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方法篇:比較分析

蔣念祖

[訓練講話] 

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鑑別”,比較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從日常生活中作出的判斷,到科學研究中的重大發現,都要運用比較的方法,所以俄國著名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把比較能力看作是人的最寶貴的智力寶藏。

有各種類型的比較,從思維材料的性質看,可以分作具體事物、事件的比較和概念、判斷的比較;從結構形式上看,可以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從具體內容上看,可以分為現象、本質、數量、結構、功能、過程、原因、結果等方面的比較。但是從根本性質上看,則可以分為四類。比較的雙方可能存在如下四種情況:第一,本質、現象均不相同,比如驕傲和謙虛這兩種品質,這種比較可稱之為對比。第二,本質、現象均有相同(嚴格說來是相似)之處,比如魯迅先生在《文學和出汗》中提到的“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歷史論和梁實秋所宣揚的文學論“流傳的便是好文學,不流傳的便是壞文學”,這種比較可稱之為類比。以上兩種只能說屬於廣義的比較。第三,現象相同,本質不同,這就是所謂“同中有異”,比如自卑和謙虛。將這兩方面進行比較,側重點在於“異中有同”,比如自卑和自負。將這兩方面作比較,側重點在於“異中求同”。後兩種比較,是狹義的比較。在本節中,我們先介紹第1種比較,即對比和第3、4種比較,即狹義的比較。

對比就是將兩種不相同的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進行比較對照。對比在其他文體的寫作中被廣泛地運用著,並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臧克家的詩篇《有的人》,運用對比手法,讚揚了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革命精神,鞭撻了反動統治階級的虛偽和驕橫。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百草園的無限樂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對比之中突出了封建教育對少年兒童聰明才智的扼殺。以上是章法修辭中的對比。在語言表達中,對比的修辭手法,也有廣泛運用。比如“滿招損,謙受益”,“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等即是。對比的修辭方法,實質正是運用了對比的思維方法。

對比可分為縱比和橫比兩種。所謂縱比,就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將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情況進行對比。如《談“從茶籃子看形勢”》一文中,作者將市場供應、副食品結構的今昔不同情況列舉出來作對比,使人們看到了現在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堅定了人們信任改革、接受改革、贊成改革和支持改革的信念,達到論證的目的。所謂橫比,是將兩個事物的不同方面作對比。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將學習中兩種不同的態度,即主觀主義的態度和馬列主義的態度。在表明、特點、危害、實質等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從而證明了“必須堅持馬列主義的態度”這一觀點。在一篇文章中,縱比和橫比可以綜合運用。比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開頭部分回顧黨的歷史發展,通過正反對比,證明了學習馬列主義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中,綜合運用了縱比和橫比。

對比在議論寫作中有以下作用:一是用於引出論點。比如《誇誇其談和實事求是》一文,開頭便將二者的表現作了對比,鮮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褒貶感情,為提出論點作了鋪墊。二是用於提出論點(或作出結論)。比如《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開篇點題,將“提倡積極的思想鬥爭”和“反對自由主義”同時提出來,正反對比,使論點的表達鮮明而有力。三是用於論證論點,構成對比論證,增強論證力量,例子可以參見上節的內容。

下面我們介紹狹義的比較,即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黑格爾說過:“假如一個人能看見當前顯而易見的差別,譬如,能區別一支筆和一頭駱駝,我們不會說這人有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相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提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這段話說明了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這兩種比較方法具有很強的認識作用。

比較是整理經驗、材料所不可缺少的方法。所謂整理經驗、材料,就是通過比較各種各樣的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由此給予分類。經驗、材料經過分灰,使用起來便得心應手。

比較是形成並證實新的認識的重要方法。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出版以後,和赫胥黎、海格爾等人,為了將生物進化論貫徹到底,將人類和高等哺乳動物(主要是猩猩、黑猩猩)這兩類在當時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進行比較,發現二者之間的在解剖學、胚胎學特徵和情感表現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處(異中求同),從而認識到人類是從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有力地證明了進化論的觀點。

比較在其他文體寫作中也是經常運用的方法。在記敘文寫作中,通過觀察、比較才能發現人物的個性特徵,(這裡的比較,往往現象、表面特徵和本質、內在特徵同樣重要)。在說明文寫作中,要能夠說明事物的特徵,也必須首先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事物的特徵。如果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相同點,則可以幫助我們用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深奧的事物。比如《景泰藍的製作》中,在說明“掐絲”這道工序時,作者將掐絲和刺繡作比較,既寫了掐絲和刺繡的相同處,讓人體會到掐絲是精細活兒,也寫了掐絲和刺繡的不同之處,讓人對掐絲這活兒的特點有具體的了解。

