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離你有多遠

一、釋題

機遇,作為一個具有彈性的名詞,指“時機”、“機會”(多指有利的)等,見《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p628。

機遇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放眼當下,很多人都雄心勃勃,夢想成就一番事業,可最終能書寫輝煌者少。為何?世間能抓住機遇,把握住機遇的人太少了。機遇總是垂青和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

個人如此,民族、國家也不例外。

培根曾說:“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誤,它就會掉價。”

正沿著夢想飛奔的學子們,請你們咬緊牙關,閉上雙眼,奮力往前沖!機遇和勝利的掌聲會在你們的耳畔響起:啪、啪、啪……

二、素材 

奧普拉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她能夠痛改前非,把握住機會,同時也不忘發揮自己的長處。是金子,總有它閃光的時候。

奧普拉·溫弗瑞:把握機遇的脫口秀女王

作為一名黑人,奧普拉少時的生活與別人一般無二。她1954年出生於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單親家庭,生活異常困頓,幾乎整日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與別的黑人少年一樣,奧普拉曾一度自甘墮落。在她日後的金牌節目“奧普拉脫口秀”中,奧普拉曾面對3300萬觀眾坦承了自己那段不光彩的歷史:吸毒,墮胎,甚至還生下過一名不久就夭折的女嬰。奧普拉的生父曾對女兒說:“有些人讓事情發生,有些人看著事情發生,有些人連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於是極度空虛的奧普拉想知道自己生命中究竟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奧普拉自幼就有與生俱來的說話技巧和不俗的記憶力,她發現自己的言談很容易帶動別人的情緒,於是17歲的奧普拉先是參加了當地的一次選美比賽,後又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與不錯的運氣,在19歲那年被當地一家電台聘為業餘新聞播音員,從此涉足傳媒界。大學畢業後,奧普拉成為巴爾的摩一家電視台的正式播音員。然而她早期的電視生涯並不順利。由於奧普拉在播報新聞時無法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她的情緒往往隨播報的內容忽喜忽憂,因此常常招致觀眾的批評。好在台里慧眼識珠,給她安排了一個早間的談話節目,才使她如魚得水,不久她就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女主持。

1983年,奧普拉結識了生命中的伯樂——“a.m.芝加哥”電台的老闆丹尼斯·施瓦遜。當時施瓦遜正在物色一名出色的脫口秀主持人,以期提高以前訪談節目的收視率。儘管電視台的多數人對聘用一名黑人來主持節目深表懷疑,但施瓦遜還是力排眾議,以23萬美元的年薪將奧普拉納入麾下。出人意料的是,僅僅一個月,奧普拉訪談節目的收視率就超過了從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奧普拉直登“美國最當紅脫口秀主持人”的寶座。

機遇只垂青郎朗這樣的準備者。有準備,方能抓住機遇,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機遇從身邊溜走,徒留悲傷。因此,正確的態度:不要只盯著機遇,要趕緊努力完善自己。這樣,機遇才向你招手。

郎朗:在替補中找尋機遇

曾經,郎朗為自己設計的成名之路是參加比賽。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少年郎朗對非常看好他的老師格拉夫曼說,自己要努力把所有的成人比賽全部拿下!老師反問一句:你難道還沒比夠嗎?

接著老師建議:學儘可能多的新曲目,等待機會,你最終能一炮打響。

怎么打響?或許會被大指揮看中,讓你在重要的音樂會上壓軸;或許會遇上著名的音樂家突然生病,你可以當個“超級替補”。

郎朗覺得有點像天方夜譚。1999年,他只是第六個替補,即便是著名音樂家突然生病,也得前五個替補都生病才輪得上自己,但他按老師講的做了。而事情竟真的像老師說的那樣,一個偶然的機會來了,郎朗當了著名音樂家安德烈•瓦茲的替補,一舉成名。

其實,同樣的法子在從前的戲班子裡經常發生。有才有志的後生偷偷背熟師傅所有的台詞,只等亮相的機會,一旦機會來臨,就可以一鳴驚人。

成功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時刻準備著,以最好的狀態準備著,把握住像閃電似的機遇。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在政治環境寬鬆、人口自由流動的今天,諸多窮鄉僻壤的勞動力追逐經濟的浪潮,向大都市奔赴。他們懷揣夢想,背井離鄉,去尋求發展機遇,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尋發展機遇,少數民族姑娘韶關“亮劍”

帕提古麗亞森XX年5月第一次離開家外出打工,選擇了一條遙遠的路程——從她的老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附縣,到工廠所在地廣東韶關,火車加上汽車走了整整4天4夜。

