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告格式

(六)修改核查報告稿

修改潤色是報告稿擬寫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擬稿人在寫作過程中考慮不周、有所疏漏,總是難免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有人講,好報告稿幾乎都是反反覆覆“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

報告稿需要作反覆的修改,因為修改對提高報告稿的質量有重要影響。修改工作實際上是打磨報告稿質量的創造性活動。在實踐中,即使是篇幅簡短的報告稿,由擬稿人一揮而就,就不做任何增、刪、改、調是不多見的。原因很簡單,報告稿中一字一句所能產生的實際效用,需要擬稿人精益求精,不能有一點一滴的疏漏,否則就有可能產生與報告者願望完全相反的嚴重後果。同時,報告稿與一般文章不同,寫一般文章是作者表達自己的意志願望,撰擬報告稿則是在代單位、部門表達意志願望,不僅有一個“詞能達意”的問題,同時,還有一個“意(自己的理解及建立在這種理解基礎上表達出來的意願)能達意(單位的真正意願)”的問題。因此,報告稿更容易出現疏漏,比一般文章更需要修改,修改的量及難度也更大。實際上,許多報告稿要經過幾次、十幾次甚至幾十次反覆的認真修改。

報告稿的修改,往往是一種集體行為。不僅擬稿人要參加,而且與之有關的單位、部門負責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甚至下屬單位的有關人員都要參與其間。而且報告稿越重要,涉及面越寬,參加修改的人員成分越具多樣性,人數也越多。集體修改的具體形式,一種是由大家依次分別提出書面修改意見;一種是集體討論,共同對報告稿作全面核查,找出錯漏,加以修訂補充。在對重要報告稿的修改實踐中,這兩種形式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修改中,要堅持全面核查的原則。就是要以國家法律、法規(包括公文寫作與處理方面的)、政策規定以及領導的“授意”和通用的語言規則為依據,逐字逐句地對報告稿作認真細緻的檢查衡量,找出從內容(主題、目的要求、對事實情況的反映、主張、數據等)到形式(文體、結構、格式、語言表達等)中的所有疏漏。核查的重點主要在:主題是否正確;對事實的反映是否客觀真切;主張是否合法;政策界限是否清楚;措施是否落實,是否切實可行;與上級、平級單位、部門,自己單位、部門的其他規定,以及上下文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牴觸;報告目的、報告要求是否明確;結構是否完整、嚴謹;格式是否正確、合乎規範;材料的運用是否合理、其詳略是否得當;語句是否通順、簡練、嚴密,是否符合語法邏輯等。

對於核查中發現的問題要依次以增、刪、改、調等方式,糾正或彌補。

“增”就是增加、補充。報告稿內容、形式中的一切殘缺、間隙、遺漏均須增補。如增補主張,使之完善可行;增補材料使報告稿更具說服力;增補字句,使文句更加嚴謹周密,合乎語法邏輯;增補要素使報告稿結構更加完整。

“刪”,就是抹去。凡不合需要,無助於報告目的、要求的材料、主張、文句都在刪除之列。如與主題無關的多餘的材料、超越職權範圍的主張、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或段落等等。有時限於篇幅,還要“割愛”。

“改”,就是變更。報告稿中一切不正確、不嚴謹、不全面、不貼切的地方,都需要變更為正確的、嚴謹的、妥帖的說法。

“調”,就是調整。即在既有內容與形式範圍內所作的調節。如調整正文各要素的排序,調換字、詞、句的位置等。

在核查並糾正、彌補了各種錯漏之後,還需要從進一步提高表達效果的角度,對報告稿加以完善。如進一步充實內容,調整正文的結構,對文字做更深入精細的推敲、錘鍊等,達到“錦上添花”、使報告稿能產生更大的效用的目的。

在修改文稿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首先,由於修改活動常為一種集體行為,因此,也常會產生不盡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修改意見。這時,若為重大分歧,應以集體決議為最終修改依據;若為一般性分歧,可請主管領導定奪。

