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讀後感:讀野火集有感

xx年,《野火集》出版第二十六年。但《野火集》並未被人們所漸漸遺忘,它就像一壇陳年老釀,愈年長,散發的香愈濃郁。而龍應台,《野火集》的締造者,在這中國的文化土壤上勾勒出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的曲線,通往這箇中國最應該令人看到並重視的所有,不論好,不論壞。

龍應台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值她從美國回到台灣,回到自己日夜牽掛的那方土地。然則台灣所呈現給她的一切,都讓她萌發了想寫這本書的衝動,於是,《野火集》應運而生。龍應台的這把火,燒遍了整個台灣。那個年代,正處於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八十年代,如今看來,那也是充滿了台灣命運的種種契機的時代。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我想回去真正認識一下自己的社會。”

龍應台真的回去了,真的注視了。而她不敢相信的,是台灣人們對於不公不義沒有尊嚴的環境可以如此忍受,如此“苟活”。事實是,所謂環境、社會、交通、消費問題的下面,藏著一把政治的鎖。

26年後,這樣的情況依舊沒有絲毫改變。

中國人依舊不敢大聲地說出“我很生氣”,中國人依舊不敢在攝像機面前大聲呵斥無良的商家,中國人依舊對食物中跑出來的蟑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正如龍應台所講的,敢於生氣的人們,大概都活在龐大堅強的法制保護之下,而並非官官相護、官民勾結的腐敗環境之中。中國社會,不公不義的事情多了去了,人們往往選擇沉默來保自己周全,還用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來為自己開脫:中國人的美德就是忍耐。忍耐!那么,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呢,你還是選擇沉默么,中國人。在長長的排隊中,如果有那么幾個人,抱著僥倖的心理,硬著厚厚的臉皮,從你的身後插到了你的前頭,何不走上前去,跟他們說你很生氣呢。龍應台的美麗寶島,享譽在外,但在龍應台的眼中,卻因為台灣人們的愚昧忍讓而變得失色。

下一次,如果我很生氣的時候,我會大聲地說:“我很生氣。”

《幼稚園大學》

龍應台愛她的學生們,作為一個教授,龍應台把她的學生們當做“努力迎取陽光的向日葵”。但龍應台清楚,她的學生們,沒有--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反觀我的大學,或許不少學生都可以在考卷上揮灑出不錯的筆墨,但當真正遇到生活中需要他們拿出魄力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馬亂兵荒。可錯並不完全在我們。我們只是一坯混沌的凝土,在教育者的手中搓揉成型。從幼稚園開始到現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暫且不談,我們接受的所謂高等教育,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擺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很多的規定,“上課不許遲到”,“睡眠要足8小時”,“講話時不許口含食物”,諸如此類;更為甚者,大學制的人頭點名成規:至今我也無法明白,假若這堂課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我又有什麼必要浪費我的時間呢。但老師的觀點與我們截然不同:今天我逼你讀書,日後你會感謝我。確實,在步入大學之後我十分感謝以前面對我時會這樣想的老師們,但在大學這片土壤上,這個哲理確實沒有什麼過於強大的根據。這就是我的大學。我雖牴觸這種做法,但為了今後我的前途,我也不得不低頭。

“文學是思想”,“文學不是象牙塔里的白日夢”。我著實佩服說出這話的龍應台。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中國式教育的怨懟,其實也在於我們本身的思想被禁錮,沒有將我們在課堂上所學所思帶到外面的世界,與廣大的宇宙和紛擾的現實世界銜接起來。或者說,我們不敢這么做,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從書本中抬起頭來這樣做。

龍應xx到精闢的話語,正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將台灣教育華麗麗的外表解剖開來,讓世人聞到其中腐朽的氣味。

《一把野火燒出一片天》

《野火集》使得龍應台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因此成就了她源源不絕的理性而犀利的文章,漸漸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以致使她的那片火燃燒了整箇中國,而終於有今日我們所見的足跨海峽三岸的一個社會的良心、醬缸文化的諫諍者--龍應台。

龍應台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於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這些事,就發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么具體、實在、確切;而內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點破;立時豁然開朗。

這個學習英美文化的偉大女性,在她深深熱愛的台灣土地上,揮灑自己的筆墨,道出了多少人敢想不敢言的心聲。龍應台所擁有的魄力和勇氣,是她震懾文壇的銳利武器;精闢獨到的言語,一針見血。

單單選取了這三篇文章來敘述我的感想,因為這文章,都是龍應台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話語。句句獨到。

《野火集》,龍應台,都是文學對這個世界最無與倫比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