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試配前的調整1.依據各企業自身的生產試驗、統計數據,來提高單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2.提高砂率使用單粒級混凝土配料,由於粗集料間的空隙率較大,必須提高砂率,用較多的砂漿來填充粗集料間空隙,以保證混凝土的密實性和流動性。3.提高砂漿稠度。由於16-35mm單粒級石子,自重較大,容易下沉,必須提高砂漿稠度,以增加對石子的下沉阻力,防止混凝土離析、泌水。4.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坍落度過大,更易離析泌水。選擇合適的外加劑用量。在外加劑的用量上,必須綜合平衡減水、緩凝、增稠這三項功能,最大限度滿足實際工程要求,用單粒級石子配料時的外加劑用量,要首先滿足混凝土工作性的要求。在滿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考慮最大限度滿足減水要求強度要求。1.和易性調整按初步配合比試拌一定體積的混凝土,測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若拌合物不符合設計要求,調整的方法如下: 初步配合比設計確定的是l m³混凝土各材料的用量,在實驗室進行試配時,為節約材料,通常混凝土試拌體積遠小於1 m³。混凝土試拌體積可根據混凝土試件的計算體積,乘上1.15~1.2富餘係數來確定,如計畫配製l組(3塊)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試件,計算體積約為10l,乘上1.2係數後確定試拌體積為12l。根據《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 55—XX)規定:骨料最大粒徑≤31.5mm時,拌合物最小拌合體積為15l;骨料最大粒徑40mm時,拌合物最小拌合體積為25l。  實測坍落度小於設計要求。保持水灰比不變,增加水泥漿,每增大10mm坍落度,約須增加水泥漿5%~8%;實測坍落度大於設計要求。保持砂率不變,增加骨料,每減少10mm坍落度,約增加骨料5%~10%;粘聚性、保水性不良。單獨加砂,即增大砂率。  測定和易性滿足設計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觀密度。 計算混凝土基準配合比(結果為1 m³混凝土各材料用量,kg)。以質量法計算所得配合比為例,試拌15l混凝土,其材料用量為:水泥:0.015×382=5.73kg水:0.015×195=2.93kg砂:0.015×606=9.09kg石子:0.015×1221=18.32kg4.2混凝土配合比的調整混凝土配合比試配後的調整1.通過檢查試拌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工作性,確定適宜的用水量。2.通過檢查試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凝結時間,確定適宜的外加劑用量及砂率。如保水性不好,凝結時間過長的可適當減少外加劑使用量及適當提高砂率。如果拌和稠度過大,坍損較高,可適當增加外加劑用量或適當降低砂率。當然,外加劑用量的調整,必然會影響到減水效果,必須調整水灰比及用水量。3.以混凝土強度檢驗結果,確定混凝土水灰比,並以此為依據,計算各種膠凝材料用量。強度檢驗結果偏高,可適度提高水灰比,強度檢驗結果偏低,可適當降低水灰比。水灰比的調整幅度參照水灰比和強度關係曲線,並根據試配結果來確定。4. 以實測的混凝土容重和試拌時確定的砂率為依據,分別計算粗、細集料的用保持水灰比不變,正價用水量及水泥用量各4%,即用水量增加到3.05kg,水泥用量增加到5.96kg,測得坍落度為30mm,粘聚性、保水性均良好。經調整後各種材料用量為:水泥5.96kg,砂9.09kg,石子18.32kg,水3.05kg,總用量為36.42kg,實測混凝土拌和物的表觀密度為2415kg/m3,混凝土的基準配合比各種材料用量為:c基=c拌/(c拌+s拌+g拌+w拌)×實測表觀密度s基=s拌/(c拌+s拌+g拌+w拌)×實測表觀密度g基=g拌/(c拌+s拌+g拌+w拌)×實測表觀密度w基=w拌/(c拌+s拌+g拌+w拌)×實測表觀密度c=5.73/(5.73+2.93+9.09+18.32)×2415=384kgs=9.09/(5.73+2.93+9.09+18.32)×2415=609kgg=18.32/(5.73+2.93+9.09+18.32)×2415=1227kgw=2.93/(5.73+2.93+9.09+18.32)×2415=196kg第五章 混凝土實驗室配合比的確定5.1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強度試驗混凝土是以膠結材料、石子、砂等建築材料按一定比例攪拌均勻,經過水化硬化形成的人工石材,由於混凝土具有強度較高和耐久性好等特點,混凝土結構被廣泛套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混凝土也成為最重要的建築材料之一。混凝土質量的傳統評價方法是以混凝土標養28d抗壓、抗滲、抗碳化抗凍等試驗結果作為評定混凝土質量的依據。實質上,檢測結果與工程主體進度相比具有嚴重的滯後性。一方面不能及時發現生產中存在的不足,對於可能出現的風險或事故,沒有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防範,另一方面無法及時對生產過程進行合理的調整,即使發現問題,對整個施工也於事無補,可見,研究混凝土水灰比、粉煤灰摻量與混凝土強度的關係,由混凝土配合比早期評價混凝土質量成為混凝土技術發展和質量檢測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