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導遊詞

最早的私商活動出現在安平港,這裡可直通金門、廈門,是閩南水陸交通樞紐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們的販海活動達到鼎盛時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敵。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貿易中心逐漸轉移到漳州的月港,並逐漸向廈門港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在沿海的產生,為尋求生路,大批移民湧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個著名的僑鄉。據統計現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華僑已達人百多萬,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他們的出國,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現了一場奇特的交融。至今,我們還能夠在世界許多地方發現中國風格的“石敢當“、泉州式的“風獅爺”;也能夠在泉州發現許多有異國情調的物品,“薩兀”就是印尼華僑參加巴厘島宗教活動的用品。泉州的建築風格,也受到海外的影響。例如,最繁華的中山路兩旁的騎樓,就是受東南亞風格的影響而建的。同時隨著近代華僑由東南亞向世界各地移民,類似的風格也出現在悉尼、舊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總會有眾多的香客從世界各地雲集湄洲,拜祭海神媽祖。媽祖,姓林名默,相傳她經常拯救海上遇險的船隻,為鄉親行醫看病,死後被奉為神。宋朝時,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神。北起丹東,南至廣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媽祖廟。通過華僑,媽祖信仰傳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在這近千座媽祖廟中,大部份廟宇是由泉州分爐出去的。因而始建於南宋慶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宮,是中國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媽祖已經不僅僅是海上保護神,她更成了許多海外赤子思鄉情節難以割捨的一部份。

我們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繼承並發展了鄭氏海商集團的貿易之後以商養戰。公元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台灣,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並安葬在台灣,公元1699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率部回歸祖國時,將他的遺骨帶回家鄉安葬。至今,我們仍然能夠從水頭鄭成功墓出土畫像的複製品中,一睹這位民族英雄的風采。

隨著明清兩朝閉關鎖國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條件的變化,古刺桐港逐漸衰弱了。但是,通過這個海交史陳列館,我們不難想像出當年“纏頭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檣多海賓”的輝煌歲月。回顧歷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幾百年後的今天,這再度開放的城市,將會迎來更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