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健康安全環保工作計畫

5、強化交通安全管理

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培訓。加強交通安全監管幹部及駕駛員的培訓工作,重點培訓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交通安全管理與風險防範知識、安全駕駛培訓軟體套用等內容,提高交通安全監管幹部的管理能力和駕駛員安全駕車意識和技能。充分利用宣傳冊、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經驗分享等方式,廣泛開展全員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全體員工養成良好的乘、駕車習慣。

加強交通安全重點控制。加強客運車輛安全管理,繼續實行客車長負責制,嚴禁超員、超速、疲勞駕駛;加強危化品拉運車輛管理,嚴格危險化學品車輛駕駛員的選用,安全監控裝置安裝到位、監控有效;加強長途車輛安全管理,嚴格出車審批程式,有效控制夜間行車、惡劣天氣行車和危險路段行車,確保長途出車安全;加強油田租賃車輛管理,嚴格車輛技術狀況檢驗、資質審查和登記備案,租賃車輛駕駛員實行《準駕證》管理;加強油田駐外車輛管理,加強多種經營企業交通安全管理,確定交通安全管理重點,探索適合多種經營企業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和有效途徑。

加強交通安全責任連帶制度、車輛回場告知制度,惡劣天氣預警機制、車輛“三交一封”等管理制度的落實。完善車輛gps監控平台建設,關鍵車輛監控裝置安裝使用率達到90%以上。

加強交通安全專項整治。重點整治無證駕車、超速駕車、酒後駕車、疲勞駕車、不系安全帶、行車接打電話、違反交通信號、爭道搶行、超員超載、帶病駕車等十大不安全行為。加強對礦區交通安全秩序和道路隱患排查的整治。採用gps監控和日常監督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查出問題實行違章計分,定期下發通報,予以曝光和經濟處罰。

6、強化職業健康管理

加強員工健康監護。認真貫徹衛生部新職業健康監護標準,著力抓好員工崗前、崗間、離崗職業健康體檢。按照《職業健康技術規範》(gbz188-XX年)要求,對電工、壓力容器、高處作業、職業機動車駕駛等特殊作業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定期健康體檢。對體檢發現異常的員工,按規定及時組織複查,確診有與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員工,調離原工作崗位。普及健康知識,不斷提高員工健康監護水平。

強化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管理。按規定對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對超標場所積極進行治理,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作業場所要配備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專人負責管理,保證正常運行和使用。在職業病危害作業場所設定公告欄和警示標識,告知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防護措施、檢測與評價結果等。

突出做好硫化氫安全防範工作。加強在含硫化氫區塊油氣井注汽和作業過程中的硫化氫濃度檢測和監控,做好記錄、分析和上報工作;強化崗位員工硫化氫防護知識、應急處置能力的培訓,定期進行演練,提高防護能力;加強員工個人防護,按規定配備硫化氫氣體檢測儀、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防毒面具等防護用品,定期維護校驗,加強含硫化氫區塊施工作業安全防護,防止發生硫化氫中毒事故。

加強飲食衛生管理。加強小伙房、職工食堂、招待所飲食衛生的管理,重點改善野外施工作業飲食、飲水及營區衛生管理,重視做好傳染病、地方病、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員工突發意外傷病的緊急救治工作。

7、強化環境保護管理

加強污染減排工作。強化公司污染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建設,重點加強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提高污染源監測設備的裝備水平,完成國家、省重點監控環保單位線上監測系統建設。落實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項目責任人和削減計畫,開展污染減排項目實施效果審核,實行指標量化管理,確保順利通過國家、集團公司減排核查。繼續開展外排污水達標排放試驗工作,力爭年底前完成錦采污水處理廠改造工作,並做好在歡采污水處理廠中試試驗和可行性論證工作,為歡采污水處理廠改造打下基礎。

加強環境風險控制工作。公司各單位要在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基礎上,對本單位的普查結果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評價,對重要環境因素要制定管理方案和消減措施。加強污水處理工藝試驗和研究,最佳化污水處理工藝,確保實現新的排放標準;強化對油泥、浮渣和底泥處理工藝的研究,實現資源化、無害化的油泥處理方式;加強水污染防治設施管理,落實“三級防控”措施,確保環境安全;加強輻射安全管理,從事輻射施工作業的隊伍,必須辦理省級《輻射安全許可證》,嚴格督促施工單位按照操作規程施工,確保輻射安全;加強生活廢物、垃圾管理,按相關要求進行有效處置,防止污染環境事件發生。

加強環境敏感區施工作業管理。濕地、草原等環境敏感區作業要制定環保措施,作業計畫書要經環保部門審核,嚴格控制“三廢”及噪聲等對環境的影響;海上施工作業必須回收處理固體廢物和含油污水,不得向海域排放;在居民聚集區作業推廣使用低噪聲設備;加強水源地的保護,避免侵占及污染水源地情況發生,確保水源地安全。

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在2011年通過公司清潔生產審計的單位,必須按照審核報告開展“高中低費方案”,通過分析和評估,找出污染物產生的原因,提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廢物產生的方案,實施技術、經濟及環境可行的清潔生產方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