這位21歲的維吾爾族姑娘說,路程遙遠並沒有讓她打退堂鼓,兩個多月的工作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也沒讓她灰心。她說:“在廣東工作,一個月的現金收入比我在老家時一年掙得都多。我還希望能學到實用的技術,有更好的發展。”

1過去30年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部人口包括少數民族轉移就業。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李秀英說,最新統計顯示,廣東的少數民族人口總數已達210萬人,其中150萬是來自全國其他省區市的流動人口,他們在廣東就業和生活。

“經濟發展給全國各族人士提供了廣闊舞台,廣東成為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李秀英說。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改革開放後,東部沿海率先發展了起來。雖然,中國政府提出了共同富裕、縮小東西部差距的目標,但要達到它,尚需時日。所以,東南沿海對不少少數民族乃至中西部的許多漢族,目前具有吸引力。長期跟蹤研究少數民族生活、生產狀況的回族學者、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長馬建釗介紹說,作為少數民族人口在廣東發展的代表,青海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在廣東就業的超過1萬人,開設拉麵館約3000家。 他說,廣東雖然不是少數民族人口大省,但已成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作大省”。除了城市服務產業,占廣東經濟主體的加工製造業也成為吸引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就業的重要產業領域。阿提古麗所在的疏附縣近三年來已經先後向廣東、天津、福建等地派出數以千計的務工人員,他們的收入已經成為家鄉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支柱。

這個世界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絕境裡要看到前方的坦途,在挫折中要瞧見心靈的亮光,在庸常的生活里要品出人生的滋味。能從別人的惋惜和失敗中獲得機遇,收穫成功,這是瑞德思維的創新,更是他的生存智慧。

機遇:當你輕輕敲門的時候

基姆·瑞德先生原先從事著沉船尋寶的工作,在遭遇那顆高爾夫球前,他的日子過得很平凡。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個正在打球的人由於動作失誤將球擊入美國奧蘭多的“格蘭德·塞普奈斯”高爾夫球場的湖水中,他的腦子裡靈光一現,看到了一個機會。他穿好潛水衣,帶上工具跳進湖中。

在湖底,他驚訝地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那裡堆積了成千上萬顆散落在這裡的高爾夫球!這些球大部分都跟新的沒什麼差別。

瑞德打撈了幾顆高爾夫球給球場經理看,經理馬上答應以10美分一顆的價錢收購。他這一天打撈了兩千多顆,得到的錢相當於他一周的薪水。

後來,他每天把球撈出湖面,帶回家讓僱工洗乾淨,重新噴漆,然後包裝,按新球價格的一半出售。

其他潛水員也聞風而動,瑞德乾脆從他們手中收購舊球,每月都有8萬到10萬顆這樣的舊高爾夫球送到他設在奧蘭多的公司。現在,他對舊高爾夫球回收利用,公司的年收入已達800多萬美元。

對於掉入湖中的高爾夫球,別人看到的是失敗和沮喪,瑞德說:“我主要是從別人的失誤中獲得機遇的。”

這個世界上,很多成功人士原本跟平常人沒多少不同,只是多了一雙能夠發現機會的眼睛。顯而易見的機會大家都看得到,爭得到,這就不算機會,而瑞德那雙眼睛卻從別人的失敗和惋惜中看到了成功的機會。

我們的失敗,常常因為我們的思維定式,而成功也許只是思維創新的一點小火花,讓思維跳出固有的圈子,你肯定會有令人驚奇的收穫。

機遇恰似空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有人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公,那是他心靈里賽滿了黑暗。當你被撂到一個荒島上,孤獨、恐懼、死亡時刻威脅你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能活著真是一種幸福。

生即幸福,活即機遇

一個青年失去了信心,對生活感到憤怒。他覺得機遇從來不曾光顧他,這個環境已令他深深地厭倦。他決定出國,去彼岸的樂土實現光榮與夢想。

但他沒與足夠的金錢,也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唯一的辦法就是---偷渡。為此,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找到一名蛇頭,以自己的全部積蓄換得船艙里的一個座位。臨行前一個小時,他給父母留下了一張紙條:我不是缺少成功,而是缺少機遇。我走了。

5天后,船在狂風巨浪中沉沒。但這個青年很幸運,他抓住兩個救生圈,在昏天暗地中苦苦掙扎了不知多長時間。風平浪靜後,他發現大洋中只有他一個人以及遠方的一座小島。當他爬上小島時,已經精疲力竭。躲到岩石縫中整整一天才醒來。那時他發現:他赤身裸體,兩隻救生圈是他唯一的財產。絕望與恐懼深深地籠罩著他。他整整哭了一天,才稍稍振作,開始四處尋找食物。

