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題實驗實施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1、社會的需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2、課程的需要: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程資源,有兩大核心部分:一塊是課堂文本資源,另一塊就是課外綜合資源。課堂文本資源是單一的、有限的,用葉聖陶先生的話來說,教材永遠只是一個例子。要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單靠教材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大量地擴展學生的課外綜合資源。

3、教師的需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進一步落實,教師們也充分認識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以教材為基點,向外擴充大量的教學資源,來彌補單一教材內容的不足。目前諸多資源庫雖然種類多樣,內容繁雜,但質量參差不齊,且形式單一,受教材版本限制,使用不便,當前市場上流行的各校普遍套用的主要是素材型資源和使用不同平台的演示性資源。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且教學思路及教學模式受到了這些資源的限制,捆住了教師的手腳,不能靈活地運用於教學,造成大量的設備閒置和資金浪費,制約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套用。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苦心蒐集、整理、製作的大量教學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積累,成了一次性產品,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挫傷了其向課外拓展教學資源的積極性。

4、學生的需要: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學生的學習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選擇性,單純的教材內容和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提供更多的資源供學生選擇。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xxxx”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現“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建設,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則,建成便於教師、學生操作使用的共享型資源。教師可以輕鬆為學生拓展多種形式的知識,學生有了更大的選擇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實驗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2、教育技術設計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設計理論可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教育技術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設計原理,它是連線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是一門用來實際指導教學過程、為“如何教”及“如何學”提供具體處方的規定性理論。它的全部理論、方法都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的“學”即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而展開。其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包括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兩部分內容。這種理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處於中心的位置,教師應圍著學生轉(而不是相反),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