其次,擬稿人在修改文稿過程中應正確使用各種修改符號。

最後,修改後的報告稿文面必須整潔,符合報告稿書寫規範的要求。

(七)審定報告稿

報告稿的審定一般送交單位、部門或組織的負責人。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修改工作的延續。

四、會議報告寫作的注意事項

(一)要吃透兩頭。即吃透上頭,摸清下頭。“吃透上頭”就是要深刻領會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上級的指示。這是基層單位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依據。要寫出有思想性、理論性,對本部門、本單位有指導意義的報告,必須反覆學習、理解消化上級的指導示精神。上級的指示,尤其是中央、省、市黨和政府部門的指示,更帶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只有把中央或上級的指示與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才能提出貫徹執行指示精神的具體意見和方法。“摸清下頭”就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全面具體地掌握情況。領導幹部作報告、講話的原材料來自廣大民眾的實踐。對自己周圍的工作情況,民眾的呼聲和要求及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地調查、分析,這是提高報告稿質量的基礎性工作。一篇帶有指導性的會議報告,總的是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擬稿者要親自下去了解有關問題,掌握基層的實際情況,然後把得到的原材料,經過領導機構的集體討論和自己的認真分析,按照上級解決這些問題的指示精神,形成系統的條理性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才能動手起草會議報告。

(二)要實事求是。報告中無論是對過去工作的概括總結,還是提出今後要完成的任務,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成績不誇大,不遺漏,不無中生有,對缺點不掩蓋。提出的措施、辦法,要切實可行。

(三)要有針對性。會議報告是講給聽眾聽的,因此,起草報告,首先要明確報告的內容,了解聽眾的情況。尤其要了解聽眾的思想狀況、文化水平、職業特點,了解他們的心理、願望和要求,以便決定講什麼內容,怎樣講,從而做到有的放矢,解決實際問題。

(四)要重點突出。報告的觀點要鮮明,重點要突出,以便聽眾把握報告的要領,給他們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五)要闡述深刻。作報告,要做到充分地說明主旨,就必須從理論和事實的有機結合上分析論證,深刻闡述。理論論證,一是引用,二是分析。引用:是根據論證的需要,引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言論、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講話、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使報告主旨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方針政策的基礎上。引用要精,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論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黨的方針政策,直接回答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發展。另外,會議報告的性質,決定了它除了必要的理論闡述外,還必須以大量的典型事例、統計數字作例證,增強報告的說服力。這就要求選例必須真實典型,富於雄辯性。分析:就是利用理論觀點、事實材料等圍繞報告者所提觀點、意見進行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有理、有利、有節的分析說理。

(六)要條理清楚。會議報告正文大多採用小標題式、序碼排列式或以段分層式結構,體現出清晰的條理。這樣,既能突出報告的內容要點,又便於聽眾抓住報告要領。這就要求報告的各層之間,要有嚴密的邏輯性。這種嚴密的邏輯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各層意思不能重複。報告正文一般都有多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絕不能上個層次的意思與下個層次的意思基本相同或部分相同。(2)各層意思不能矛盾。各層意思都應是在中心論點統帥下的不同層面,每個層面都應是從某方面說明中心論點的,不允許與中心論點相牴觸。(3)各層意思逐步深化。每一層意思都是前一層意思的深入,表現出一種由分析到綜合、由現象到本質、由淺層到深層的邏輯推進。

(七)要傾注感情。會議報告要靠生動形象的語言,真摯深厚的感情,才能吸引聽眾,感染聽眾,才具有鼓動性。因此,會議報告要把敘事、說理、議論和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語言要力求口語化、大眾化,既樸實無華,又生動形象。對整篇報告來說,往往既有概括簡要的情況敘述,又有精闢深刻的議論說明;既有冷靜中肯的理性分析,又有飽含激情的鼓動激勵。這樣,才能使聽眾聽完報告後,既明白了事理,又受到了感奮,從面增強信心和力量。

五、報告稿擬寫常見的問題

(一)篇幅冗長

1.長篇大論,言之無物。有的報告長達四五萬字,文中套話連篇。談工作,只講大道理,不講實際情況;講問題,只談原則話,不談要害處;講下步工作安排,只喊口號,缺乏具體措施。有的工作情況報告雖然文字不長,但是空話、套話成串,文中的話今年可以用,明年講也不過時,讀了以後清湯寡味。

