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工作總結

其次,國內事務所的可持續經營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大部分事務所的首席主任會計師一旦離職,對於事務所而言絕對是滅頂之災。從原天健集團的分解及目前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結構和業務結構、我們不難看出但凡事務所做至多大或做至多強,事務所發展的不可延續性問題已經嚴重製約著本行業的發展。

制定一個公開、透明且有競爭力的業務承接模式、組建一個能分散風險的整體結構和按照集體參議進行決策的制度是增強國內所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出路。

最後,貌合神離的合併和行同虛設的做大做強無法將各方的利益綜合考慮。國內所的合併目前只是財務報表層次的合併,還無法形成真真意義上的合併。筆者在這要強烈指出的是,合併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是做大做強最快的捷徑。理由為:

第一:從業務模組上講,國內所和國際四大所最大的差距在於強大的後台服務,所謂後台服務包括對erp的系統審計人才和系統的開發、審計系統的開發和套用、資產評估、模型計算、特殊存貨的鑑定等的綜合利用。而這種強大的後台技術服務為有效的業務風險評估和控制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難道合併就能生成這種強大的後台服務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目前國內所雖然都沒有像國際四大般強大的後台技術服務,但是諸多國內所也花費了相當的人力物力去投資組建這些模組。但是,實力的相差懸殊造就了後台服務的相形見拙。可如果國內所可以將一系列的的後台服務投資擰成一團共同打造一個能夠為彼此服務而以對抗國際四大的後台技術服務,我想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合併本身不能增加國內所審計業務的增加,但是卻能提高國內所承接大型國資委項、大型紅、藍籌的ipo項目、h股項目及國際審計業務的競爭力。目前,有些蛋糕即使給我們,本土所也未必能吃的起。這就是目前我國國內所發展的尷尬局面。但是通過合併,暫且不管我們是否具備這個能力,但至少有資格去參與。

第三:通過合併可以相對減少同業競爭。當然,這種減少同業競爭是建立在有著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基礎之上的,依靠集體決策和綜合考慮各方的利益的結果。

“同一個目標、同一個夢想”,我想國內所的發展完全可以借鑑這種長遠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從遠了看國內所要么合併別人要么被別人給合併(具筆者了解某國內四大所就險些被國際四大吞併)。事務所的合併一定要有長遠發展觀和大局觀,利益是不可能絕對平衡的,不公平才是絕對的。持有本位主義思想的事務所在短期內也許還能的有部分可觀的利益,但從長期來看最終將被淘汰或則退出證券領域。

3、對國內所做大做強的一些建議

這個主題是筆者最不敢發言,並且也是最想發言的。有些太多的奢望和激情還望見納。

第一、改革和統一合理的員工薪酬制度、完善並規劃股東利益分配製度。在這裡,統一併非大鍋飯,而是制度統一。

第二、對國內所審計業務進行多層次管理。目前,國內所只對小所進行限制,只有具備了證券資格的事務所才能承接上市公司審計和ipo等大型項目。但是,卻沒有規範一些證券資格的大所也參與一些小型事務所進行業務競爭。企業的生存和利益的誘惑使一些小型事務所開始掛靠國內大所進行惡性競爭證券審計業務,使這種限制明存而實亡。儘管如此,筆者完全同意對國內小型事務所不得從事證券行業的這一單向限制,所不同的是,筆者還認為應該對一些國內大所業務進行分層限制,對行業進行多層次的管理可以相對有效的遏制目前的這種行業惡性競爭。給小型事務所一個生存和發展壯大的權利,也是給國內大所的發展營造好一個健康的審計環境,更是可以相對的讓審計這個詞更加乾淨一點。

第三、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管的內容、不能留於形式,要提高違規成本。從某種程度上講,行業的惡性競爭與監管是有著很大的關係。國內大所如果嚴格按照行業標準執行審計業務,那么勢必造成其審計費用和員工薪酬缺乏競爭力。在成本效益原則的驅使下,這就使得一些國內所為了增強其競爭力而不得不降低執業標準。所以,行業的走向與監管層的監管工作是息息相關的。民族大所的做大做強是需要的,但是拔苗助長和姑息養**是走不遠的,也是走不向國際的。

最後、從審計概念中剖析審計並建議改革。眾所周知,審計業務屬於鑑證業務,而但凡一個鑑證業務都是存在鑑證五要素的,包括三方關係、鑑證對象、標準、證據、鑑證報告。其中,三方關係又報告註冊會計師、責任方、預期使用者。在此筆者認為,鑑證五要素中的三方關係應該進行改革加入一個第四方,而變為四方關係。這個加入的第四方關係,她的職能應該包括從原責任方處獲取選擇會計師事務所的權利,並且向責任方處每年按照行業標準收取費用,同時按照行業的評級標準、分層管理的規模、業務質量進行招投標。這個第四方不應該是由盈利為目的的法人組建,而是應該由政府引導的專業團隊組建。且要接受監管層的嚴格監督。這種改革的優勢很明顯,經濟利益的不獨立將是影響審計行業發展的重大阻力,而這種改革能夠有效的擺脫現有的這種尷尬局面。同樣,這種改革將會引發另一個問題,即第四方的腐敗問題,如何監管第四方又成為一個難題。而且,我國外部審計從審計署剝離出來本身講就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如果引入第四方的政府引導作用,是否會導致原始問題的回歸。這一系列問題也不是筆者能夠解決的,出台對應的配套措施應該能夠完善這種改革的構想。筆者只能從思路上大膽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