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工作總結

2)僅憑實質性程式無法應對的風險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所面對的僅憑實質性程式無法應對的風險是絕對存在的。最簡單的莫過於一般的kid和用友財務軟體、複雜的erp系統、超市和賣場使用的自動化進銷存控制程式,此外還涉及一些金融行業的特殊交易軟體和電力系統的處理軟體等等。但凡這些基本都屬於實質性程式無法應對的特別風險。而如何去在考慮內部控制的基礎上評估這些風,並且指定有效的進一步審計程式是當前國內所的空白,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如何建立一個多元化的人才儲備,而這又取決於事務所的後台服務實力。綜合來看,與其說是將僅憑實質性程式無法應對的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到不如說整合事務所的人力資源。因為在某種程式上講,這已經與我們業務層面沒有實質上的關係。自動化控制產生的風險,在業務層面所能解決的問題也只是在假設該控制是“正確”的情況下,其是否得到執行。

2、 評估風險

如何評估風險是在實際工作中最難的,而這一點也是最能體現項目經理價值的工作。

如何將其了解的被審計單位環境信息最終匯總歸納為能指導我們進一步審計程式的工作開展是關鍵。筆者認為這一個過程是由兩個緊密聯繫的過程所組建。分別是*1、我們初步識別的風險的評估。*2、在了解內部控制本身是,我們所評估的內部控制缺陷所可能產生的風險。

在實際工作中,當我們結合企業的內部信息、行業信息及整體經濟環境撰寫完所了解的被審計單位的信息後,我們已經評估了出了一些初步風險。但是,這些風險不一定就會發生在企業。因為企業有自己的免疫系統——內部控制。而我們在進行最終的風險評估時,我們要考慮和判斷企業自身設計的免疫系統是否能抵抗初步評估的風險。這個時候常遇見的困難是如何識別控制和自信的判斷其控制是否設計合理並得到執行。這種工作如果沒有一定的從業經驗是絕對完成不了的。為此,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碰到的一些困難和經驗,總結了一些可以借鑑的措施。

首先:如何識別能夠對我們初步評估的風險有抵消作用的控制。筆者認為,1、可以逆向思考。即假設這個風險一旦發生,那么是哪個環節、哪個部門、哪個控制、哪個人會在第一時間發現,因為大部分不合理的操作最終是會被發現的。那么這個發現錯報人的控制即為可以識別的控制,他的對應工作即是我們認為可以抵消風險發生的工作。從理論上講,這種控制也叫檢查控制。2、從源頭上考慮,進行發散性的思考。這種方法我個人是最通常的方法,但也是比較難的方法。因為這要求我們在判斷的時候,必須站在企業的角度上,如何設計控制預防該類風險。然後再從企業實際存在的內部控制中尋找對應匹配的預防性控制。而這種方法沒有一定的管理經驗是很難完成的。

其次:在了解內部控制本身時,我們如何評估內部控制缺陷所可能產生的風險。一般來說,這會在我們針對企業重要的交易類別可能發生錯報的環節進行了解。比如,我們通常都把銷售與收款循環和生產與倉儲循環作為比較重要的,而且是容易發生錯報的環節進行了解和測試。那么在這些環節當中,我們就應該按照業務流程,針對各個認定層次可能發身的錯報進行逐個挖掘對應的內部控制。這種方法也可以稱為逐個認證。

對於該環節的工作,實際操作上困難重重,要具備相當的審計工作經驗不說,還得具備經營管理、戰略風險、資本市場規則的理解及基本套用、巨觀經濟的把握和敏感能力等。對於項目經理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而真真具備了這些能力的人,卻未必會留在工資體系太過不合理的審計行業。所以,這也是筆者為何提出“薪酬導向審計”的緣故之一。

3、風險評估過程記錄

風險評估程式屬於計畫階段的審計工作,而好的計畫審計工作必須留下一個清晰的思路。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風險評估程式的檔案都是只有最後的審定版。筆者認為這樣的缺陷是三級覆核人員無法綜合考慮前期數據的合理性,所以風險評估檔案有必要保留其原始數據版本。原因如下:

首先:從初級數據版到一級覆核版再至二級覆核版最後至三級覆核版。風險評估程式檔案的撰寫和判斷與個人的知識面有著很廣泛的聯繫,並不是每個項目經理都能夠準確的判斷是非。故而筆者認為應該將所有的版本都歸集起來,三級覆核的判斷意見可以參考前面的基礎數據和前面覆核的判斷,這種考慮才是相對全面的考慮。

其次:有人可能會質疑如果這樣操作,難度太大,要打開過多的文檔。不然,筆者認為完全可以把所有版本的信息記錄填寫在一個excel檔案中的同一個工作表里的不同列。這樣就相對一目了然。

最後:在應對監管層檢查時的處理很簡單,我們可以只需要列印和上繳最後的審定版即可以。因為,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在風險評估的時候讓覆核人員能夠綜合考慮。

所以,保留任何需要和不需要的記錄,因為風險評估是計畫審計工作的一部分。風險評估檔案無所謂作廢。

4、如何進行實質性的愉快溝通

如何讓企業管理層和員工清晰的知道我們所需要表達的意思並且歡快的進行溝通,決定了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的開展,而且體現我們個人魅力的展現和社會資源的積累。

首先:對於大部分從事審計行業的人員而言,基本可以算專業人士,平時的談吐和工作內容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過於“專業化,嚴謹化”,所以在與企業溝通時,難免會出現障礙,因為我們工作對象並非都是財務人員,其中大部分可能會是非財務人員溝通。所以如何讓企業的人員能夠清晰明白我們所要表達的思路,如何讓企業明白我們要獲取的信息,對於我們的工作而言所占比重絕對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