在議論文寫作中,從整理材料到構思立意,從闡釋論證論點到具體表達,都需要運用比較的方法。

同中求異這兩種比較方法,它的作用在於揭示相近事物之間的不同之處,尤其是相同的現象之中所包含的本質的不同。比如《謙虛和自卑》一文,將這兩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作了比較,指出二者的不同點,“謙虛就是虛心,不自高自大,不自以為是。”“而自卑是認為自己低下無能,自己看輕自己,缺乏上進的勇氣。”“謙虛是一種美德,只有謙虛的人,才能夠經常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使知識不斷增長,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自卑卻是一種缺點。自卑的人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時常自暴自棄。有了一點缺點或者遇到一點困難,就畏縮不前,唉聲嘆氣,怨天尤人……自卑,使人類喪失前進的信心,使青年人未老先衰,把才華埋沒在唉嘆聲中。”在這篇文章中,同時求異構成了文章的主體,這種文章,人們稱之為“區分型議論文”,像《虛心和虛偽》、《魯莽和勇敢》、《讚揚和捧場》、《骨氣和傲氣》等題目,均可寫成這類文章。同中求異這種比較方法,也常常構成文章的一個重要段落。比如《自強者勝》一文,文章在引出論點之後,列舉毛遂、張海迪等人的例子,論證了“自強者勝”的道理,接下去一段,則將自強與自傲作一番比較,指出“自強跟自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作者所以作這一番比較,目的是針對這樣一種現象:將自強者與“逞能”、“好出風頭”、“自傲”等混為一談,並且橫加指責。可見“同中求異”的比較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錯誤認識的錯誤所在(錯誤的判斷,很多來自對概念或事物特徵的錯誤認識),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批駁,以破助立,有力地論證論點。“同中求異”的比較方法,還可以使文章的論證思路更為嚴密。比如《淺談自信》一文,中心論點是“自信是事業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文章以門捷列夫、居里夫人作為例證,進而運用因果論證:“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困難、冷漠、譏諷和挫折,但如果有自信作為忠實的夥伴,獲得成功就大有希望。”至此,論點已經得到論證。這時文章分析了自信和自負的不同之處:“自信的基礎是豐富的知識,它的力量來自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事業的必勝信念。而自負往往伴隨著淺薄無知,聽不進不同意見,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敢正視,而急於掩飾遮蓋,這只能自己堵塞了自己前進的道路。”這一段比較,使我們認識到既要自信而又不可自負,於是文章接下去又論述了如何才能做到既自信而又不自負,論述的思路顯得極為嚴密。

異中求同這種比較的方法,它的作用之一在於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比如一篇作文《自負和自卑》中指出,自卑和自負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但究其根源,卻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不能正確地認識主客觀世界,而且其結果都是成為“前進道路上絆腳石。”以上這種“異中求同”的“同”,指的是本質的相同。異中求同的“同”字如果是指事物特徵的相近之處,那么異中求同則可以幫助我們構成比喻。我們將在介紹“比喻論證”方法時再予介紹。

任何事物既不可能完全相同(近),也不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尋找相同點、尋找共同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往往可以綜合運用,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將七大、八大和十二大作了全面比較。相同點有兩點:1.十二大的綱領和七大、八大的綱領一樣,都是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是正確的;2.“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發展,教育黨掌握了我國民主革命的規律一樣,‘八大’以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曲折發展也深刻教育了全黨”。不同點是“和八大的時候比較,現在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深刻得多了,經驗豐富得多了,貫徹執行我們正確的方針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大大加強了。”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我們有充分的根據相信,這次大會制定的正確綱領,一定能夠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使我們黨興旺發達,使我們的國家和各民族興旺發達。”又如一篇作文《高分和高質量》,其中既指出“高分和高質量不是一回事”,既找出兩者的不同點,又指出兩者之間的聯繫,即相同點,最後得出結論說:“高質量是高分的充分條件,而高分則是高質量的必要條件。”

