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導遊詞

大家好,歡迎各位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以海外交通史為專題的博物館。1959年創建,新館於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揚帆起航的大海船,內設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泉州民俗文化陳列館”和“中國古代船模館”等四個展館。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我們將從大量的珍貴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興衰。泉州,古稱“刺桐”,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的泉州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到了明清兩代,由於中央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官商漸漸衰弱,

而私商貿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個著名的僑鄉。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圖。古代泉州府的管轄範圍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晉江、石獅、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後劃歸廈門的同安和現屬台灣的金門島。古刺桐港素有“三灣十二港”之稱。“三灣”所指的是: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在每個港灣中各有四個支港,由此而組成了這個著名的東海名港。在這個沙盤中所標出的是泉州省級、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泉州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二處,其中大部份與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據記載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閩越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就已“善於造舟“。從1920 年在福建連江出土的獨木舟殘件,能夠明顯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跡,這說明在當時人們已經能夠用火和石斧製造獨木舟用於海事活動。由獨木舟發展而來“舢寫船”形狀象一隻栩栩如生的水鳥,它已經具備了福船的一些特徵,可以說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後的十六個世紀裡,福船以它優良的性能、先進的技術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之一。

三國孫吳時,晉人因永嘉之亂南遷。現在泉州地區的王、林、陳、黃、鄭、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來自於中原。他們來到晉江的兩岸,沿江而居,開始把這條江稱為“晉江”。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於晉江人南遷,閩南地區人口增加。吳國設定東安縣加強管理。管轄南安、晉江、同安三縣,縣治設在今天的南安豐州,使豐州成為當時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0年,在豐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礎和一批隨葬的陶製日用品,至今,閩南農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著當時的風貌。

經過兩晉的發展,泉州海上活動漸漸活躍,到了南朝,泉州已經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記載最早來到泉州的第一個外國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羅陀(真諦)。他曾兩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國(今馬來西亞),都因遇到風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歷時多年翻譯了《金剛經》等經文,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份貢獻。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塊“翻經石”,是傳說中拘那羅陀翻譯經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從南安遷移到了現在的泉州市區。這時,泉州戶口,發展到三萬五千五百七十一戶,約十幾萬人口。泉州經濟也得到不斷的發展,農業、織造業、陶瓷業、冶煉業等在這一階段都已經初具規模,這為泉州在宋元時期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礎。這時期泉州的海外貿易交通發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開元柳三娘佛塔中所發現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經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揮使“的名稱,這就是當時專設的管理海外貿易的官職名稱。可見當時泉州的海外貿易已經發展到需要由專人的管理。

唐五代時,泉州節度使留從效為適應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擴展城區,並沿城環植刺桐樹。從此,外國人親切地稱泉州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語中的含義卻是油橄欖。這或許是他們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鄉的緣故。

宋元兩朝,是泉州交通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泉州與汴京(開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長沙、廬陵、南京同稱為全國八大城市。城市戶口由唐元和年間的三萬多戶增加到淳枯年間的二十五萬五千七百五十八戶,已經擁有百萬人口。為適應港口城市的發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擴修城牆,這裡所陳列的宋代城牆,就是南宋嘉定年間,以“胡賈簿錄之資”大修的歷史見證。

宋時商船外出經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發給的公憑。李充公憑就是當時由寧波市舶司發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帶領商船到日本經商,並將公憑留在了日本。公憑中記載了綱首,也就是船長李充,並且將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幾個區域,分別記明負責各個區域船員的姓名。另外,還詳細記載了船上所載的貨物。可以說它是最早的出國簽證。由於當時泉州沒有設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經商都繞道寧波領取公憑,給許多經商活動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設定了市舶司,下設堆放貨物的市舶庫和接待外賓的來遠驛。便利了過往商人的貿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