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的開頭、結尾

一、開頭

“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開頭是文章的一部分,自然在開頭時就應該對全文瞭然於胸,然後根據具體情況而採用開頭方法。

一篇文章,一個中心內容,可以有不同的開頭,那什麼樣的開頭才是“鳳頭”呢?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好的開頭要有助於中心的表達,要有助於增強表達效果。簡單來說,好的開頭應做到:一簡,二新,三美。記敘文開篇有如下八招:

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等的描寫點題;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一開頭就可以點明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有關背景,進入主題。

例1:7歲那年,我隨著父親一同來到了這座城市,這座城市冬天好冷啊!我和父親緊緊裹著破舊的大衣,大街上行人很少。我們就像在穿越一片冰冷的墳場,靜寂得可怕。(《季節》)

2.點染環境,感染讀者。一些事情的發生,往往與特定的環境相聯繫,首先點染環境,既可為下文的展開做好鋪墊。又能夠起到感染讀者的作用。對於一些刻骨銘心的事情,也可以從自己強烈的內心感受寫起,這樣也會使讀者樂於與你一起“感同身受”。

例2:麥收時節,天空顯得非常的明淨。在麥田上空,偶爾悠然地游過幾朵白雲。

麥收時節,中午常烈日當空。勤勞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勞動。因為作為農民,這是他們的義務。(《懷想天空》)

3.抒情議論,確定基調。用幾句恰當的議論抒情做文章的開頭,或感染讀者,或概括內容,點明主旨,領起下文。

例3: “叮咚”,這是小溪涓涓而流的聲響;“布穀”,這是報春鳥兒心靈的歌唱;“吱吱”,這是草兒破土看世界的叫喚。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它們是生命的再生,是生命沉睡後的升華。(《提籃春光看媽媽》)

例4:“那年高考,發揮失常,落榜了。我堅決地拒絕復讀,執意背著大大的旅行包,踏上了北上的火車。隔著玻璃窗,我看見母親在哭泣,父母在嘆氣,鼻頭有點發酸,轉過臉,說好不哭的。嗚——一聲長鳴,火車開動了,母親也隨即跟著火車跑,一遍一遍的揮手,一遍一遍的囑咐。我抬頭看著天空,灰濛濛的,它也是如此寂寞。”(《那魚 那鷹 那人》)

4.觸景生情,引出回憶。事情發生時的某一情景往往會定格在你的腦海中,因此,在追憶往事之前,不妨運用“觸景生情”法,先描述眼前與事件發生時那相同的一幕情景(或一種事物),這樣既便於自然引出下文,又避免了開頭的空洞說教,並且因為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所以會給人生動形象之感。

例5:就在昨晚我還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繩.胸中的熱血流遍全身……

母親啊,您可曾知您坐在門前編織稻草繩,那藍布褂,那雙敏捷而勤快的手將稻草一顛一顛地編成草繩——那幅畫面伴隨了我十幾個春秋啊!母親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記憶,伴我一年又一年…… (《母親手中的稻草繩》)

5.抑揚之法,柳暗花明。這種明抑實揚、欲揚先抑的表現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讓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開頭用這種方式,等到“揚”出現時,就能夠突出人物,吸引讀者。

例6:母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兒行千里母擔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從俗語到古詩,歌頌這一偉大主題的名言佳句名句多不勝數,而且膾炙人口。我這個在外求學的遊子,曾經憎恨我的母親,堅決地否定母愛。(《提籃春光看媽媽》)

6.懸念設定,引發興趣。通過設定懸念,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例7: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來。“老師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綠的,太陽是紅的,看看你.怎么畫的?”

我透過淚眼,看著那張被撕掉的畫:小草是黃的,太陽也是黃的。為什麼非要把小草畫成綠的。把太陽畫成紅的?我戴爸爸那個太陽鏡,看到的小草和太陽就是黃的。我不解。(《八?十八?二十八》)

7.句式入題,展示才氣。也稱整句式開頭,即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採用駢句、整句的形式開頭,來議論點題、抒發感情或點題、總領全文,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例8: “一滴水輕輕落地,是森林中葉片上滾下的露珠,還是峭壁岩石間的清流?是雲的哭泣還是霧的嘆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你喜歡小橋流水的溫馨,還是大漠孤煙的雄渾?你偏愛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還是熱烈浪漫的南國風情?我想,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輕輕落地的一滴水》)

例9:“遠去的飛鳥,永恆的牽掛是故林;漂泊的船兒,始終的惦記是港灣;奔波的旅人,無論是匆匆夜歸還是離家遠去,心中千絲萬縷、時時惦念的地方,還是家。”(《回家》)

