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讀後感:讀周國平文選有感

初二年級讀後感:讀周國平文選有感

安靜給我睿智——周國平《安靜》讀後感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聖”,似乎來得更為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於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裡,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也正是因為如此,注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檯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造。在書的目錄里,我發現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著哲學和散文的痕跡。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書中,他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為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為我會覺得,這安靜,怎么品味都別有情趣。安靜不是毫無變化的靜止,儘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風景的邊界上。曾經以為周國平對愛的解讀是最精巧最靈秀的。在他的舊作《人與永恆》里,愛情如同林中的溪水,點滴入耳,超凡脫俗,令人憐惜。但書至此時,說到“隱私”,說到“隔膜”,溪水漸入人境,再無仙氣,似乎將要乾涸。不過後來在安靜中想想,愛確實應該在人間,在人的身邊人的心底,這樣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實了。愛,應該踏實,應該長流,如他所說,“愛情是一條流動的河”。還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動。“我的怪癖是喜歡一般哲學史不屑記載的哲學家,寧願繞開一個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體系的頹宮,到歷史的荒村陋巷去尋找他們的足跡。”周國平曾經這樣形容自己對愛默生的嚮往。同樣,我也樂意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周國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時代的周國平有幸進入多少人所夢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豐盈的人文環境和氛圍下成長。在中國最動亂的十年文革時期,他又有幸在深山裡安靜思考,與聖賢先哲交流,和花草蟲魚對晤,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思想的構建,對靈魂的提煉。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從容又讓他完成了一種內在的超越性的突破。時至今日,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驅動超越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精神的愉悅,連學界也已成為喧鬧的名利場,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社會裡,安靜就會顯出多么的珍貴,守住一份寧靜又是何等不易。且看《孤獨的價值》、《智慧和信仰》、《詩人的花園》、《人的高貴在於靈魂》,這都是我讚賞的篇目。雖不是通篇說“安靜”,但還是能夠看出周國平在這本書中一貫的人文追求。質樸平實又不失詩的光華,暢達深邃滲透著哲學的智慧。正是這樣一種風格,使他擺脫了純學術的艱澀而實現了對哲學本身的突破。關於“安靜”,周國平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現在想來,真是至理名言佳句。其實,無論世界,無論我們生活的周圍變得如何的喧囂與躁動,哪裡又找不到一片安靜的角落呢?關鍵還是我們自己願不願意去尋找,或者說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這一份寧靜?即使我們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安靜,至少我們還能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還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倘若這一方領地也終失守,人生真的會充滿痛苦與無奈。我會再讀周國平的《安靜》。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地翻開這樣一本《安靜》,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我們精心為大家準備的讀周國平文選有感,希望大家從中受到啟發,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