者在感情極端衝動下寫成。作者聞一多是現代著名詩人、學者。他在國外飽嘗民族歧視之苦,而國內又是反動軍閥的罪惡統治,他悲憤滿腔,胸中燃燒著熾烈的愛國熱情,正如他寫給詩人臧克家的信中所說,把自己比喻為“沒有爆發的火山”。1925年夏,他回到祖國,正是反帝運動高潮的時候。這時候他不僅看到了帝國主義反動派對人民血腥的統治與鎮壓,也看到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精神。席捲全國洶湧澎湃的反帝怒潮,說明了“誰是中國人”,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偉大”,胸中的火山爆發了,他大聲喊出了一句話:“咱們的中國!”“爆”,揭示了在胸中積蓄已久的話進發而出。詩人察覺到緘默的中國蘊藏著驚天動地的巨大力量,堅信一旦火山忍不住緘默,就會突然間青天裡一個霹靂,到那時帝國主義反動派就要“發抖,伸舌頭,頓腳”。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一句話》是首響亮著中華民族莊嚴的最強音的詩,激情奔放,語言凝鍊,它是詩人對祖國命運滿懷的深情澆灌而成。熾熱的愛國情感燃起了勢不可擋的寫作熱情,這種寫作熱情澆鑄的詩句鏗鏗鏘鏘,喚起讀者由衷的共鳴。

寫作衝動、寫作熱情並不都是像火山岩漿般的噴射,有時它表現為細微的、平和的、素靜的,甚而是含蓄的,難以覺察的。李廣田的散文《花潮》就是另有一番風味。

花 潮

昆明有個圓通寺。寺後就是圓通山。從前是一座荒山,現在是一個公園,就叫圓通公園。

公園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樹,有鳥,有獸。

後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時枯枝瘦葉,並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間,真是花團錦簇,變成一個花世界。

這幾天天氣特別好,花開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

星期天,我們也去看花。不錯,一路同去看花的可多著哩。進了公園門,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處看,隔著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真是,“寺門尚遠花光來,漫天錦繡連雲開”。這時候,什麼蒼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付啊,……都挽不住遊人。大家都一口氣地攀到最高峰,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後山一條大路,兩旁,四周,都是海棠。人們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花開得正盛,來早了,還未開好,來晚了,已經開放,“千朵萬朵壓枝低”,每棵樹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風中枝頭上顫抖著說出自己的喜悅。“噴雲吹霧花無數,一條錦繡遊人路”,是的,是一條花巷,一條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可是,這些說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說出花的動態,“四廂花影怒於潮”,“四山花影下如潮”,還是“花潮”好。古人寫詩真有他的,善於說出要害,說出花的氣勢。你不要亂跑,你靜下來,你看那一望無際的花,“如錢塘潮夜澎湃”,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耀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段預告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而且,你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誰知道呢,也許是花下的人語聲,也許是花叢中蜜蜂的嗡嗡聲,也許什麼地方有黃鶯的歌聲,還有什麼地方送來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大家都是來看花的,可是,這個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看,不一會,又感到這裡不夠好,也許別的地方更好吧,於是站起來,既依依不捨,又滿懷嚮往,慢步移向別處去。多數人都在花下走來走去,這棵樹下看看,好,那棵樹下看看,也好,佇立在另一棵樹下仔細端詳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駐足觀賞,有人貪心重,伸手牽過一枝花來搖搖,或者乾脆翹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鬥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們面對這綺麗的風光,真是徒喚奈何了。

老頭兒們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語,或者嘴裡低吟著什麼。老媽媽看花,扶著拐杖,牽著孫孫,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髮髻上。青年們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好像參加什麼盛會,不少人已經穿上雪白的襯衫,有的甚至是綢襯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襯衫,好像夏天已經來到他們身上,東張張,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洋氣得很。青年婦女們,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著花衣花裙,好像要與花爭妍,也有人擦了點胭脂,抹了點口紅,顯得很突出,可是,在這花世界裡,又叫人感到無所謂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龔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說的,“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真也有點形容過分,反而沒有真實感了。國小生們,繫著漂亮的紅領巾,帶著彈弓來了,可是他們並沒有射擊,即便有鳥,也不射了,被這一片沒頭沒腦的花驚呆了。畫家們正調好顏色對花寫生,看花的人又圍住了畫花的,出神地看畫家畫花。喜歡照像的人,抱著相機跑來跑去,不知是照花,還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還是怕花遮了人,還是要選一個最好的鏡頭,使如花的人永遠伴著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彈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橋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罷,報春也罷,梅花也罷,杜鵑也罷,都沒有海棠這樣幸運,有這么多人,這樣熱熱鬧鬧地來訪它,來賞它,這樣興致勃勃地來趕這個開花的季節。還有桃花什麼的,目前也還開著,在這附近,就有幾樹碧桃正開,“猩紅鸚綠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顯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並沒有誰去理睬。在這圓通山頭,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這時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麼也顧不得了。