2.語言繁瑣,拖泥帶水。雖然文中有些實際內容,但是一半的篇幅是羅列事實和數字,聽了看了令人頭昏腦脹。報告的語言囉嗦、乏味,套話來回說,情況反覆講,生怕遺漏。文中的事實和數字舉例,從省、市、縣到鄉、村、戶,層層都有,面面俱到。這種情況在一些綜合性工作報告和年終工作報告中經常出現。

3.畫蛇添足,浪費筆墨。例如,某單位的一份報告長達2500多字。報告中真正有用的話不過700字,其餘全是多餘的話。這類現象雖不多見,但是不加以克服,很容易帶壞文風。

(二)內容粗糙

1.內容重複。這種現象在報告中時有出現,在一份報告裡相同內容前後重複出現。

2.照抄照轉。有的領導機關和業務部門在貫徹上級的方針、政策、法律、法令時,不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不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就動手寫報告。肚裡無貨而又急於求成,只好照抄照轉。有的擬稿人成條成段地抄錄上級檔案,甚至連上級檔案中的舉例也原封不動地抄錄,一篇8000字的報告,只有千把字是自己的話;有的邊抄邊主觀臆造,撰寫的報告稿還不如上級檔案具體可行。更為嚴重的是,有的抄錄上級檔案斷章取義、曲解原意,造成報告內容支離破碎,損害了報告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這種照抄照轉上級檔案的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其原因主要是:一是認識模糊,水平有限。有的擬稿人錯誤地認為,抄錄上級檔案比較保險,不會犯錯誤;還有的擬稿人本想來點獨到見解,創造性地貫徹上級指示,但由於水平有限,想不出新點子好主意,寧可照抄照轉檔案。二是作風懶惰,敷衍塞責。有的擬稿人思想疆化,作風懶惰,不動腦,圖省力,怕艱苦,但又要完成任務,於是只好東抄西摘,對付一下了事。三是緊跟形勢,虛以應付。

例如上級發來了重要通知,或要求學習重要檔案和講話,或要求開展某項工作,如果本單位、部門沒有個態度,怕不好交待。為了緊跟形勢,便匆忙上陣,虛晃一槍,照抄照轉,應付了事。如若有人問及,也好說話。實踐證明,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照抄照轉是一種消極怠工。如果貫徹上級指示的報告稿沒有自己單位、部門的特點和見解,寧可不作報告,認真地按照上級的指示精神辦事就可以了。如果一時拿不出具體的貫徹意見,可以抓緊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提出有針對性的貫徹意見再作報告,決不能照抄照轉。

3.政策矛盾。有的領導機關所屬的一些業務職能部門,由於不了解其他部門的政策規定和業務情況,輕易地在報告中曲解政策,結果造成政出多門,政策矛盾,使下級單位難以執行。政策上的矛盾,不僅影響了基層的工作,而且造成了單位、部門之間的矛盾。

4.缺乏針對性。沒有新東西,政策不明確,措施不具體,滿篇官話,冠冕堂皇,令人看了生厭,民眾把這種公文叫做“官樣文章”。請看下面這段話:“六、改進作風,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二季度工作任務很重。各級領導要努力從文山會海和瑣碎事物中解脫出來,走出會議室、辦公室。深入基層,深入民眾,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少說空話,多辦實事,在抓早、抓緊、抓實上下功夫,真正抓出成效來。”這些話寫在報告裡只能流於形式。

5.觀點模糊。有的報告主題思想不明確,觀點不鮮明,敘述情況若明若暗,分析問題含含糊糊,態度不明,政策界限不清,模稜兩可,無法貫徹執行。

6.層次不清。主要表現為三種情況:一是條款混亂,眉目不清。如有的報告稿大小條款前後位置顛倒,沒有次序;有的條目標號重複、寫法不一,在同一層次里,阿拉伯數字和漢字標號同時出現;還有的公文內容缺條少項。二是段落散亂,互不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