運用比較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比較的雙方必須是同一範疇的事物。太陽和月亮可以比,比亮度,比溫度;水和火可以比,比對人類的貢獻或者比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洪水和猛獸看來相去甚遠,但如果比較的是他們對人類的危害時,又屬於同一範疇的事物了,可見分辨對比的雙方是不是同一範疇的事物,不僅要看表面現象或形象的異同,更主要的還要看能不能找到比較點。第二,比較必須在同一關係下進行。木頭的長度和夜的長度是不可以比的,因為一是空間的長度,一是時間的長度。智慧的多少與穀物的多少也是不可比的,因為一是有形的,一是無形的。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範圍越來越廣,認識的層次越來越深。因此,過去曾被認為是不可比的特徵,現在從更廣泛和更深層次來認識,可能已具有可比性。比如電、磁、光三類現象,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互不關聯的,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忒在實驗室中發現電能夠產生磁,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在實驗中發現磁能產生電,1845年,法拉第又現“磁光效應”,1873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建立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將電與磁統一為電磁場,他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終於在實驗中發現了電磁波,測得電磁波傳播的速度同光速是同一數量級。這樣,電、磁、光在波動性這一關係下又成為可以比較的了。第三,明確比較目的,制定比較點,逐項進行比較。在議論文寫作中,經常要在事物的現象、本質、原因、結果方面展開比較。第四,安排好比較的結構,在表達形式上要做到前後照應、條理清楚,以增強比較的效果。通常採用的結構有兩種。比如將“骨氣”與“傲氣”作比較,可以採用下面兩種結構形式:

第一種 1.開頭  2.骨氣  ①表現  ②本質  ③結果  3.傲氣  ①表現  ②本質  ③結果  4.結尾

第二種 1.開頭  2.表現  ①骨氣  ②傲氣  3.本質  ①骨氣  ②傲氣  4.結果  ①骨氣  ②傲氣5.結尾

一般說來,第一種適用於較短的文章或段落,第二種適用於較長的文章或段落。

[例文評析]

從隋亡唐興看人才

上海六十中學  談嫻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上,記載著從夏朝到清朝期間二三十個大王朝的興亡史。縱觀歷史,各朝代的興亡原因,大同小異,窺其一斑,可略見全豹。

就隋唐兩朝兩論,我們知道,隋朝只經歷了2帝就滅亡了。而唐朝的“貞觀之治”,則是為史家大加讚譽的。為什麼隋朝這么快就滅亡了呢?在《隋唐嘉話》上記有這樣一句話:“煬帝善屬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煬帝就是隋朝的末代皇帝。煬帝妒賢忌能之心極強。司隸大夫薛道衡。因為詩寫得比煬帝好。煬帝就逼他自殺,並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對於才華高於自己的人就要加以殺害,真是豈有此理?還有一件事,煬帝曾作《燕歌行》,當時文人學士紛紛寫詩唱和,一般都是平庸之作,唯著作郎王胄的詩不在煬帝之下,煬帝就藉故把他殺了。王胄臨刑時,煬帝還故意口誦王胄詩中警句,說“從今以後你還能寫出‘庭草無人隨意綠’這樣的佳名嗎?”真是活脫脫的一副小人嘴臉!從這兩件事上,可以看煬帝妒忌人才到了何等地步!煬帝如此不容有才華學識的人,他所寵信重用的就只能是些專事阿諛奉承、弄奸藏刀的小人了。在這種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會不滅亡呢?固然,煬帝的忌賢妒能不是隋朝滅亡的唯一原因,但是,正是由於煬帝的心胸狹窄,不容賢能,才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與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對於人才卻很重視。即使是曾經與他作對過的,只要是人才,他就給予重用,表現出了封建政治家寬宏大量的氣度。例如魏徵,曾是唐太宗的哥哥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官員,他看到李世民戰功卓著。手下人才濟濟,威脅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勸太子遲早除掉李世民,結果被李世民識破。李世民登位後,不但不記舊恨,反而拜魏徵為大夫,就因為魏徵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以後,由於魏徵為大夫,就因為魏徵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以後,由於魏徵能大膽進諫,使得唐太宗一生避免了很多過失。唐太宗曾經說過:“以人為鏡,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徵去世後,他嘆惜從此就沒有這面“鏡子”了。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唯賢,不拘一格,不計較出身貴賤。當他發現山東平民馬周是個人才時,便立即任命馬周當監察御史。後來,又讓他擔任宰相職務。馬周在參與國政方面有不少建樹,提出過不少重要建議,事實證明,馬周確是唐太宗治國的一個得力助手。唐太宗為了納賢,還確立了一套科舉制度,從考生中挑選優秀人才。他看見考中進士的金榜,就高興地說:“天下英才都落入我的手中了!”思賢之心,溢於言表。由於唐太宗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賢望才之心如饑似渴,愛護人才,又善於用才,所以在他統治時期,社會政治安定,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五穀豐登,牛羊遍野,人口也增加了,文化藝術水平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為歷史學家所稱譽的“貞觀之治”。