用三個結構相近的句子組成排比句,用“飛鳥”、“船兒”、“旅人”類比來點題,形象生動而富有吸引力。

例10:“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人生的小船已經載我駛入了成人的茫茫大海中。如此浩瀚,但我不再迷茫。我手中擎的是人生第一火炬——尊嚴。初嘗其威力後,我一下子清醒了,那是我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轉折》)

例11:“我奔跑在昏暗的山谷間,大地震盪著,狂嘯著,所有的黑雲,所有的猙獰的笑,枯槁的手一併向我壓來、伸來,要捉我進到那無盡的黑暗中。而我遇到了他,輕輕撥開了所有的陰霾,帶我走入了人生的轉折。”(《轉折》)

8.引用開頭,生動點題巧妙引用歌詞,詩詞開頭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

例12:席慕蓉說:記憶是無花的薔薇/永遠不會敗落。闊別故鄉多年,我才吟出這一句詩的滋味。或許,“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關於故鄉的記憶經歷時光的打磨,反而愈發清晰了。(《薔薇?故鄉》)例13:“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磨難挫折必不可少。(《人生需要挫折》)

二、結尾

古人作文重視結尾,把好的結尾比喻為“豹尾”,要求結尾簡明有力;今人也說過“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的話,因此,結尾不容忽視。 收尾要做到有利於揭示文章的主題,有利於文章的結構,要做到詞雖盡而意無窮,就像欣賞一首絕妙的樂章,一曲終了,餘音仍在耳畔迴蕩、繚繞。如果一篇主題鮮明、角度新穎的文章.讀到最後,卻被一個不妙的結尾掃了興,豈不可惜?記敘文結尾有如下6招:

1.畫龍點睛,卒章顯志。在文章結束時,以全文的內容為依託,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代清楚。

例1:XX年高考江蘇卷優秀作文《好奇心》

“你怎么還沒睡啊?”爸爸看到了我,語氣中有責備,然而更多的是關心。

我沒有回答,只是盯著電視螢幕,依舊是足球賽,依舊是活蹦亂跳的身影,只是沒有聲音,螢幕下方顯示著音量:0。

“快去睡吧。現在已經很晚了。”爸爸催促著我。

“您也早點休息吧,明天還要工作呢。”我抑制著眼中的淚水。

沒有了好奇心,帶著滿心的感動,我挪動著腳步。

回頭看了一眼螢幕.看著那無聲的畫面,我感受到了爸爸給我的無聲的愛!

2.抒情議論,升華感情。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既能夠表達作者心中的情緒,又可以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例2:學生習作《從天空想到的》

其實寧靜就是那么簡單,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貼心的話語,一顆能包含一切的心靈,足以使一張緊繃的臉鬆弛開來,讓笑容在人們臉上輕輕地綻開,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邊的雲朵,輕輕地點綴著那片蔚藍的天,清新而自然。

3.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結尾與開頭遙相呼應,寫出既呼應開頭、又不簡單重複的語句,這種結尾方式是各類文章極常見的收束方法。

例3:學生習作《童年的問號》

每個人自從一落地起,就伴隨著一個個問號長大。在解決一個個問號後會慢慢地成熟起來。當然,我也不例外。(開頭)

現在。我已經度過十七個春秋了,伴隨著我長大,童年時的問號也找到了正確的答案。(結尾)

4.巧設反問,啟迪心靈。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把本來已確定的思想表現得更加鮮明、強烈,反問句式不但比一般陳述句語氣更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為鮮明。

例4:學生習作《哈哈鏡中的我》

不同的話有不同的影響,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視野,不同的哈哈鏡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會有不同的行動,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樣子,不同的評價造就孩子不同的命運。何必要讓自己狹小的視角不公正地評價一個人、傷害一個人,何必要熄滅風中的燭光,何必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無個性的模型?

5.委婉含蓄,回味無窮。有些記敘文的結尾,同時要提示讀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題,但是作者不是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和直截了當的語言告訴讀者,而是用比喻、象徵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給讀者。

例5:學生習作《風》

有人敲門。這回是三號車間的謝主任。謝主任一進門就給了小王一張字條。小王一看便傻了眼,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上百個名字。謝主任開口了:“這上面是我們車間所有人的名單,大家為你的事兒都沒少幫忙,大伙兒說了不用你謝。只要你能在佳作上給大伙兒記一筆就成了……”

小王呆呆地望著名單,根本聽不進謝主任的話,腦子裡一片空白……

又有人敲門了。小王起身去開門,原來沒有人,是風,是一股讓人並不愉快的風……

6.景物烘托,情景合一。描寫景物,襯托某種感情,情與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例6:學生習作《在陽光下成長》

此刻,一縷陽光從外面射進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傷的小樹沐浴著它。呵,成長的路上,雖然風雲莫測,但是陽光畢竟很好!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