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景區導遊詞

(樓前樓側)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岳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岳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么講怎么有理,怎么講怎么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民眾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為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占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里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1927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裡,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岳”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鹵台)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台。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台。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台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為“靖鹵台”。“鹵”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所以,這個台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台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了解敵台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萬曆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築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造。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這裡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辟風斬浪。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傑作。

請看這裡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築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條石邊緣用鐵水澆鑄連在一起,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么艱巨!擺在這裡的花崗岩條石在海水裡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么堅固。人們常用花崗岩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大炮)

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匆忙撤走。

(南海口關)

南海口關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說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才是天下第一關。南海口關內外不通大道,為利於防守,關口較小。明朝末年,出於防守的戰略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以後經歷300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高,人們就找不到南海口關了。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為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海口關,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海口關再見天日。

(土牆遺址)

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為夯築,外不包磚。有人說,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瓮城;有人說,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牆。

(鐵門關)

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個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它是近代義大利兵開鑿的。1901年《辛丑條約》以後,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莊南面有“四炮台”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院一帶有比利時和義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民眾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裡是英國營盤。義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義大利兵就拆牆,把這裡的長城挖成了一個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義大利兵在城牆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所以民眾叫它鐵門關。