從隋朝的快速滅亡和唐朝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來看,人才對於輔國安邦是多么重要!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需要大量的人才。當然,我們的人才觀與封建統治者的人生觀有著本質的區別。唐太宗重視人才,愛護人才,有其個人的目的,那就是為了維護李唐王朝的統治。而我們現在強調人才的重要,乃是為了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只有愛惜人才,才能振興中華。從本質上說,也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真正地愛惜人才,最大限度地使用好人才。這是那種為了“家天下”的一己之利的“人才觀”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裡,每一個愛國青年,不僅要有報國之志,還必須有報國之才,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力。

本文將隋煬帝的心胸狹窄、忌賢妒能與唐太宗的寬宏大度、思賢若渴相對比,揭示了“人才對於輔國安邦”的重要性。文中將不同做法導致的不同結果形成對比,可以說既包括橫比,又包括縱比。

[思考和練習]

1.閱讀《電腦與人腦》,指出文中運用了哪些比較的方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2.運用下面的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寫一篇文章。請注意在特性分析、因果分析的基礎上展開對比。

大連市天津街副食品門市部的菜攤上,擺著青莢豌豆,標價每斤0.30元。有顧客問,這豆子怎么吃法?一位營業員說:俺也沒吃過。第二天,牌價改為每斤0.25元。又有顧客問吃法,營業員說:煮、蒸,怎么吃都行!到了第三天,青莢豌豆變成黃色,再也無人問津。

長春市推銷一種魚乾,這魚乾,當地人大多沒吃過,一時打不開銷路。於是商店支起鍋灶,當場油炸、清蒸、燜烘,請顧客品嘗,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幾天就把幾十噸魚乾銷出去了。

3.《業精於勤荒於嬉》、《奉獻與索取》、《在榮譽(或成功)面前》、《常立志與立常志》。

4.《勇敢秘魯莽》、《骨氣與傲氣》、《高分與高質量》、《羨慕與嫉妒》。

5.《自大和自卑》、《欺“軟”與怕“硬”》。

附:

電腦與人腦

吳江縣中學  黃  莉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腦也應運而生,並且正在逐步普及,通過電腦儲存,資料也越來越順利。有的同學便認為不必再背書了。難道有了電腦就真的不需要背書了,不需要回憶了嗎?回答是否定的!

人腦是高度完善高度發達的物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東西。人腦不僅能進行抽象思維,而且還能進行理解記憶。任何一項發明創造不都是經過人腦思維而產生的嗎?電腦也不例外,既然電腦是人發明的,它當然不可與人腦相提並論。電腦只是模擬的人腦,它只會按照人們編定的程式,進行機械記憶和推論。人進行“背書”,就是人腦的理解性記憶的過程,電腦是無法取代的。即使把書本上內容全部輸入電腦,那也只是電腦的“記憶”,而不是你的記憶,你的知識。認為“有了電腦不不必背書”的錯誤就在於把電腦與人腦視為相同了。

電腦與人腦作用是迥然不同的。只信電腦,一味依賴於電腦的話,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錯誤,因為電腦並不是永遠不出差錯的。美國國立銀行的電腦,由於線路上的問題而發生故障,經核實買電腦的計算錯誤竟使這個銀行損失達十多億美元,這使美國當局懊喪不已。在德國,由於儲存汽車牌號的電腦被非法組織搗毀,竟使這個國家三年內對誰擁有汽車,誰的汽車號碼是多少一無所知。這樁樁駭人聽聞的“電腦事件”,難道不是輕信電腦所產生的嗎?難到不能引起我們的“不必背書論”者的深思嗎?

不僅是電腦,任何一種先進的科學儀器都不能代替人腦,舉一個實例吧。我校的某一學生,在國中時學習成績尚佳,數學成績尤其突出。但進了高中後,由於平時經常使用計算機,筆算能力明顯降低,在考試中經常出現計算錯誤,數學成績接連下降。像這樣的例子在別的學校也許也存在。這也是“信奉”機器而不運用人腦的結果。記得一部科幻小說,寫的是人與機器人的決戰,最後人終於戰勝了機器人獲得了勝利。因為機器人失去了人的控制,只是一堆廢鐵而已。電腦不也是如此嗎?

誠然,電腦不如人腦,只但這不是說,電腦毫無價值。眾所周知,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人腦對知識的貯藏量也是有限的,而電腦對知識的貯藏量卻是無邊無際的。電腦能幫助人們記憶、幫助人們思考,它對人腦輔助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在保密工作上,就說美國的飲料“可口可樂”,它的成分大多數是公開的,只有0.15%的成份,也就是其最重要的成分不公開,由電腦秘密保存,連生產者也幾乎無人知曉,其他的公司當然就無法仿製了,而可口可樂卻獲得了最大的利潤。

電腦與人腦的運用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同學們,讓我們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基礎上,以大腦——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東西”為主力。以電腦等先進儀器為武器,準備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