幸好他讀過《魯濱遜漂流記》。記憶中的某些細節指引著他求生的方向。他用枯枝在岩石縫中築了個小窩,乾草、樹葉做床墊、被褥,夏天的小島還不乏野果、野菜,加上海灘提供的魚、蝦和藻類,一日三餐基本有保證。當然,她學會了鑽木取火。

開始的一個月是在病痛中度過的,但這似乎是個適應期。第二個月,他漸漸接受了小島,小島也認可了他。他的生活漸漸有了規律:除覓食時間外,他的全部工作就是坐在小島之巔極目四顧,尋找船隻的影子。

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這兒似乎是一條偏僻而危險的航道,只有偷渡船才能夠經過。日出日落間,他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如此熱愛過他曾經生活的世界,以及那個世界裡的親人和陌生人。在深刻的孤獨和寂寞中,他學會了思考。

秋天來了,成熟的果子紛紛跌下來,小島一片豐收的氣氛。但這個青年卻感到恐懼。他像松鼠一樣四處收集糧食,貯存到樹洞、石縫間,或用沙子掩埋。總之,他想盡一切辦法為寒冷的冬季做準備。他還幸運地在沙灘上撿拾到一條比豬還大的死魚,它用石刀、石斧將魚分割成條,曬成乾。

就這樣,他堅持到了春天。他曾經痛恨過的機遇終於來了---一天早晨,他在夢中聽見人說話的聲音!他像狼一樣狂嗷一聲,像豹子一樣竄出窩棚,像山雞一樣轉動頭顱,是的,沙灘上站著一隊人馬。那隊人馬也看見岩石上的他,像一頭瘦骨嶙峋的猿。

一周后,他隨同胞們---一支科學考察隊,回到祖國,回到故鄉,回到親人的身邊……

獲得新生的青年從此不再憤怒,不再抱怨,不再絕望,他告訴人們:比起在荒島上等待一隻救命船,這個社會簡直到處都是機遇!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敢於另類思維的人。乾別人不想乾的,做別人不曾想做的。嘿!這就是成功之道。

抓住機遇的人最美

那次電台請了一位商界奇才作嘉賓主持,我非常希望能聽他談談成功之道。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說:“還是出個題考考你們吧。”

某地發現了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路。是你,會怎么辦?

有人說繞道走,有人說游過去。但他笑而不語,很久,他說:“為什麼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可以買一條船開展營運?”

我們愕然。那樣的情況下,你宰得渡客只剩下一條短褲,他們也會心甘情願,因為前面有金礦啊!

這似乎有點投機,然而事情就是這么簡單。“別人不想乾的,做別人不曾想的。”這就是成功之道。

困境在智者的眼中往往意味著一個潛在的機遇,只是我們不曾想過。

三、例文

機遇

國小三年級時,我聽老師講過關於兩個推銷商去荒島推銷鞋子的故事。第一個推銷員到了目的地之後發現此地土著沒有穿鞋的習慣,悻悻而返。第二個推銷員到了目的地之後發現此地土著沒有穿鞋的習慣後,欣喜若狂。故事的結局是後者抓住了機遇,改變了當地土著不穿鞋的固定思維模式,培育了市場,大賺了一筆。可見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敢於動腦筋,敢於另闢蹊徑的人。

有人說,世間最悲哀的事情不是你面前老有敵手擋路,而是壓根兒就沒有誰肯把你當成敵手。而我認為,這個世界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機遇不眷顧你,而是機遇來了你卻無法駕馭。

智者總是能破開迷霧見到機遇的青天,然後把機遇收入囊中。

鋼琴王子郎朗在成名之前,他走了一截不小的彎路。

他曾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求學,少年郎朗對他的恩師格拉夫曼說,自己要努力把所有的成人比賽全部拿下!老師追問了一句:你難道還沒比夠嗎?接著建議:學儘可能多的新曲目,等待時機,你能一炮打響。

怎么打響?興許能遇上著名的音樂家突然生病,你可以當個“超級替補”。

公元1999年,郎朗只是第六個替補,即便是著名音樂家突然生病,也得前五個替補都生病才輪得上他,但 郎朗按 老師講的做了。而事情竟真的像老師說的那樣,他等待的機會來了,郎朗當了著名音樂家安德烈•瓦茲的替補,一舉成名。

故此,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機遇到不到來,而是機遇已經把你的門敲響了,你聽沒有聽見?