……

花潮描繪得如此有聲有色,情趣盎然,關鍵在於作者心潮起伏,洶湧澎湃。作者如果走馬觀花,對海棠無千種情,對觀花人無萬種愛,無湧上心頭要表述這花景、人景的強烈欲望,筆下要能如此風光綺麗,花潮蕩漾,顯然是不可能的。

作者的心潮融合在花潮的描寫之中,詠花的熱情在字裡行間細細滲出。潮,鋪天蓋地。往上看,“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攀到高峰,“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每棵樹炫耀千朵萬朵的鼎盛,每朵花訴說自己的喜悅。總寫,分寫,群體,個體,花的氣勢已伴隨著作者的熱情生動地鋪展開。然而,僅僅憑此細說,還遠遠不能表達心潮的起伏。於是,進一步在花潮的動態上著筆。“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段預告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行文至此,花潮鋪天蓋地、洶湧澎湃的氣勢畢現。

單從形態、色彩角度刻畫尚不能充分表達歌頌之情,於是又訴諸聽覺,從聲音方面著筆。以風聲、蜜蜂嗡嗡聲、黃鶯歌聲,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天籟人籟,交織成為海上午夜的潮聲,把花潮的氣勢,花潮的生命力深入一步地鋪展,把視覺形象和聽覺感受糅合起來,達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美景須靠人添意,景中有人,景就活起來,洋溢生意。人潮因花潮匯集,流動,二者交融,畫卷就更為波瀾壯闊。作者在人潮的描繪方面,同樣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仍然用鋪陳的手法來描繪觀花人的種種形態和心態。儘管觀花人有坐,有站,有大方,有貪心,但共同的特點是陶醉,陶醉於花巷、花街、花海、花潮之中,面對綺麗風光,只得“徒喚奈何”了。

總寫了觀花人的形態、心態,還未盡情,還未達到“一吐為快”的境地,於是又分筆寫老頭兒、老媽媽、青年們、青年婦女們、國小生們、畫家、攝影者等等觀花的情景。儘管這些人表情不同,動作各異,但都“聚焦”在“花”這個耀眼點上,沉浸在花潮的歡樂之中。“喜歡照像的人,抱著相機跑來跑去,不知是照花,還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還是怕花遮了人,還是要選一個最好的鏡頭,使如花的人永遠伴著最美的花”,這些句子只要稍加思量,就可感受到作者的寫作熱情如暖流奔瀉。作者把“人”與“花”交織起來寫,巧妙地選擇了照相的角度,把花與人、人與花膠合在一起,一“照”,一“遮”,一“伴”,氣象萬千,意味無窮,深化了花潮的意境。作者的心潮調動了手中的筆,極其生動地描摹了圓通公園的花潮,繪聲繪色繪形,給讀者以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習作評說

黑土地上的懺悔

爺爺去了,帶著深深的遺憾和期待,帶著我的懺悔,走進了自己耕耘了一輩子的黑土地。

窗外,下著淫雨。風直灌進我的脖子,我一哆嗦,驀地一抬頭,看見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風中微微搖動。

……

“爺爺,這鳥兒叫啥名字呢?”我曾經這樣問爺爺。

“噢,它是燕兒呀!”

“燕兒?”

“是呀,你可記得‘燕子歸來尋舊壘’么,它是吉祥的鳥兒啊!”

唉!怎么能忘呢?小時候,我常常偎依在爺爺身旁,聽爺爺講“九死而不悔’’的屈原,精忠報國的岳飛。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則是“燕子歸來尋舊壘”這句詩了。每當講到這裡,爺爺總是深情地對我說:“孩子,這就是我們祖國啊!人,不能忘了本土啊!”

屋內,悲悲切切,我木然地望著門外的小河,濛濛細雨飄落在河面上。

……水鄉的夜,是那么美,黑黝黝的山峰像

[1] [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