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讀後感:讀野草有感

先生一生以雜文著名,但他卻希望它們速朽。“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50年前的雜文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估計是先生所不願看到的。文字創作是需要直抵作家心靈的,而詩歌更需要作家用靈魂來創作。《野草》就是先生用靈魂寫出的不朽詩篇!

如果魯迅是一把刀子,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這把刀子對不同事物進行解剖的產物,但是《野草》,是刀子本身,是刀子的鍛造過程。沒有多少作家有勇氣、有能力如此直接、赤裸裸的把自己的靈魂展現給讀者。

《野草》的《題辭》,可以算是對這本散文詩集名字做了一個解釋。但我覺得“野草”二字還應該有其他的含義。白居易的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 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就是野草的生命力所在,魯迅的作品也是這般有生命力的,而中國人的革命也是這般,生生不息!

魯迅先生和野草真的有幾分神似,你看著他根根直豎的倔強的頭髮,看著他如“大寫的隸書‘一’字”的鬍子,看著他如炬的目光,我總是能想到野草。先生像野草一樣,在夾縫中生存著,播散、蔓延著,“遭踐踏,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野草》是先生個體生命頑強生長、艱難爬行的記錄,是先生“抉心自食”的記錄。而不甘於在沉默中滅亡的生命,苦苦追尋生之意義的生命,在任何世代都將存在。

我不敢對偉人的思想妄加揣測,但如果每個作家只能保留一部作品,我想先生應該會選擇保留《野草》,因為這是他靈魂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