智者總是能在困境之中看到機遇,能另闢蹊徑,另創坦途。

某電台請一位商界奇才做嘉賓,請他做經驗交流,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說:“還是出個題考考你們吧。”

某地發現了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然而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路。如果是你,怎么辦呢?

有人說繞道走,有人說游過去。但他笑而不語,很久,他說:“為什麼非得去淘金,為什麼不可以買一條船開展營運?”

我們愕然。在那種情況下,你宰得渡客只剩下一條短褲,他們也會心甘情願,因為前面有金礦啊!

“別人不想乾的,做別人不曾想的。”這就是成功之道。

最近,上海海事大學女碩士楊元元把生命交給了上帝,讓多少人扼腕嘆息,讓多少人黯然神傷。在機遇沒來臨之前,你得學會耐心等待,用心積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楊元元在沒有等到機遇時選擇了把生命懸置,是非常不值的。風雨如晦,總該把生命拿去淬火。我們的生活一直在十字路口徘徊,面對一次次抉擇,我們要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即使機遇面前鋪滿荊棘與枯枝,頭頂的天空多么陰霾,只要改變思維模式,我們堅信,成功的光芒定會燭照四方。

相信自己,往前沖!

點評:本文前三例主要論證改變思維模式就能準確地把握住機遇,屬於正面立論。接著,作者舉了最近讓國人黯然神傷的楊元元事件,表現了作者寬廣的視閾,屬於反面立論。能把生活之水引入作文,對楊元元事件進行理性的思考,讓本文充滿了強烈的時代感。(四川省新津中學 王貞鵬)

機遇

人生而不公平。

此語出自一位法學博士之口,人生下來除了擁有生命這個主體外,幾乎無一平等,不平等的出身、不平等的教育,甚而不平等的機遇,不平等的人生。

人擁有同樣的開發潛力,卻鮮有同等的發展機遇。

假使這世上真有機遇一說,魯迅算得上是個開闢者,錯失懸壺濟世,順理成章成為文學巨匠。地上本沒有路,還硬是在機遇的催生下讓他走出一條追誰者萬千的思想啟蒙之路。 關漢卿 先生便沒有那么幸運,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也只落得個生卒年份不詳。

假使有這么一條機遇之路,而這條路也並不寬敞。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麥可·傑克遜天才般的際遇,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和能力為擠得一席之地而成為“laddy ga ga”。然而當今的娛樂世界不是音樂與藝術的世界,而只是培養機遇的前沿陣地,不是所有厲害的角色都能入圍這個圈子,便有了周樹人、周作人等人只能淹沒在路邊的水灘里,縱然他們曾經不凡的存在過。

這條路鋪在世界每一處,亦消失在世界的每一處。

拉斯維加斯很小,每天都有上萬衣裝革履者進入賭場,然後衣衫襤褸黯然離去。

華爾街很小,容不下炫耀的氣勢恢宏的建築,即使你擁有無與倫比的成就,也無緣躋身其中。

香港很小,但每天上演著許多迅速枯萎的傳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紀,那么多已經錯過的和即將失去的東西俯拾即是。他們統統見證著,體會著,感慨著。於是,有關命運而較量的生死決鬥一一上映。

在這場決鬥中,落沒世界的代表是在歷史上連“某某”也未曾留下,而成功的社會的代表卻成為歷史書頁的記錄者——這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把機遇用於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機遇上的機率行事是現代人的怪癖。所以,人們紛紛湧向這一條路,沒有人承認自己存在天生的不足,很多人都抱怨世界包括上帝的不公,只把機遇留給了別人,而不留給自己。然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你永遠不會在這條路上發現詩人,詩人寧可臣服宿命也不相信機遇。

但畢竟,機遇的道路上已經人滿為患。

第一個是開闢者,第二個是繼承者,第三個是偉大的開拓者……以後便是芸芸眾生。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有了路。

朋友們,請另闢蹊徑吧!

點評:本文另闢蹊徑,反向立意。人們常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前提是人們相信機遇的存在。作者對世上機遇的存在持懷疑和反思態度,世間很多人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拚命往機遇之路上趕,擠的人多了便把成功之路給堵死了。對於未來,對事業,作者在文尾作出了呼籲:朋友們,請另闢蹊徑吧!結尾乾淨利落,點明題旨。求異思維是本文的一大亮點,有思想深度是本文的第二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