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3~6歲幼兒培養方式對比分析範文

受日本思想的影響,在此後幾十年日本的教育機制發生了良好的最佳化。將教育重點從原先的六大塊精簡為健康,人際交流,行為關係,環境等。日本的案例充分說明,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對於教育制度看法的影響。日本體質的變革在於將原先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被人際關係所替代。其以“自然領域”擴張作為大環境,將培養幼兒人際交流作為目標,通過幼兒在家庭、幼稚園等各種社會場所和自然環境的不斷接觸過程中,讓孩子受環境薰陶,改善環境。相比較而言,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及社會對還在的表面分數的誤判,以分數作為學生好壞的判定標準,導致我國的幼兒教育體質相對更偏向國小化,集中地灌輸大量知識。其對兒童心理年齡和個性有著不正確的看法,個別地區甚至為將孩子的素質教育等同於孩子的定向教育。這就造成了現今社會幼兒素質特長培養泛濫的情況,家長想通過對孩子早期的特長培養,來達到孩子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教育觀念上,幼兒培養的主要形式單一,基本都為課堂教育,過度地把精力投放於孩子的智力、腦力、特長、素質開發方面,而對幼兒基本素質、品行和健康習慣的培養則少之甚少,這是中國幼兒教育所缺乏的。

美國教育普遍認同幼兒的教育是一個主動探知、自我提問、自我最佳化的過程的觀念。他們認為,為孩子提供獨立自主探知認知的氛圍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教師應允許孩子犯錯,通過幫孩子樹立信心使孩子的各方面機能體系更加完善。相比之下,中國教育體制下的教師普遍認為傳授幼兒知識是所有任務的重中之重,他們以一系列強制性和毫無創造性的手段讓孩子被動地接受知識,以此讓孩子少犯錯,或儘量不犯錯,這顯然也是不妥的。

國外家長更注重孩子全能型的培養,他們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培養孩子全方位的素質和能力。相比而言,中國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特長培養和知識強化,而忽略了全面發展對於孩子發展的重要性。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國教育體制的大環境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父母育兒觀念的畸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上世紀就提出教育目標的三個層面分別為態度和技能的發展,實用技能的培養和知識的擴充。由此可得出結論,國外普遍對於幼兒教育的目標已將兒童對於生活技能的全面培養大大放在了兒童對知識教育的任務前面。

中國教育更為注重孩子最為普通的生活能力。例如教育孩子大小便後要洗手,按時上放學,自覺疊放衣物等。其將各種生活技能排放在了整個幼稚園階段的教育任務中。而國外的教育觀念卻與中國大相逕庭,老師和家長將教育的跨度從幼稚園提升到了從出生開始。他們認為孩子技能的完善是一個出生後就應學習的任務,國外孩子多在20個月大小就能自己喝水自己擺放玩具,比中國孩子提早了很大的時間跨度。通過以上的對比不難發現,生活技能是一個長久的任務,往往需要家長先對孩子進行初始的啟蒙教育,再讓幼師對孩子進行進一步的規範和最佳化。中外教育目標的差異某種程度直接影響了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自理和獨立能力。相比,國外幼兒的獨立性和生活技能遠比我國同齡兒童要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